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會
【摘要】本文從快餐文化的概念及其特點的介紹入手,通過對當前熱播電視節目的考察分析,從內容和形式上分別指出了電視文化的快餐性特點。著重探討了電視文化的快餐性特點帶來的便利和克服電視文化快餐性不良影響的幾個努力方向。
【關鍵詞】電視;文化;快餐性;利弊分析;解決之道
“快餐文化”的概念及其特點
“快餐文化”具有三個主要特點,即“快”、“貧”、“賺”。“快”不僅僅指生產者生產的速度快,也指產品傳播的速度快和消費者接收的速度快。“貧”是說這種文化營養價值不高,多吃無益,甚而傷身。“賺”則指它很容易形成規模,為其制作者和產業鏈贏得經濟效益和社會聲望。
這三個特點有利有弊,“快餐文化”就像一把雙刃劍,尤其是在“文化影響著國家發展的方向,決定著這個國家能否躋身世界一流”[1]的情況下,用得好可以披荊斬棘,用不好卻會傷及自身。而且隨著網絡平臺的興起,“快餐文化”將會越來越深入人們的生活。
婚戀類節目的“快餐性”探討
從2009年底山東衛視和湖南衛視分別開播的《愛情來敲門》和《我們約會吧》開始,婚戀類節目便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各大電視媒體紛紛效仿,據統計,如果算上地方頻道的室內外相親節目,大概有40多檔。
實際上,在此之前,中國婚戀類節目也曾有過兩次熱潮,但此次的電視婚戀類節目熱顯然有了其區別以往的新特點。
首先,速度快。它沒有冗余的形式和環節,離開還是留下,三輪即可見分曉,有些男嘉賓甚至剛出場就被淘汰出局。也正是因為快,所以嘉賓們的話語往往直接而赤裸,沒有了細膩的交流和探視,在這里,傳統的價值觀被扭曲、被異化。對此,中國傳媒大學的教授陳默說,這么快的速配交友,這種“快餐式”的方式是對傳統家庭觀念的顛覆。
其次,文化含量不高,營養價值不豐富,長時間的收看對于觀眾不會有太大的收獲,甚至會產生消極的導向。“電視機很有可能會成為新的特洛伊木馬,它能鉆進一般人的大腦和心靈,將他變成市儈和卑劣的小人。”[2]也許情況并沒有這位蘇聯美學專家所說的那么悲觀,但是電視的影響力依然毋庸置疑,斐濟的少女們被美國的肥皂劇改變了審美標準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3]或許尼克松的話會更為直觀:“今天坐在電視旁如癡如迷的年輕人,成不了明天的領袖。”[4]
最后,電視婚戀類節目的獲利空間巨大。以央視的電視節目評估標準為例,在2002年底,一個節目要想上馬必須有三個指標評估:客觀評價指標、主觀評價指標、成本指標。這三項指標各以50%、30%和20%的比重相綜合,形成對節目的評估。各省份對節目的評估標準也與央視大同小異,所以各衛視的婚戀類節目紛紛上馬,顯然其中有著豐厚的利潤。而其中的佼佼者《非誠勿擾》更是水漲船高,吸金能力技壓群“婚”。“以一期《非誠勿擾》節目為例,記者對其廣告收益進行了統計。節目中共插播了4次廣告,每次時長2~4分鐘,共播出廣告44條,總時長12分鐘。按每15秒20萬元計算,一期節目這些廣告就能創造至少960萬元的廣告收入。這還不算節目開始前和結束后的廣告以及節目冠名費用。”[5]而這類節目的制作成本與普通的演播室節目并無太大的差別,其中的利潤之豐厚,令人咋舌。
由此看出,電視婚戀類節目和“快餐文化”的三大特點“快”、“貧”、“賺”是完全吻合的。其實并不僅僅是電視娛樂節目,從1958年的《一口菜餅子》一路走來,五十年一覺“揚獨家之優勢,匯天下之精華”夢,電視劇早就博得了“文化快餐”的“薄幸名”。《蝸居》導演滕華弢在接受北京電視臺記者專訪時說:“電視劇以往給大家的感覺更多的是‘快餐文化,要不就是很粗糙的一些東西,我跟六六的這三部合作,我們是希望能夠給當下留下一些紀念,給21世紀初的中國留下一些東西。”[6]然而這樣的辯白卻顯得很單薄,尤其是在“2010年年產電視劇436部,1.4萬多集”[7]的數據面前,這么多部電視劇,給人們留下印象的卻寥寥無幾。
同樣面臨詰難的還有新聞類節目,受制于其時效性,許多新聞只有三分鐘的熱度而沒有負責到底的精神,并且有學者指出,新聞畫面常常會引起反作用,如對槍殺現場的渲染會引起人們的恐慌。以及“由于視聽訊號的局限性,難以形成深度報道;廣播電視聲音、圖像稍縱即逝不易保存;新聞節目線性編排,選擇性差等等”[8]。
一時間,電視文化都面臨著人們關于“快餐文化”的指責,日本著名學者大宅壯一的“花生效應”理論仿佛一語成讖:好比花生,人們會不停地吃,久而久之甚至嘗不出味道,看電視亦是如此,一開始便停不下來,對人卻毫無價值,不停地看電視使人變得無知、愚蠢、粗俗,電視觀眾終將變成文盲和白癡。
電視文化本身具有“快餐性”
首先,電視受節目時間的限制,在有限的節目時間內很難深層次地表達出完整的思想。“電視只賦予了一部分快思手以特權,讓他們去提供文化快餐,提供事先已經消化過的文化糧食,提供預先早已形成的思想。”[9]同時在有限的時間里,觀眾往往無法深入的思考,除非是具有“在誰也不能思維的條件下進行思維的特殊類型的思想者”[9]。
其次,電視受其視聽語言表達方式的制約,電視聲畫結合的傳播方式使得其通俗易懂,但也帶來了曖昧性。“某啤酒廠的工會主席醉酒開車,撞了人,然后又跑去洗頭房。在電視臺的節目報道中,故意加了洗頭房內燈光搖曳縹緲的鏡頭,而在結尾又沒有交代該肇事者已經被警方抓捕的結果,這個故意留下的懸念和一系列的鏡頭”[10],往往會讓受眾產生歧義,其影響頗為惡劣。恰如艾因漢姆在《電視作為藝術》中所說:“電視雖然征服了時間和空間的新勝利,意味著感覺世界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但它同時也助長了受眾對于感官刺激的盲目追求。”并且畫面內容的易接受注定了其思想含量難以深刻,與文字形式的傳播方式相比缺乏深度性,雖然電視在視聽之余輔以了字幕等手法的補充,但傳播過程中的“文化折扣”現象卻又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各族群的文化差異、方言、字幕、配音、服飾、膚色、節奏等都是導致文化折扣的重要因素”[11]。
最后,電視的產業化運作,電視節目的“流水線”式生產也是導致其落入“文化快餐”懷抱的重要原因。2009年國家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表示:“電視劇已經成為我國產業鏈完整,產業化程度最高的藝術形式。”產業化運作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它給電視行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但同時卻不得不面臨難出精品的問題:其一,“流水線”式的制作生產出的產品往往具有相似性,雖然在電視節目質量普遍不高的情況下能夠暫時性地提升產品質量,但長遠來看卻會壓抑節目個性的自由發展。其二,產業化的進程必然會引起經濟因素對電視更大的干擾,“若電視場被經濟場通過收視率加以控制,那么借助整個電視場的作用,經濟場又必然會間接地對文化生產場進行控制”[9]。
“快餐性”給電視帶來的便利
首先,電視的快速和易接受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識,并且也讓更多的領域為普通大眾所了解,“大量的文化遺產經電視宣傳后聲名遠播,《紅樓夢》等大批優秀文學名著,孔子等大批文化名人通過電視的媒介渠道,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熟知”[10]。
其次,電視的內容淺顯反而增加了其“娛樂功能”,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可以借以放松心情。人們在繁瑣的生活中,可以借此逃避紛擾。“電視自誕生以來,便與娛樂結伴,它是為人們提供娛樂的,或者說觀眾看電視是為了娛樂和消閑,后來電視雖然增加了其他因素,但娛樂仍是其主要功能之一。”[10]
最后,廣播電視是朝陽產業,蘊涵著無限的潛力,“2009年,全國廣播電視產業創收收入即為1582.0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7.18%”[12]。廣播電視產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同樣自身也得到了發展,產業化為廣播電視的設備提升提供了空間,使得在全球化競爭的今天,不會輸在設備的起跑線上。
如何克服電視文化“快餐性”帶來的缺陷
首先,廣播電視文化的從業人員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不僅僅是專業能力優秀,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飛天獎”的評委仲呈祥說:“文學性是當代一切藝術的基礎,電視工作者們都是踩在文學的肩膀上登上藝術的階梯的。”掌握好一門技術只是單純的匠人,而用技術表現出深厚的內涵才是真正的藝術家,若廣播電視的從業人員都有過硬的綜合素質,就不會出現“國內的年輕編劇選拔缺位,劇本市場仍存在著高質量劇本缺乏和制作公司生產原料不足的問題”[13]。
其次,要發揮好媒介評論的作用。“無論電視文藝的發展是好還是壞,都需要批評。”[14]就現狀而言,中國電視評論者是缺位的,究其原因有兩點:其一,電視從業人員沒有意識到媒介批評的重要性,對此,仲呈祥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在1990年《渴望》熱播的時候,他就邀請了一批評論家參與該劇的研討會,雖然遭到了很多電視工作者的反對,但他卻堅持自己的做法,他認為,電視要發展,必須要有一個包容的心態”[15]。其二,媒介評論人員自身思想缺乏,理論功底不扎實,面對著瞬息萬變的屏幕,墨守成規的批評方法和意識帶來的結果只能是一聲嘆息。
再次,廣大受眾也是克服缺陷的強大有生力量。“電視文化將平民化的文化趣味作為主流甚至唯一的文化趣味,迎合的是文化公民‘最低的共同文化,排斥包括精英文化、邊緣文化等在內的所有其他文化需求,是以大眾的名義所實施的一種一元專制。”[16]在此種情況下,消費者應該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齊心協力,甚至可以成立電視維權組織,以真正民主的名義向“偽民主”的收視率作堅決的斗爭。
最后,用其他媒介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媒介的影響之所以強烈,恰恰是因為另一種媒介變成了它的內容。”[17]媒介之間的合作,不僅可以彌補自身的缺陷,而且能夠打造一個全新的立體多角度的平臺。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如此如火如荼的形勢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快餐化”的電視文化,也會有乘長風破萬里浪的光明前景。
參考文獻:
[1]王涌豪.轉型期中國文化及其對西方的回應.文匯報,2009-06-27.
[2]鮑列夫.美學.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453.
[3]彼得·德讓.電視最后的前線.紐約時報,1999-08-22.
[4]尼克松.領導者.世界知識出版社,1983:392.
[5]《非誠勿擾》廣告費水漲船高,嘉賓打起成名算盤.法制晚報,2011-06-05.
[6]滕華弢:電視劇不是“快餐文化”.北京電視臺影視制作中心博客,2009-11-13.
[7]國家統計局.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告,2011-02-28.
[8]畢一鳴.現代廣播電視論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217.
[9]皮埃爾·布爾迪厄.關于電視.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30.
[10]彭國元.電視文化新論.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12.
[11]考林·霍斯金斯.全球電視和電影——產業經濟導論.劉豐海,等,譯.新華出版社,2004:45.
[12]2010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新華出版社,63.
[13]晏萌,石群峰.中國電視劇產業如何再續輝煌.傳媒,2009(1).
[14]陸地.中國電視文藝需要批評.新聞與傳播,2011(7).
[15]師迎祥.2009中國文化年報.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27.
[16]石長順.電視欄目解析.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251.
[17]麥克盧漢.麥克盧漢精粹.何道寬,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237.
(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生)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