段軍山
摘 要:銀行業的區域布局應堅持“突出重點、兼顧發展、有效競爭和服務充分”的原則,在重點為主導產業和產業鏈發展、為主要城市群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還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服務民營經濟、引導縣域經濟、推動農村經濟,提高全區域銀行業服務的充分性。
關鍵詞:銀行業;金融服務;充分性;區域布局
中圖分類號:F83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12)02-0020-06
一、廣東銀行業金融服務的充分性
(一)從銀行業金融服務的全方位滿足度來看
在目前各銀行金融產品和經營方式基本同質化的情況下,服務充分性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其機構網點的數量和布局。對于一個城市(或區域),如果銀行網點數量不足,則對當地經濟的服務不夠充分。為了搶奪市場份額,擴大資源占有,各銀行爭相擴大營業網點布局,增加全自助設備覆蓋點。城市及經濟較發達的縣域地區有四大商業銀行、近幾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各股份制銀行,以及一些搶占先機的外資銀行;廣東鄉鎮地區有郵政儲蓄、農村資金合作社、農村信用社以及由農信社改制而來的農村商業銀行,以及剛興起的一些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等。從總體來看,廣東銀行網點基本上覆蓋了全省各個地區。但是,農村金融服務還是不到位的。隨著銀行改制上市,4家大型商業銀行網點陸續從縣域撤并,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根本不涉足農村,部分農村金融機構也將信貸業務轉向城市,致使部分農村地區出現了金融服務空白,農戶獲得的金融服務嚴重不足。廣東省雖然是我國的金融大省, 存貸款總量近年來一直穩居全國前列, 但是銀行網點在各地區的分布還不均衡。總體來看,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銀行網點數量較多,而粵東、粵西“兩翼”以及粵北山區的銀行網點數量相對較少,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城鄉金融服務的有效需求(見表1)。同時,雖然廣東省各銀行都在積極開展中小企業授信, 優化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流程,提高中小企業授信占比,以及政府加大扶持金融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的建設, 但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仍然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由于抵押品單一、 中小企業貸款審批機制、貸款審批程序繁瑣等原因,很多內部經營管理不規范但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得不到貸款。
由表2可以看出,珠三角發達地區占到全省存款總量的87%以上,貸款總量占到91.23%,這與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是相適應的,但要實現和諧社會,統籌城鄉,更好地發揮珠三角的輻射帶動作用,銀行信貸資源的配置應該相對均衡;從動態上看,金融產品創新以及信貸的空間布局要向珠三角兩翼拓展和延伸,伴隨產業的轉移和提升,信貸資源和銀行業空間布局在推動和引導產業鏈提升方面大有可為。
(二)從銀行業金融服務的質量來看
近年來, 廣東省各商業銀行致力于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各行積極結合地方經濟需求和特點,更新經營理念,革新服務流程,發揮比較優勢,大力推進產品創新和業務創新,努力打造特色化的金融服務,使全省的金融服務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截至2011年12月末, 廣東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648.33億元,不良貸款率1.6%,比年初下降0.48個百分點。
但是, 農村金融服務深度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觀。從總體上來看,農村金融在服務理念、服務范圍、產品種類、經營機制等與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要求尚有較大的差距。 另外,服務質量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各大銀行的硬件基礎設施投入和網上電話銀行的投入主要在廣東省的發達地區,競爭激烈的地方服務質量更高。不發達的偏遠地區金融服務硬件設施以及創新和質量都有較大差距,表現為設施老化,人員素質低等狀況。同時,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如粵北和“兩翼”地區則更多地表現在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上, 中小民營企業和“三農”融資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已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三)從銀行業金融服務的創新來看
廣東省大部分地區的銀行產品創新大多是吸納性創新 ① 。目前國內銀行大多實行一級法人制、 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總、分行負責重大決策,分支機構負責具體執行。在這種組織體系下,新產品基本由總行研制開發,其分支機構沒有開發權,也沒有專門的研發機構,由于傳導過程中情況失真,因此容易產生創新的供求脫節, 難以適時研發出適合市場需要的新產品,特別是當縣域經濟特色差異顯著存在時, 總行研究出的基于整個市場的金融創新產品, 可能很難融入到當地的需求中去。
金融創新產品分布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目前,廣東省銀行業的金融創新產品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的分支行, 需求滿足對象主要是珠三角高收入階層的白領和企業主, 大部分創新產品為個人理財產品 ② 。應加快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機構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步伐, 有序開發跨機構、跨市場、跨領域的金融業務;進一步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試點范圍, 逐步擴大人民幣資產在境外的流通與運用, 探索推動我國與東盟及其他國家和地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逐步納入粵港澳票據聯合結算系統和粵港澳外匯實時支付系統; 穩步擴大中小企業集合債、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的發行規模,大力發展私人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消費金融服務;開展供應鏈模式創新,探索財政、稅收政策引導下的利益激勵機制,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探索設立土地基金、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推動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業務; 積極進行外匯避險交易產品創新;爭取廣州、深圳進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提高金融服務信息化水平,加強金融機構網上支付、網上交易、移動支付的產品創新、平臺構建和政策法規研究工作。
(四)從銀行業發展所需的金融生態環境來看
信用體系有待完善,金融生態環境還需優化,信用體系覆蓋面有待拓展。 目前僅有銀行信貸信用體系,其采集的信息僅包括信用主體的銀行信貸信息。信息渠道寬、 覆蓋面廣的社會綜合信用信息體系尚未建立。信用評級市場有待發展,尚未建立企業信用等級評定體系, 由此也導致了信用評級服務的市場需求有待開發。
欠發達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孱弱, 民營經濟不發達,對銀行業布局造成障礙。在粵西北等經濟不發達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較為惡劣,特別是法制環境弱化,征信體系不完整,逃廢債務情況嚴重;電、路和網絡等基礎設施環境差, 給銀行業布局網點帶來困境,對展業造成障礙。另外,部分地方政府金融環境治理不夠,鼓勵、支持和引導銀行業布局的平臺及政策欠缺。
(五)從銀行業本身發展來看
從銀行業本身發展來看,銀行業機構門類單一、功能單一和產品服務單調。在調研中 ① , 我們發現廣東省銀行業機構門類單調,主要以商業銀行為主,其他非銀行機構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合作社、擔保以及信托機構不發達;從商業銀行的功能上看,也存在功能單一的情況,以資金融通功能為主,咨詢和理財等業務的發展有很大空間,表現在產品服務上,主要以存貸業務為主,中間業務有相當差距。 ②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地區間的不平衡發展
廣東省作為中國金融大省,其存、貸款等指標一直居于全國前列,從金融資產來源看,廣東金融業也更接近市場化。但是,廣東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金融資源高度集中于珠三角地區,東西兩翼和山區金融市場發展滯后。截至2008年末,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達56119.26億元,占全國的12.04%;各項貸款余額達33835.86億元,占全國的11.2%,截至2009年末,各項貸款余額44510億元,各項存款余款69691億元,二者均處于全國前列。但廣東省內銀行業發展極不平衡,珠三角地區的銀行業發展水平比粵東、粵西、粵北等地區高出許多倍,且差距呈擴大之勢(見表3)。2000年,廣州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是肇慶地區的20.49倍和19.03倍,而到了2008年已分別增至23.23倍和29.61倍。
從各地區存貸款率(DLR)的數據看:珠三角最高為0.6506;最低的粵東地區為0.3915,區域差距較大,但都低于存貸比的紅線75%,不會導致流動性風險。但太低的存貸比會使銀行的盈利水平下降。珠三角地區銀行業存貸比較為合理。 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存貸比都未達到50%, 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0.6197,將會影響其盈利水平。
存貸差與GDP之比反映了一個地區銀行業存貸差的絕對數額相對于當地GDP的大小。 存貸比最高的珠三角地區高于粵西地區, 存貸差占地區GDP的60.59%,并且與粵東、粵北的差距要小于存貸比的差距。這表明從存貸差的絕對數額看,珠三角相對于其GDP還是偏高的。最低的粵西地區僅為0.4718,明顯低于其他地區。 這是因為其存貸款之差相對于其GDP來說,規模很小。從存貸比和存貸差占GDP的比例可以看出(見表4),珠三角的銀行業在存貸款方面重點調結構, 而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重點擴大其銀行業發展規模。
(二)城鄉統籌不協調問題
目前,廣東省銀行業空間布局不盡合理,金融資源配置失衡,阻礙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實現,致使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嚴重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從表5可以發現,近年來,廣東省涉農貸款余額占GDP的比重趨于縮小, 反映了農村地區的金融深化水平還有待大力提高,具體表現如下:一是農村資金外流嚴重, 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機構農村資金“抽水機”傾向明顯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二是政策性金融作用發揮不充分; 三是農村金融網點收縮過快,部分涉農金融機構功能喪失;四是涉農貸款資金價格由于缺少競爭定價偏高; 五是信貸產品供給與農業生產不相匹配, 農村信用社發放的小額貸款限額偏低, 且期限不合理, 只能滿足簡單的農業生產,對于規模經營的資金需求極顯不足;六是農業高風險與農村金融機構利益存在矛盾, 農業除了市場風險外,還要面臨自然災害風險,這無疑增加了農業貸款的風險度。
三、對策和建議
廣東省銀行業應按照“突出重點、兼顧發展、有效競爭和服務充分”的原則合理布局。銀行業布局的重點是為主導產業和產業鏈服務、 為重點城市群的發展提供金融資源,并與區域金融中心完美匹配。同時,在銀行業空間布局中,還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服務民營經濟、引導縣域經濟、推動農村經濟,促進銀行業服務充分,倡導良好有序的競爭局面。
(一)為主導產業和產業鏈服務
為實現和諧社會和統籌城鄉發展,從動態上看,金融產品創新以及信貸的空間布局要向珠三角兩翼拓展和延伸,伴隨產業的轉移和提升,信貸資源和銀行業空間布局在推動和引導產業鏈提升方面大有可為。 銀行業的空間布局要突出為主導產業和產業鏈提升服好務。
主導產業在產業結構中處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較大,綜合效益較高,與其他產業關聯度高,對國民經濟的驅動作用較大,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銀行業各金融機構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信貸關念,充分認識支持主導產業對優化信貸結構、 產業結構和促進金融業及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按照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的最新產業發展規劃, 圍繞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的六大主體產業群,采取重點扶持、優先服務的方式,重點支持資金技術密集、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現代裝備、汽車、鋼鐵、石化、船舶等先進制造業和物流、商務會展、 文化創意和外包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壯大;認真貫徹一系列貨幣信貸政策,提高貸款營銷積極性,提高信貸質量,增強貸款營銷觀念,建立貼近市場、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管理體制,按照固定資產貸款權集中、 流動資金貸款權下放的原則賦予基層行必要的貸款營銷權; 按照以支持潛力產品開發戰略為核心,不斷改進其經營策略、目標、手段,使其更貼近市場,為潛力產品開發提供高效、快捷、優質服務,推進主導產業優化升級;同時積極推進科技和信貸結合,在裝備制造、汽車、鋼鐵、石化、船舶等傳統產業支持一批重點企業技術改造, 支持企業通過自主開發和引進關鍵技術設備, 提高技術裝備水平、 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質量檔次; 對符合產業政策,能夠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技術改造項目,要優先發放技改貸款;對企業研制開發的具有高技術水平、高技術含量、高關聯度的科技項目,要發放科技貸款予以支持。此外,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在防范風險的同時, 要進一步優化金融服務, 為主導產業的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支持主導產業、骨干企業做專、做大、做強,實現銀行和企業相互支持、互惠雙贏、共謀發展,推動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還可以通過組建新的資產管理公司、 外資銀行以及銀行控股集團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 在服務產業鏈的信貸產品創新方面,應該由大的銀行牽頭,聯合中小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進行共同開發。
(二)為重點城市群的發展提供強大金融資源
在充分考慮珠江三角洲、 以梅州為代表的粵北山區、 以湛江市為代表的東西兩翼地區經濟金融發展實際做出分工,分別開展發展城市金融產業,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和建立統籌城鄉金融協調發展新機制三方面的推廣和試點。具體而言,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重點推進城市金融改革創新綜合實驗; 在梅州地區重點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綜合實驗; 在湛江地區重點推進統籌協調發展金融改革創新綜合實驗。以此為基礎,從空間上優化銀行業的空間布局, 為不同的重點城市群提供強大的資源。
(三)要與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完美匹配
加快推進銀行網點、支付結算體系、社會信用體系、銀行后臺服務設施等金融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逐步推進金融服務功能一體化。 科學規劃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實驗區建設,完善區域分工,實行錯位發展, 優化區域內金融資源配置。 加快廣州、深圳區域金融中心建設, 與粵港澳建立更緊密的金融合作機制,初步建立起粵港澳金融共同市場。
以廣佛同城和珠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為契機,推進國家戰略層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 提升廣州金融核心競爭力,增強廣州金融輻射帶動功能,強化廣州的國家中心大都市地位; 以廣州為引擎促進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轉型和騰飛, 輻射和帶動泛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 加快中國經濟和金融崛起進程;激發珠江三角洲金融創新活力, 深化金融體制機制創新,為我國金融改革發展探索新路徑,提供新經驗;支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鞏固和繁榮,實現香港、深圳和廣州金融中心的優勢互補、良性互動,構建東南亞甚至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城市群, 維護國家區域金融安全和穩定, 提升中國金融競爭力和話語權。 廣州應著力建設成為以現代銀行業為主體,證券、保險等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和多元化的金融組織體系共生, 以財富管理和人民幣局部自由兌換及其衍生產品交易為特色,帶動全省、輻射華南、連通港澳、面向東南亞的,綜合性的高端金融服務中心。與深圳、香港的關系是: 廣州應該側重發展貨幣信貸和保險市場,推出期貨市場,主要輻射廣東,呼應泛珠三角;深圳側重發展以中小板和創業板為主的資本市場,以及創投、私募等新興金融市場,并輻射全國,牽手國際;香港應該側重發揚其國際化優勢,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發揮外引內聯的橋梁作用 [3] 。
在廣東省銀行業空間布局服務廣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還要積極建設廣東省金融創新實驗區,建設推進適合珠江三角洲開放型經濟體系需要的外匯市場和離岸金融市場建設。 要率先在珠海橫琴新區開展離岸金融和資本項目下開放試點; 大力發展金融后臺服務產業和金融服務外包產業, 將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建設成為輻射亞太地區的現代金融產業后援服務基地。 通過離岸市場和后援基地的建設, 優化銀行業投資、服務環境和提高創新能力,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在廣東的布局,更好地服務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完善核心城市群的功能。
(四)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1. 探索推進統籌城鄉金融協調發展新機制。堅持城市金融反哺農村金融,引導、促進金融資源回流農村地區的指導原則, 探索建立城市金融資源反哺農村金融的長效機制 [4] ,內容包括:財政上的激勵機制、農村信貸風險分擔機制、珠江三角洲地區支持環珠三角地區金融發展機制、 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考核約束機制等。
2. 加快構建城鄉金融市場對接平臺。 通過構建城鄉金融市場對接平臺, 引導城市金融資源投向農村,促進金融資源在城鄉間便利流動。內容包括:搭建地方政府支持投融資平臺和農業企業融資平臺,建立農副、水產品遠期交易中心,搭建農業和農村保險創新平臺、統籌城鄉支付結算一體化平臺、城鄉信用一體化平臺等。
3. 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基礎金融服務體系。由于城市和農村金融發展規律和特點不同, 發展水平存在天然差距,這個差距不可能完全消除,所以,我們使用基礎金融服務城鄉一體化的提法, 加強農村基礎性的信貸、匯兌、證券投資、保險等金融服務。內容包括:優化城鄉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提高農村金融網點的人均擁有率和網點覆蓋率;支持農業銀行、農信社等涉農金融機構擴大支農產業覆蓋面, 重點擴大農村貧困地區金融服務覆蓋面, 解決金融服務空白村鎮問題;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延伸城市金融服務鏈;大力培育農村社區金融組織,探索一站式、社區式、綜合化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等。
(五)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 在促進就業、推動技術創新、擴大對外貿易、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 一些困擾廣東民營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其中資金緊張、融資困難成為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為了緩解民營經濟資金緊張的局面,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強化中小企業信貸:
1. 搭建中小企業貸款運作平臺, 在信貸運行機制上實現新突破。 加快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客戶管理部門,組建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營銷隊伍,建立和完善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貸管理制度, 推出符合不同中小企業需求的多樣化信貸產品。 加大力度支持符合產業政策、有一定科技含量、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重點支持科技型、勞動密集型、資源綜合利用型、農副產品加工型、出口創匯型和社區服務型等中小企業。對基本面和信用記錄較好、有競爭力、有市場、有訂單但暫時出現經營或財務困難的中小企業加大信貸及多元化融資支持,利用授信開證、押匯、保理、融資租賃等多種融資手段,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做好對中小企業的金融信息咨詢和代客理財服務。同時加強與政府的有機聯動,建立企業信用檔案,規范金融市場的借貸行為,防范企業違約現象,確保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
2. 創新為民營經濟服務的金融產品。 包括授信方式, 制定科學的貸款定價政策, 合理浮動貸款利率,在貸款利率定價機制上實現新突破。
3. 在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和高科技園區, 組建新型金融機構。 健全中小企業擔保機制, 創新擔保方式。加強銀政、銀企、銀擔的合作,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同時積極創新擔保方式,組建由政府牽頭的信用擔保體系,創新廠商銀三方合作擔保、供應鏈融資等信貸產品,選擇經營管理良好、有發展前景的龍頭民營企業,推廣“龍頭民營企業+擔保公司+金融機構”的三位一體的金融創新方式。此外,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職能,由行業協會牽頭成立資金互助擔保基金,積極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
(六)壯大農村金融
1.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放寬農村金融準入門檻,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適合農村特點的新型金融機構(組織)和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金融機構。
2. 優化農村金融發展環境。 主要包括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農村機構網點、建立完善農村金融風險補償和利益協調機制、 建立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等內容。
3. 擴大農村金融服務充分性, 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覆蓋率,填補網點空白。各銀行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 按照廣東省新農村建設規劃和進展情況,積極穩妥地在縣(市)、區設立機構,逐步發展新型農村社區金融網點,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快新興股份制銀行以及外資銀行在各縣(市)機構延伸步伐,加大支持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力度;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組建農村商業銀行或合作銀行,增加支農力度 [5] 。做好村鎮銀行試點工作,各縣(市)要組建一家村鎮銀行;積極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組織,鼓勵興辦直接為“三農”服務的多種所有制的新型投資開發組織, 建立完善農村信貸擔保體系,填補網點空白,增強農村輸血功能。
4. 加快機構創新。 可以考慮增設農業政策性保險、擔保、投資等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廣東農信社計劃成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和服務三農創新專營機構。并在全市推行流程化改革,將信貸部門分為公司部、個信部和授信中心等部門。另外,通過發展村鎮銀行消除廣東偏遠農村的供給性金融抑制;加強發展郵政儲蓄銀行的資產業務,簡化貸款手續;加強農村征信體系建設;降低準入門檻,在條件相對成熟的地方組建農村商業銀行。 正確規劃和引導民間金融 [6] ;使民間金融具有合法身份,促進民間金融發展;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正規金融機構;大力發展由民間資本組建的各類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民營銀行。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通過增資擴股,壯大信用社實力,進而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向現代銀行邁進,更好地服務三農。可以考慮在政策上放松,吸引外資入股,加強農信社與粵港澳銀行業的合作。
5. 加快城市金融服務鏈條的延伸, 大力開展網上銀行、電子銀行業務,便利三農金融服務。目前,網上銀行業務以其便利快捷的交易結算功能, 已開始使三農受益, 同時也給沒有開辦網上銀行業務的農信社帶來壓力, 使它們的中間業務和業務拓展受到一定影響。
參考文獻:
[1]中國銀監會合作金融機構監管部課題組. 中國農村金融服務與農村金融競爭充分性調查[J]. 中國金融,2007(2).
[2]廣東商學院金融學院課題組. 廣東省銀行業“十二五”改革發展研究報告[R]. 廣東商學院,2010.
[3]王志軍. 當代國際私人銀行業發展趨勢分析[J]. 國際金融研究,2007(11).
[4]張海峰. “新農村”建設需要重構農村金融體系[J]. 農村金融研究,2006(3).
[5]沈冰. 農村金融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 農村經濟,2005(5).
[6]諶爭勇.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重構: 從金融抑制理論的視角考察[J].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盧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