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
【摘要】媒介的發展導致一系列邊界模糊現象,主要表現為相鄰事物間的邊界模糊和對立關系之間的邊界模糊。這種現象可以從西方傳播學者的“內爆”理論中得到解釋。認識這種現象,必須在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后現代理論的某些內容,可以成為傳統理性方法的補充。
【關鍵詞】新媒體;邊界模糊;內爆;后現代
邊界是傳統分類的標志,是對立事物的疆界,是現代科學認識世界的前提。現代科學通過分類將需要認識的對象進行符合邏輯的切割,才能通過對每一部分的認識來認識整體。我們已經習慣了在研究工作的開始就將研究對象作基本界定,也就是說,我們希望研究的對象具有確定性,邊界清楚、范疇準確,與相鄰概念、內容不存在太多的交叉混雜。可是在近年關于新媒體傳播方面的研究中,我們越來越多地遭遇到邊界模糊現象,不僅相鄰事物之間出現大量交叉模糊,很難用明確的標準將它們區別開來,就是那些原來處于對立狀態的事物,也常常表現出某種妥協、融合的現象。這使我們的研究有時陷入分析舉例不當,論證難以嚴密,顧此難免失彼的困境,使我們不得不懷疑其邏輯前提是否發生了某些改變。
在新媒體傳播研究中,我們遭遇的至少有兩種邊界模糊:一種是在傳統的分類中并列事物之間的邊界模糊,一種是傳統意義上相互對立的事物之間的邊界模糊。屬于前者的如媒體的分類、傳播內容的分類、受眾的分類、相關學科的分類、相關產業的分類等;屬于后者的如傳者與受者之間、真實和虛擬之間、時間和空間之間的關系等,由此又派生出在場與缺席之間、公領域和私領域之間、過去和現在之間、此處和彼處之間、工作和游戲之間,甚至人的肉體和機器之間的邊界模糊。
在傳統的教科書里,不同媒體之間的區別是十分明顯的,比如從載體的角度,媒體可分成紙質和電子媒體;從接受功能的角度,媒體可分成聽覺、視覺和視聽媒體;從時空角度,可分成時間和空間媒體等。這些分類,是我們認識、研究媒介的前提,可是有了網絡后,這些分類之間的邊界一下子就變得模糊了。我們可以在網上、手機上讀報紙,也可在報紙上讀博客,在聽音樂的時候可以通過畫面感受節奏,在音樂創作的時候可以通過圖形的調整改變旋律。各種接受終端之間也出現大量疊加,手機可拍照,可視頻通話,網上也可以發短信,書可以是電子的,寫作也可以用鏡頭來完成。原來各具功能的不同媒介,現在都在向相鄰媒體、其他媒體滲透和侵蝕。有人把這種現象叫做媒介融合,這是以不同媒介之間的邊界模糊、融化、消失為前提的。
媒介內容的融合現象也早已出現,電視節目不同類型間互相滲透,出現了不少非典型樣式。報紙內容雜志化,雜志內容畫報化,新聞像講故事,紀錄片講究情節,故事片又用紀錄片的手法拍攝。不過,這一切都還不像網絡上的內容那樣難以分類。網絡激發了人們無窮的創造力,有許多網絡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傳統思維無法想象的。那些用拼貼、惡搞的方式創作出來的作品,那些充滿了民間智慧的戲謔、調侃的段子、有趣的跟帖、聰明的微博,你也從來沒見過哪種內容分類提及。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肉搜索、稀奇古怪的自創符號以及用這些符號創作的作品,在歸類上總是讓人左右為難,那些充滿互動性,可以不斷疊加的作品和游戲,衍生出大不相同的后續作品,又造成多少新的分類難題。此外,在新媒體領域,受眾的分類,創作手法的分類,流派和思潮的歸類都成了難題,邊界不再清楚。相對應的學科專業、產業形態、事業管理系統之間也將相應出現隸屬不清、邊界不明的現象。
更為深刻的邊界模糊現象出現在對立的事物之間。首先是傳者和受者的界限。網絡的互動性使這兩者之間的邊界消解。在網上,每一個接受者都有可能成為傳播者,他們不但上傳自己對各種信息的意見、評價,還上傳自己采集的新聞、自己拍攝的視頻、自己創作的作品。2008年,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一位研究生的畢業設計是一件網上的虛擬裝置,他把作品放在網上,啟動了一個鼓勵修改的程序,他的作品便在全球范圍內接受改動,計算機將這些改動歷史記錄下來,形成不可預知的豐富表現,正是這豐富的表現才最終成就了他的作品。在這個案例中,傳播者只是作品的啟動者,后來的修改他不能預測,當他再次面對自己的作品時,他已經失去了傳播者的身份,變成了接受者,當然,只要他參與作品的修改,他就又變成了傳播者。當網上這類現象越來越多的時候,傳者和受者的邊界徹底消亡。
在網上,真實和虛構的邊界也已經模糊。首先,技術提供了以假亂真的可能,眼見為實的觀念已經過時,技術所打造的“真實”更為逼真。過去只在好萊塢發生的“無中生有”每天在我們的身邊演繹,因為運用數字技術進行圖片和視頻文件的修改既不需要大量的金錢,又不需要高難度的技術。有些經過修改的圖片還在新聞攝影大賽中獲獎,即使最有經驗的專家,也難以發現造假的痕跡。其次,網絡提供了一個無比巨大的虛擬空間,進入這個空間的人都有虛擬的身份,他用這虛擬的身份做真實生活中無法做、不敢做、做不了的事,獲得那些在真實生活中無法獲取的體驗和刺激。吊詭的是,許多人在真實生活中被虛偽、客套、矯情所累,在虛擬空間卻可以用虛擬的身份展露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自己。
有了網絡,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界限也變得難以區分,最隱私的話題有可能成為公共話題。2007年開始出現的人肉搜索,不經意間就將某個小人物的隱私完全晾曬出來,給當事人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網上的圍觀、窺探、謠言、八卦總是以聳人聽聞的方式吸引注意,招來一陣又一陣的人潮涌動,這些人流的聚集帶有很強的盲目性、偶然性和隨機性,不在意闖入的是什么領地,也并不關心事件的性質。這樣,公共領域的大量事務,也有可能嚴重侵害到個人。這種公私領域的邊界模糊導致我們的評價和判斷常常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
互聯網還打破了舊有的時空觀念,使歷史與現在糾結,此處與彼處錯亂,在場與不在場難以判斷,發生和未發生無法鑒別。尤其令人崩潰的是,當技術的手段已經可以改變我們自身,媒體不僅僅作為人的延伸,而且已經和人的肉體深度結合,這時,人與機器的邊界也開始模糊。據說現在已經有一種可以作為隱形眼鏡佩戴的顯示屏,戴上它,可以隨時閱讀你需要的信息。國外有人將一種人工耳植入人體,可以破譯肉耳無法聽到的電波信號。當記憶可以復制,思維可以破譯,人腦可以聯網,人工智能被大量開發,人類的力量將大大增強。可是到那時,我們還是原來意義上的自己嗎?這一切,挑戰著我們的常識,讓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根本性的顛覆。
一切都是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造成的,互聯網正在摧毀我們的成見。在飛速發展的新技術支持下,網絡造成的影響多少有些讓人始料不及,新媒體不僅挑戰著我們的傳統觀念,沖擊著我們的思維模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修訂了我們的生存環境,而且從根本上動搖了我們賴以思考、分析、研究的理性與科學的現代文化秩序。是的,在重新審視這些問題時,我們遭遇了后現代理論。
法國后現代主義哲學家讓·鮑德里亞對電子媒介的發展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有很多獨到的論述,在他看來,媒介在當代社會里的加速作用,是加速現代生產領域向后現代模擬社會墮落的主要原因。而后現代,這個以激進的類制作和符號的激增為特征的時代,由于符號和信息的激增引發了一場“內爆”,一切都被媒介這個黑洞吞噬,麥克盧漢早就預言的“機械形式轉向瞬息萬里的電力形式,這種加速度使外向爆炸逆轉為內向爆炸”的現象發生了。邊界模糊現象應該就是這種“內爆”的結果。假如“外爆”體現為擴張,那么與之相反的“內爆”本質上是一種緊縮。“世界內向爆炸而產生的能量,與過去擴張的、傳統的組織模式發生了沖突,電力媒介使人們的生活彼此糾纏,造成了極端的擁擠。”當數字技術和新媒體出現的時候,內爆所造成的擁擠和重疊就不僅發生在人們的生活空間,世界被巨大的能量所壓縮,出現了鮑德里亞所說的景象:“每一個不同意義體系的兩極短路,明顯的對立和界限消失,因而媒介與現實之間的界限也消失了,媒介和現實現在已經處于一種模糊不清的狀態,其真相已經難以辨清了。”
在鮑德里亞后現代媒介理論的啟發下,我們試圖尋找邊界模糊的解讀路徑。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是人類進入信息社會的標志,工業時代所崇尚的科學理性在信息革命的浪潮沖擊下開始顯露出種種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這時,雖然還不夠成熟的后現代理論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現代科學用分析的方法認識世界,認為人類的理性可以通過對各個分割的局部的認識來清楚地分析、認識、駕馭這個世界,正是基于這一思路,我們才需要劃清事物之間的邊界。“我們首要的錯誤是假設我們能夠把某些要素從整體中抽取出來,并可在分離的狀態下認識它們的真相。”后現代主義哲學拒絕用機械的分割方法去認識世界,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主體,它們都有內在的聯系,整體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部分被展開為整體。這樣,認識事物的前提不再是將對象進行機械分割,而是透過整體關注分離事物之間的關聯。邊界模糊現象是世界發生擁擠和疊加的結果,它提醒我們,繼續用機械的分析的方法去認識世界已經不合時宜。
傳統文化精神的本質特征在于固守一種邏輯中心主義,這一邏輯中心主義表現為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它把一切都分為對立的兩項,并設定其中一項為中心項,從而建立起固定的秩序,提供一種確定性的意義。用這樣的思維方法,顯然也不能解釋對立雙方出現的邊界模糊現象。后現代理論主張克服二元對立思維,擯棄“斗爭哲學”,提倡相互受益的共生與共存,新媒體導致的“內爆”只是強化了對立雙方的非極性關系,對用二元對立思維認識世界的習慣造成沖擊和顛覆。事實上,對立只是一種狀態,極性對立性關系和非極性共生性關系都是客觀存在的,不同的條件下會有一種關系更為突出,在世界發生內爆的情況下,顯然雙方的共生共存關系表現得更為突出。在這種關系中,雙方之間的緩沖地帶才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新目標,雙方共生、互動、共存、共榮的條件和變化的規律才是我們研究的新課題。
對分類相對性的認識,有助于我們正確處理媒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促進媒介的融合;不再苛求作品在形式上的規范,對新生事物多一份寬容;同時,更多地把研究的目光放在學科交叉和重疊之處;更多地關注跨界產業的共生共贏,探索對新的產業形式的管理規律,使我們的學習、研究和管理多一點前瞻性。
對有關對立關系的相對性的認識,使我們在認識媒介事件,處理好媒介與人、媒介與社會、媒介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時擁有一種更為超然的目光,不再糾結于眼前的一時的物質的利益,而將人與機器、人與自然之間的友善關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種種跡象表明,信息時代的到來從根本上動搖了機械的形式邏輯的認識方法,作為傳統的理性方法的補充和修正,帶有后現代特色的思維方法正在一些新領域顯示出獨特的生命力。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力量,才獲得了這個快速改變世界的時代,這種從未有過的快速改變,也在呼喚更為豐富的思想和智慧,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地認識這個世界。
(本文為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度校級課題《數字媒體時代的藝術傳播》的成果之一,課題編號:DGXYYS208)
參考文獻:
[1]王治河.全球化與后現代性[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黃鳴奮.新媒體與西方數碼藝術理論[M].學林出版社,2009.
[3]衣俊卿,等.20世紀的文化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深層解讀[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4]仰海峰.走向后馬克思:從生產之鏡到符號之鏡——早期鮑德里亞思想的文本學解讀[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5]尼采.瘋狂的意義——尼采超人哲學集[M]. 周國平,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為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