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寧 李寅
【關鍵詞】清孝陵;神功圣德碑亭;雷火燒毀;殘碑
【摘要】清東陵的孝陵神功圣德碑亭是順治皇帝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光緒二年被雷火燒毀,光緒三年按原規制重建,光緒五年竣工。重建時,原碑亭燒毀后的殘件被掩埋處理,至今不知下落,唯神功圣德碑的碑頭殘件于2011年被發現,不僅見證了當年的那場火災,也是研究康熙年間營建的孝陵神功圣德碑的重要實物依據。
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俗稱大碑樓,位于清東陵大紅門北約500米,影壁山南側的孝陵神道上,是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
大碑樓通高33米許,為重檐歇山頂。上檐四面顯三間,下檐四面顯五間(圖一)。檐墻四面各有一券洞,無券臉石,券洞內地面為青白條石鋪墁。碑樓內天花板共169塊,上繪蓮花翠草圖案,地面鋪墁金磚。外墻上身城磚灰砌灌漿,外皮抹飾紅泥,提刷紅漿,內皮抹飾黃泥,提刷黃漿;下肩為青白石須彌座,須彌座下是臺基。壓面、陡板、埋頭均為青白石。券洞相對,垂帶為青白石。檐墻上部為青白石拔檐,梁枋彩畫為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屋頂的螭吻兩面各安銅鍍金見廣識大,如意拉扯,檐頭安銅帽瓦釘。碑樓四角各豎一根華表,碑樓內為神功圣德碑一通。
神功圣德碑是大碑樓內最主要的建筑,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正月十一日,碑文為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初六日康熙帝御制,記載了清世祖順治皇帝的生平和文治武功。有清一代,神功圣德碑對人們來說,即神圣又神秘。典籍中載,清制,官員人等禁止到神功圣德碑近前,只有守護陵寢的員役可以進入,做一些清掃、擦拭的工作,保持神功圣德碑的一塵不染。從康熙七年(1668年)到光緒二年(1876年),孝陵神功圣德碑默默矗立了200余年,一直完好無損。到清朝末期,這通巍峨的神功圣德碑卻遭到了不測。
清朝的陵寢多為木結構建筑,孝陵大碑樓也不例外。這樣的建筑最怕雷擊,因為那時的陵寢建筑沒有避雷裝置,而孝陵大碑樓又非常高大,且四周空曠,更容易招致雷電。光緒二年(1876年)閏五月十二日夜里,“暴風急雨,孝陵大碑樓致被雷火延燒”[1],高大的孝陵大碑樓被雷電擊中,不幸起火,火勢迅猛。東陵守護大臣及馬蘭鎮總兵聞報,立即帶人趕往撲救,怎奈火勢太大,雨水澆到上面如同澆油一樣,越澆火勢越旺。當時沒有現代的消防設施,只是以銅缸內的貯水撲救,對于這樣的大火,簡直是杯水車薪。最后,大碑樓被全部燒毀、落架,神功圣德碑殘斷酥裂。
此事上報朝廷后,慈禧太后非常震驚,立即派工部尚書魁齡、工部右侍郎桂清到東陵調查,并將陵寢守護大臣毓木肅、溥蕓及馬蘭鎮總兵景瑞交衙門議處。光緒二年(1876年)七月初九日,“以孝陵大碑樓被火,未能撲救,降馬蘭鎮總兵景瑞等一級,仍留任”[2]。
孝陵大碑樓被雷火燒毀,給正處于多事之秋的清王朝統治者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對于封建統治者來說,陵寢至關重要,是關系國祚綿長、子孫興盛的重地,所以清王朝要不惜一切代價修復大碑樓。
光緒二年閏五月二十九日,魁齡、桂清回奏調查孝陵大碑樓情形,呈報了丈量大碑樓的詳單,慈禧太后“即派魁齡、桂清按照單開各工敬謹承修,所有核算錢糧著工部照例辦理”[3]。經工部按例估算錢糧,除銅、鐵、顏料、布匹、杉木、琉璃料件直接取用外,其它物料、工價共需銀401713兩7錢9分8厘5毫。
光緒二年(1876年),同治帝的惠陵正在修建中,同治帝和孝哲毅皇后尚停靈待葬,國庫已經捉襟見肘,而孝陵大碑樓的修復工程無疑使清廷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盡管如此,孝陵大碑樓的修復工程依然如期于光緒三年(1877年)二月興工,按原規制重建。重建工程歷時兩年多,到光緒五年(1879年)十月全工告竣。
重修后的孝陵大碑樓雄偉壯觀,風采不減當年。矗立在大碑樓內的神功圣德碑和原碑形制相同,石料取自北京房山大石窩,為青白石質地。碑身為長方體,水磨光亮,高6.72米,寬2.17米,厚0.73米。碑頂■頭鑿做六條蛟龍,上面篆刻“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碑身南面陰刻滿漢兩種文字,滿文在右(居西),漢文在左(居東),滿漢互譯。碑座龍首龜趺,臥于一長方形水盤之上,背負碑身。水盤的盤面刻海水江崖,四角各刻一漩渦,漩渦內分別刻魚、鱉、蝦、蟹四水族(圖二)。
孝陵大碑樓被雷火燒毀后的那些殘件,大部分在重修時被掩埋處理了,唯破損的神功圣德碑沒有掩埋。光緒三年(1877年)十月十九日,東陵守護大臣“貝子毓木肅等奏,恭擬建蓋庫房,尊藏孝陵大碑樓舊碑,動用款項,請由永濟庫年終奏銷。允之”[4]。破損的功德碑殘件被運至馬蘭峪鎮孝陵禮部的金銀器皿庫內,專門建造庫房妥善保管起來。清朝滅亡后,由于時局動蕩,孝陵功德殘碑流失,那些被掩埋的其它殘件更是不知所終。
重修后的孝陵大碑樓全部都是光緒年間的晚清建筑了,因此,人們對康熙年間營建的孝陵大碑樓建筑,尤其是神功圣德碑倍加關注,卻一直沒有找到可以進行考證的資料和實物依據。
在歷經了130余年后,終于有了這樣的機遇:2011年5月23日下午,曾經被雷火燒毀的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頭殘件,在遵化市西留村國富機械廠被發現。整塊殘碑頭重14噸,長3.05米,寬2.44米,厚1米,■頭上雕刻的六條蛟龍已殘損不全,但龍的形態依稀可見(圖三),殘碑上的文字也都清晰可辨(圖四)。清東陵文物管理處于翌日將該神功圣德碑碑頭殘件收回,放置在孝陵大碑樓南面,一并供游人參觀。
這塊殘碑見證了當年孝陵大碑樓的那場火災和以后的社會變遷,為研究康熙年間營建的孝陵神功圣德碑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和歷史價值。
附: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
我國家肇基東土,祖功宗德昭格皇天恢弘景運于萬年,篤生我皇考皇帝。睿圣首出,奄有萬邦,大孝弘仁,武功文德,配兩軼千古,既奉冊寶恭上尊謚。惟陵寢宜有功德之碑,謹撰述大概,鐫諸貞珉,用傳永久。
敘曰:皇考世祖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諱福臨,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隆運顯功文皇帝第九子也,母昭圣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太皇太后。皇考未誕之先,太皇太后嘗有紅光繞身,女侍驚以為火,近則不見,眾皆大異之。又夢異人授一子曰:此統一天下之主也。次日皇考誕生,宮內紅光照耀,香氣彌漫,經久不散。皇考生而神靈英異非常,六齡讀書,不假師資,一目數行俱下,太宗甚鐘愛焉。甲申嗣登大寶,是時流寇肆逆,明祚已終,國亡君殉,萬姓無歸,爰整六師,一戰而破百萬之強寇,乃遷都燕京。齊晉秦豫傳檄,底定靖寇,救民王師南下金陵,僭號者其臣下執之以降。由是,下楚蜀,平浙閩,兩粵滇黔數年之內以次掃蕩,遂成大一統之世。治本愛民,出師則嚴紀律,毋敢殺掠百姓。知民苦賦重,盡除明季加派,又停江浙督催織造官,免陜西皮張、差絨褐之貢,罷各省柑桔、鰣魚、石榴等物之進,停止邊外城工,蠲派征民間助工之餉,已臨清燒磚之役,減朝鮮進貢之數。定賦役全書,修大清律令,各役門規制事例。祗奉太祖、太宗成法,治具畢張,敬天尊祖,饗祀親虔。孝事太皇太后,晨興問安,長跪受教,披閱章奏,每至夜分。勤學好問,擇滿漢詞臣充經筵日講官,于景運門內建直房,令翰林官于景運直宿。備顧問經書史策,手不釋卷,遂知性知天、洞晰至道。兼綜天文、地理、禮樂、兵刑、賦役,古今因革利病之源,旁及諸子百家,莫不博涉,得其要領。表衣菲食,不興土木之工。親視太學,釋奠先師,發帑金,崇其廟貌。雖太平不弛武備,立賢無方,丁亥、己亥再舉會試,間廣額數,以羅人才,科坊作弊者從重治罪。視滿漢如一體,遇文武無重輕,破故明人臣朋黨之習,尚廉正,斥貪邪,時時甄別廷臣,以示激勸。下詔求言,虛懷納諫,外官入覲,面諭以愛民勤職,詳慎刑獄,大辟覆奉再四駁審,命官恤冤,各省冤濫者皆得免,又停秋決一年。閹寺不使外交,立鐵牌示禁。命儒臣修祖宗圣訓、順治大訓、通鑒全書、孝經衍義等書,以教天下臣民。詣先農壇躬耕藉田,勸農以足民。四方水旱災荒,頻發內帑,多金賑濟。云貴初平,頻發帑金,溥賑軍民。焦心勞思,惟念軍民疾苦。至于故明諸陵,設護衛,禁樵采,憫崇禎帝死難,頒諭祭誄。其臣之殉難者,予贈恤其宗室;投順者,令畜養樂業;其厚待如此。我皇考以精明理政務,以仁厚結人心,法制則細,大無遺德,意則遐邇咸邇,故使山陬海■,莫不覃被恩膏。東至使鹿、使犬等國,西至厄內忒黑、土魯番等國,北至哈爾哈、倭洛蘇等國,南至琉球、暹邏、荷蘭、西洋海外等數百國,見海不揚波,咸曰:中國有圣主出焉。梯山航海,莫不重譯來王。我皇考惟是競業祗慎,無一日自暇逸也。順治十八年正月不豫,于丁巳日上賓,嗚呼哀哉。圣壽二十有四,在位十八年。葬孝陵,陵預定于昌瑞山。皇考遺命,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
嗚呼!故明亂政久矣,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誕膺景命,定亂無難,特以尚德緩兵故也。至我皇帝,當流寇殘破明室,生民涂炭,大兵西下,掃平逆寇,統一寰區,非神武不能開基,非至圣不能致治。謨烈于昭,道法俱在,雖堯舜之德,湯武之功,何以尚茲?僅拜手稽首而陳頌曰:天佑下民,眷于有德。大清受命,奄有方域。太祖肇基,太宗弘業。皇考纘緒,■生睿智。運協禎符,懋建皇極。大武布昭,剪除逆賊。王師西下,一戰而克。定鼎燕京,綏懷反側。指領蕩平,一統萬國。怙冒蒸生,仁恩洋溢。罷貢停工,以蘇民力。立綱陳紀,利興弊革。成憲周詳,有典有則。國治勵精,憂勞日晷。萬機畢理,大猷無塞。崇儉去奢,克勤無逸。敷政憂憂,居心翼翼。丕承遺緒,永言孝思。先意順志,恭事慈帷。好學不倦,悟道淵微。博綜經史,百事周知。戒勵臣工,首在勿欺。賢奸立辦,黜涉咸宜。纂成文集,洋洋訓詞。金匱是寶,萬世可師。慎刑薄賦,賑救災荒。勸農興學,富之教之。帝王道貫,覆載功齊。聲教四訖,遠邇不遺。殊方重譯,入貢京師。治化浦洽,道法昭垂。庥徵駢集,洪烈長貽。巍巍孝陵,神爽憑依。山苞川拱,祥護靈■。鏤詞貞石,億祀歌思。
康熙六年五月初六日孝子嗣皇帝玄燁謹述
————————
[1]《德宗景皇帝實錄》(一)卷33,中華書局,1987年,第478頁。
[2]同[1],卷36,第523頁。
[3]同[1],卷33,第485頁。
[4]同[1],卷60,第823頁。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