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敏 高曉靜



【關鍵詞】河北曲陽;修德寺塔;明代;佛教造像
【摘要】2010年8月,在對曲陽修德寺塔進行全面測繪工作中,于第三層塔心室發現了一批遺物,包括題記、造像、經書、香爐等, 材質有鐵、銅、陶、木、瓷、紙等,均系嘉靖十四年至十五年重修塔時留下的明代遺物,為研究本地區的佛教文化和佛教造像藝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修德寺塔位于曲陽縣城西南恒州鎮小南關村,距北岳廟西南200米處的修德寺遺址內,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對修德寺塔進行有效保護維修,2010年8月對該塔進行了全面測繪工作。測繪過程中,在距地表約20米的第三層塔心室內發現一批佛教造像等遺物,現收藏于縣文物保管所,茲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一、發現遺物的三層塔心室情況
修德寺塔為花塔和樓閣式塔相結合的七層磚塔,平面八角形,高32.29米,塔身除一層、三層設塔心室外,其余為實心塔體,不能攀登(圖一)。發現佛教造像的第三層南面設有券門,可進入塔心室(圖二)。經現場勘查,室內供有佛像、經書、香爐等,因長年有鴿子等鳥類在此棲息,室內地面堆積鳥糞厚達30厘米(圖三)。佛像共四尊,其中北面中部設佛臺,供奉觀音坐像一尊,佛臺下有瓷罐一件及經書一冊;東側有羅漢立像一尊;東、西兩面設佛龕、佛臺,各供坐佛一尊,佛臺前放置陶香爐一個。東南面墻上有墨書題記數行:“大明國直隸真定府定州曲陽縣□□」嘉靖拾肆年三月□□□」□人張友苗秀□□□」陳大□同六人供奉善□重修寶塔一□」功德善女人楊氏同合家□□」周氏韓氏□□」助緣善人張虎……善人張……」□□□人義……」”(圖四)。西北墻面彩繪有一云紋斗形匾題,匾心內墨書“北岳”二字(圖五)。另外,發現鐵質風鐸2個。
二、遺物介紹
銅觀音坐像置于塔心室北面正中的佛臺上,面南而坐,通高35厘米。觀音結跏趺坐于蓮座上,右手作說法印,左手置于臍前作禪定印,頭戴寶冠,面龐豐腴,雙目垂俯,體態豐盈,形象端莊,外披大衣,內著裙,佩戴頸飾、胸飾、耳韨、腕釧等飾物,衣緣鏨刻纏枝花卉,制作精細。蓮座為三層仰蓮瓣式(封二,1)。
鐵坐佛置于塔心室東側,面朝西南,通高87厘米,肩寬41厘米,底寬67厘米,保存基本完好。坐佛結跏趺坐于蓮臺座上,雙手結禪定印,身穿通肩大衣,雙耳垂肩,頭上肉髻圓隆,額際寬平,面頰豐滿,雙目微合,眼瞼低垂,神情嚴肅(封二,2)。鐵佛的胎體厚重敦實,比例勻稱。右肩處殘缺,分別有直徑5厘米、3厘米的兩個洞。背部殘缺,有一直徑7厘米的洞,洞下方刻有銘文:“□□十五年四月初四日一蘆」□心善人德花造佛一尊」任城善人谷子孝」劉進孝靳章」崔進劉尚仁□□」女善人劉氏楊氏」金火匠人楊進」李現」李萬”(圖六)。在鐵佛腹內發現有一件長28厘米的錫質花束,上有一直徑6.6厘米的銅鏡及宋代“圣宋元寶”錢幣一枚(圖七,1)。
木雕羅漢置于塔心室銅觀音坐像東側,面朝西,通高41厘米,底座長16厘米,寬11厘米,基本完整,有蟲蛀腐蝕現象。羅漢為站立狀,光頭,兩耳下垂,面目祥和,略帶微笑,目視前方。雙手于胸前合十,指尖向下彎曲呈祈禱狀。身穿右衽長袍,外披袈裟,長袍由兩臂肘部下垂于膝,跣足站于方形臺座上(封二,3)。
木雕背光坐佛置于塔心室西側,面朝東,通高75厘米,背光中部缺失,有蟲蛀腐蝕現象。坐佛高33厘米,結跏趺坐于雙層蓮臺座上,雙手掌心朝上,右手搭于左手上,頭頂肉髻,螺發,面帶微笑,雙目微閉,兩耳下垂,眉間有白毫,身披袈裟半裹于身,右胸與右臂裸露在袈裟之外,身后插有透雕舟形火焰紋背光。蓮臺座下又置須彌座,須彌座高19厘米(封二,4)。
陶香爐置于鐵坐佛和木雕背光坐佛前的地面上,高22.5厘米,直徑21厘米。器形呈鬲式,束頸,鼓腹,三袋足,雙耳殘缺。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圖七,2)。
醬釉瓷罐放置于銅觀音坐像前的地面上,發現時已被鳥糞所埋,通高11厘米,口徑9.7厘米,基本完整。口微斂,鼓腹,圈足,施釉不到底,近口部有兩周弦紋(圖七,3)。
風鐸2件,鐵制,當為塔角風鐸。形制相同,高27厘米,均已殘缺,一件刻有“嘉靖十五年造”、“善人張釗費氏”銘文(圖八,1),另一件刻有“嘉靖十五年造”、“張妙信造鈴”銘文(圖八,2)。
經書一冊,為《佛頂心大陀羅尼經》第三卷,放置于銅觀音坐像前,被鳥糞所埋,紙質,長29.5厘米,寬10厘米,保存較好。該書為經折裝,雕版印刷,經文楷書,位于下方,上方為插圖,描繪各種佛教故事,經文與插圖布局得體,刊印精致,圖文清晰美觀(圖九)。
在整理這些遺物時,從銅觀音坐像內掉落一個紙團,因變色、老化已破損,小心攤平后發現其長約38厘米,寬約5.8厘米,上有文字,現將部分清晰的抄錄如下:“未完」正月分」壹件為處置總部錢糧事本年正月拾玖日蒙」本府紙牌據經歷司呈抄蒙」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李案驗奉」都察院巡按直隸順字柒千叁佰柒拾肆號勘合劄付前事印□即將先提未解部糧」□限不到縣丞王寧行提到官枷扭差人星馳」解府施行」前件本年拾貳月初捌日申解訖」承行該吏磨世隆」壹件為征收嘉靖拾肆年秋糧事本年正月貳拾壹日蒙」本府貼文奉」欽差巡撫右副都御史周案驗前事奉續又據經歷司呈抄蒙」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李案驗奉」都察院巡按直隸順字柒千叁佰柒拾伍號勘合劄付亦為前事仰縣即行掌印官壹體欽」遵查照施行仍將遵行過日期緣由同不違依準」申來查考」前件本年貳月初柒日申繳訖」壹件為巡視民瘼等事本年正月貳拾柒日蒙」本府紙牌案照先奉」戶部真字壹千伍百柒拾陸號□□內壹件歲報文□……”該文中提及的“勘合”,即古時文書加蓋印信,“劄付”即官府行下的文書,由此可知,此紙的內容為明嘉靖十四年的官方文書,具體內容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三、結語
據史料記載,曲陽修德寺始建于隋開皇三年(583年),是隋朝第一批頒賜舍利的30個寺院之一。修德寺塔為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壽元年(601年),后經各代修葺,現存塔體為宋代遺構,造型別致,建筑獨特,是花塔中的特例,也是研究宋代寺塔建筑的重要實例。
從這次塔心室發現的遺物和現場勘查情況看,此塔在明代進行過重修,這也與史料的記載相吻合。《曲陽縣志》載:“修德寺在縣城外西南,……寺南有修德寺塔,明時重修(俱有碑)。”[1]1955年李錫經在《河北曲陽縣修德寺遺址發掘記》一文中稱:“塔旁有明嘉靖十九年重修塔碑。”[2]從這次發現的塔心室墻面題記“嘉靖拾肆年三月……同六人供奉善□重修寶塔一□”,鐵坐佛銘文“……十五年四月初四日”,風鐸上“嘉靖十五年造”等題銘以及遺物的特征等多方面分析,我們認為,這次在三層塔心室發現的文物均系嘉靖十四年至十五年重修塔時放置的明代遺物。
這次發現的遺物材質種類較多,有鐵、銅、陶、木、瓷、紙質等,造型美觀,做工精美,各具特色,在曲陽縣是首次發現,為研究本地區明代的佛教文化和佛教造像藝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
[1]清光緒三十年《曲陽縣志》。
[2]李錫經:《河北曲陽縣修德寺遺址發掘記》,《考古通訊》1955年3期。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