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昭根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在加入歐元區10年后,近兩年來深陷歐債危機,幾乎到了要被迫退出歐元區,以賴賬度日的境地。同樣,西班牙也已陷入第二次經濟衰退,接近債務危機的邊緣;市場開始轉而擔心歐元區的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它會成為下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嗎?一時間,歐洲這個昔日國際社會的“模范生”,在經濟停滯和債務危機的雙重壓力下,似乎已成“風中之燭”。
【不可不知道的歐洲】
如果時間倒退100年,一位歐洲人打開世界地圖的話,無疑會驕傲地注視著歐洲統治下的廣闊地域:大半個非洲和大洋洲,亞洲的一半和美洲的1/4。他們有權認為,剛剛過去的世紀是“歐洲的世紀”。
歐洲自文藝復興后,在思想、人文、科學、藝術等領域大放光彩,人才輩出,以科學和民主推動人類文明,引領世界500年。1640~1688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結束封建專制,英國由此成為最先把近代啟蒙思想家的民主政治理念付諸實踐的國家,并影響了世界近代民主化進程。18世紀的啟蒙運動和產業革命,把西歐推向“發明的世紀”和工業化道路——人類開始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這幾百年里,“歐洲文明”一直走在最前面,并向四面八方擴張: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它的制度經驗及多姿多彩的文化等。由于經濟、科學技術跨地區、跨民族的發展,各方面的相互往來和相互依賴更是從歐洲開始,迅速擴及世界各地,把越來越多的民族和地區卷進了“全球化”的歷史進程。
在這幾百年里,歐洲為各種“主義”提供了執政的試驗場: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等,都在這個舞臺上演,為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問題提供了19世紀以前未曾有過的答案。一戰后,歐洲開始走下坡路;二戰后,美國取代歐洲成為西方魁首。歐洲雖趨衰落,地位大幅削弱,但開始了從煤鋼聯營組織成立到“歐洲聯盟”的探索,這又是一個世紀創舉。數千年來的“歐洲觀念”終成現實,歐洲再次引領全球地區一體化60年。正如著名歐洲研究學者陳樂民指出的那樣:“你要不了解歐洲,至少這個世界的一半,你就了解不了。”
【歐洲輝煌不再?】
自19世紀以來,世界的變化在加速。事實上,19世紀當歐洲到達頂峰時,便已預示它不可能長久不變地“專美于前”了。兩次世界大戰消耗了歐洲的力量,美國不僅延伸了歐洲文明,而且在歐洲文明的基礎上結合北美特點,大有創新。與美國相比,盡管表面上歐洲的生活方式仍是富足的,發展水平仍具有吸引力,但今天的歐洲已顯得有些“老化”了。俄羅斯著名評論家和作家米哈伊爾?韋勒對這一狀況進行了有說服力的描述:“歐洲曾給予世界一切:科學、技術、文化、進步、富強、自由和舒適……而今天的歐洲,腐朽、沒落、無法保全自己。將被埋葬,不要模仿它。”
一戰前,美國軍力無法同歐洲五強相提并論,排名在西班牙之后;一戰后,美國的經濟實力倍增,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資本輸出國,國際金融中心也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二戰后,東、西歐分別成為蘇聯和美國爭奪的工具。進入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美、日、歐三足鼎立局面形成;90年代,隨著冷戰結束與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歐洲處于多區域的競爭之中,這再次對它的世界地位提出了挑戰。
對于歐洲的衰落,法國著名經濟評論人伊茨拉勒維奇在2010年分析認為,其原因可用三個D來概括:Demography (人口),Division(分裂),和 Deficits(赤字)。從人口角度看,目前歐盟27國的總人口為5億,2009年增長率僅為千分之一強(中國同年人口增長率略低于千分之七)。所謂分裂,是歐洲雖有統一市場,但經濟缺乏整合,各國在經濟戰略上各自為政。曾因提出“中美同體”而名噪一時的英國歷史學家弗格森,更以16世紀西班牙霸權的衰落,18世紀法國王權的被推翻,19世紀奧斯曼帝國的覆滅以及蘇聯的崩潰為例,指出這些歷史強權的沒落均是由于沉重的債務危機所致。伊茨拉勒維奇認為,2008年經濟危機對亞洲幾乎沒有影響,對美國影響次之,卻對歐洲傷害最大。因此,歐洲的衰落在經濟危機之前已顯而易見,但危機大大加速了衰落的進程。
一浪高過一浪的債務危機沖擊波,讓全世界了解到,原來歐洲也有一條可怕的“地質斷裂帶”。這印證了德國學者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提出的文明循環理論:文明猶如生物機體一樣,按照固定的生命周期,有花開花落,有興起和衰敗。現代西方特別是歐洲,是否已經接近這樣一個循環的終點?
希臘一旦退出歐元區,其央行將遭全面擠兌,希臘金融體系的崩潰,將導致企業融資困難,加劇經濟衰退。恐慌情緒一旦傳播至“歐豬五國”的其他國家,其違約規模會超過希臘數倍——目前“歐豬五國”總負債為3萬億歐元,其中2萬億為歐洲金融系統持有。如此,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可能會蔓延到整個歐洲,并進一步通過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歐洲資產傳導至美國,并給整個世界經濟復蘇帶來威脅。“世界經濟正處于‘危險的新階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作出如是警告。
與美、日相比,歐元區的整體債務水平為占GDP的87%左右,遠好于美國的100%及日本的233%。蕞爾小國希臘的債務僅占歐元區整體債務的4.3%,占歐元區17國GDP的比重僅2.3%左右,如此便能撼動歐元匯率,攪動整個歐洲經濟天無寧日,這充分展現了全球化的相互依存與地區經濟現代化的深度。
債務危機還暴露出歐盟經濟內部發展的失衡。歐元區內部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希臘、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外圍成員國主要以旅游、房地產等支撐發展,進口大于出口,加上資金和人才外流嚴重,在歐元區內競爭力較弱。但在管理體制上,貨幣政策已轉至歐盟一級,歐元區排除了其成員國匯率變動的可能性,但各國政府仍掌握著財政、工資和社會福利政策的自主權。這樣,成員國手中沒有貨幣工具,既不能降息也不能讓貨幣貶值以提高自身競爭力,這種體制設計,使得成員國不得不以財政赤字和減稅來推進經濟增長,使債務危機有膨脹的傾向。
其實,歐洲的這種差異有其歷史因素。從中世紀以來,東歐與南歐的物質發達程度就一直落后于北歐地區,故而今日“歐豬五國”的落后早已不是新問題。但全球化與地區一體化卻是新問題。經濟全球化幫助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崛起,這些國家在吸納了來自歐美等地區的巨額資本、技術、服務以及先進的管理經驗后,再憑借各自的發展優勢,最終打破了原來一統天下的傳統政治和經濟格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不僅在傳統低端產品上占領了國際貿易的較大份額,也在一些高新技術產品領域對美歐形成越來越大的挑戰。歐洲的市場份額一天天萎縮,傳統競爭力受到削弱,已無力把自己的危機轉嫁給其他弱勢國家和地區——盡管歐洲仍存在著技術、觀念、資金、人才和法律、制度等諸方面的優勢與核心競爭力。
【歐洲會不會“浴火重生”?】
應該看到,作為兩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歐洲,戰后不能依靠自身力量從根本上改變困境,在面對來自蘇聯的威脅和無奈接受美國的“領導”的情況下,被迫走上聯合自強、協調合作的道路,從而實現了共同復興與發展。歐洲一體化的過程,是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跌跌撞撞卻堅定地走向聯合目標的歷程。伴隨著歐盟的擴大與深化,一種新的世界觀和生命觀——追求持續發展,維護生態平衡,重視生活質量,探求規范認同,反思霸權歷史,放棄大國夢想……正在清晰呈現。
綜觀歐洲的歷史,可以看到歐洲文明內部亦是大起大落,衰落與新生交替起伏,是一個階段性、螺旋形上升的過程。希臘文明衰落了,羅馬文明代之而起。中世紀的宗教愚昧黑暗,繼而孕育了輝煌的文藝復興。葡萄牙、西班牙帝國衰落之后,代之而起的是荷蘭低地國家資本主義手工業與商業的興盛。法國王權被推翻后,現代共和體制則開始在歐陸扎根。正因如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歐洲正在醞釀一場后現代、后霸權的觀念革命,醞釀又一場文明價值的轉換。從更長遠的觀點看,政治上真正團結的歐洲的出現,將導致全球權力分配發生根本性變化;總體而言,作為二戰后國家干預資本主義較為成功的一種發展模式,以高稅收、高福利為主要特征的歐洲“福利模式”仍具有合法性基礎和進一步發展的歷史空間。而且,通過加速一體化或政策調整與磨合,歐洲更可能再次實現鳳凰涅槃、峰回路轉的偉大歷程,浴火重生。
原載于《同舟共進》2012年第8期,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