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關鍵詞】柯棣華;漢字題詞;晉察冀白求恩衛生學校
【摘要】2011年,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征集到一本原晉察冀白求恩衛生學校三期學員雪影的畢業紀念冊,內有國際主義戰士、原印度援華醫療隊隊員柯棣華大夫親筆題寫的“抗戰必勝”4個漢字題詞。這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柯棣華手書漢字遺物。
2011年,為迎接建黨90周年,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開展了征集革命遺物活動,在征集到的諸多革命文物中,有一本原晉察冀白求恩衛生學校三期學員雪影的畢業紀念冊,內有國際主義戰士、原印度援華醫療隊隊員柯棣華大夫親筆題寫的“抗戰必勝”漢字題詞。
這本畢業紀念冊是由雪影的女兒賀江勇老人捐獻的。為手工縫制,紙質粗糙,邊角略殘。長12.5厘米,寬9.5厘米。封面為后加,左上方用鋼筆斜書“紀念冊”3字,下面的字跡及一枚紅色方形印章已模糊不清,唯右下角“校留念”豎書3字可辨,左下角橫書“1941.2”(圖一)。封皮內里糊有報紙,為當年晉察冀軍區的《抗敵報》,可見紀念冊主人對其珍愛有加。翻開封面,扉頁上印有醫護人員熱情地為傷病員服務的圖畫,上方印“紀念·獻給白校第三期畢業學員雪影同志”,名字為手寫;底部橫印小字一行:“冀中八分區敬贈,一九四一·一”(圖二)。紀念冊中寫滿了白求恩衛生學校三期學員雪影學成畢業、即將奔赴晉察冀抗戰前線時老師和同學們為她題寫的臨別贈言,其中柯棣華大夫用漢字題寫的“抗戰必勝”4個字更是彌足珍貴。
雪影,本名王淑榕,四川省銅梁縣人,1921年出生,16歲考入銅梁縣護士學校。1938年參加八路軍,被分配到中央軍委衛生學校學習。1939年,軍委衛生學校的部分學員到敵后與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合并,雪影是合并后的第三期學員。
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成立于1939年,是白求恩同志創建的,白求恩犧牲后易名為白求恩衛生學校。1941年1月,晉察冀軍區在河北省唐縣召開衛生工作會議,會后,軍區衛生部長葉青山同志帶領各分區衛生部長到白求恩衛生學校所在地唐縣連莊村參加該校為軍醫班一、二、三期學員舉辦的畢業典禮。在畢業典禮上,老師和學員們紛紛留言紀念,時任外科教員的柯棣華也在雪影的紀念冊上留下了珍貴的中文題詞。
“抗戰必勝”這4個大字用鋼筆書寫,自左至右橫讀,下方簽名為“可棣華”,左下角署日期“28/1/41”,筆勢遒勁流暢(圖三)。據這件文物的征集者介紹,一直以來,柯棣華的手書漢字只留存有照片,未見過實物,該真跡是迄今發現的柯棣華留在中國的唯一手書漢字。
柯棣華大夫是抗日戰爭期間印度援華醫療隊的隊員(圖四),1938年來到中國,1939年2月輾轉到達延安,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5月,柯棣華正式擔任八路軍模范醫院的外科醫生,負責醫院大部分手術。1940年5月,柯棣華隨醫療隊來到冀中抗日根據地,在冀中軍區后方醫院工作。8月來到河北唐縣,參加了“百團大戰”,在戰斗中,柯棣華連續三天三夜不曾睡覺,共搶救治療了上百名傷員。
“百團大戰”后,柯棣華留在唐縣葛公村,擔任晉察冀軍區白求恩衛生學校的外科教員。他克服了種種困難,堅持用中國話講課,遇到不會講的醫學術語,他就借助字典,用英文字母注上音,再反復練習。由于備課工作量的增加,他不得不天天熬夜加班,致使疾病慢慢向他襲來。
1941年1月,柯棣華被任命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在擔任院長期間,他親自做了大約2000次手術,其中有數十次是起死回生的大手術。同時為了培養八路軍醫務人員,他還為白求恩衛生學校編寫了100多頁的教學講義《外科總論》。
正當柯棣華以滿腔熱情為醫院和學校忘我工作時,由于過度勞累和營養缺乏,癲癇病一次次向他襲來。1942年12月9日,柯棣華的癲癇病劇烈發作,經搶救無效,不幸病逝。
紀念冊中柯棣華的題詞時間為1941年1月28日,此時正是“百團大戰”結束后不久,日寇的瘋狂報復接踵而至,中國抗戰進入異常艱難的歷史階段。柯棣華的題詞“抗戰必勝”傳達出他作為國際主義戰士對正義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支持和必勝信念,鼓舞和激勵著八路軍戰士、優秀醫務工作者雪影和她的戰友們,給了他們不怕犧牲,不畏艱難、勇于戰勝敵人的無窮力量。此后,雪影一直在敵后堅持工作,直至抗戰勝利。這本紀念冊一直珍藏在她身邊,伴隨她度過了艱苦的敵后生活,更激勵著她沖破日軍最殘酷的“大掃蕩”,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像她的老師柯棣華大夫一樣全心全意為八路軍傷病員服務。
這本珍貴的紀念冊歷經炮火洗禮,穿過槍林彈雨,記錄下了一段不平凡的歲月。雪影去世后,紀念冊一直由女兒賀江勇珍藏。在建黨90周年來臨之際,賀江勇鄭重地將母親的畢業紀念冊捐獻給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撫摸著母親的珍貴遺物,老人動情地說:“這本紀念冊曾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捐獻出來,也希望能感染更多的年輕人,讓他們記住那段艱苦的歲月和無數革命人的流血犧牲。”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