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一次電話訪談之后,葆拉·尼登薩爾開始了對笑的研究。她回憶說,當時她接受了一位記者關于面部表情研究的采訪。在采訪即將結束時,記者突然問她:“您是美國人吧?”尼登薩爾的確是美國人,但當時居住在法國,在布萊斯帕斯卡大學工作。接下來這位記者所說的話讓尼登薩爾對人的虛假之笑發生了興趣。他說:“所以,你應該知道,美國人的微笑都很虛假,而法國人的微笑是真誠的?!蹦岬撬_爾一邊回答記者:“你的話很有意思”,一邊心里在想:假如圍繞在自己周圍的人都面帶虛假的笑容,那她的生活將會變成什么樣?
為了解笑的真諦,尼登薩爾和她的同事們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從對大腦進行掃描,到研究不同文明的笑文化,以期建立關于笑的利學模型。尼登薩爾希望找到笑的根源,了解人們如何區分真誠的笑和虛假的笑。
人們在笑的時候,有時露齒而笑,有時則抿嘴而笑;有時眼角會皺起,有時則像人們形容的那樣——“笑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心理學家對笑的研究已有幾十年歷史,但大部分都是研究笑的外在表現,對笑的臉部表情變化進行分類,而尼登薩爾則認為,這些雖然也很重要,但卻不能給我們提供笑之奧秘的答案。
一些研究人員試圖對笑作更深一步的探索,比如弄明白笑的心理狀態。我們通常都認為,笑意味著快樂,而研究人員也找到了這方面的證據:臉部的顴大肌收縮得最厲害的時候,往往地是人們自述覺得最快樂的時候。但是,這不是絕對的,比如當人們感覺悲傷或厭惡時,顴大肌同樣也收縮得相當厲害。
面部肌肉變化與各種情感之間的聯系更加神秘莫測。比如,為什么多種情緒都會引起嘴角彎曲上翹?這也是達爾文思索了多年的一個問題,他發現了一條重要線索,即猿類動物也有翹起嘴角的面部表情。達爾文認為這些猿類動物所展現的這種面部表情就是它們的笑。如此來看,蒙娜麗莎所擁有的無窮魅力的微笑,源自于人類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
動物學家將黑猩猩的笑分為幾種類別。黑猩猩的笑有時是出于快樂,比如當幼黑猩猩和同伴玩耍時發出的笑;有時是為了強化彼此之間的社交紐帶,比如一頭黑猩猩在與另一頭黑猩猩交往時;它既不表示快樂,也不是為了增強社交紐帶,而是為了展示力量,比如黑猩猩頭領笑的時候往往會露出滿口牙齒,以顯示它的強大。
尼登薩爾認為,人類的笑容也可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分類。比如,尷尬的笑往往伴之以下巴下垂,而迎接問候的笑往往伴之以眉毛上揚。又比如,人類有時也會做出與黑猩猩頭領類似的表情,揚起下巴,很快地露齒一笑,這種笑所表達的意思是:“你這個笨蛋,教可比你強多了。”
尼登薩爾和她的同事制作了一個模型,用以研究笑的內在涵義。在該模型中,大腦以三種不同的方式將笑與其他面部表情區分開來。第一種方式是:將一個人的臉的幾何形狀與標準的微笑進行比較;第二種方式是:判斷一個人在某種情境下做出的表情是否與預期應該出現的表情相吻合;第三種方式是:通過模仿來認識笑的內在含義。尼登薩爾認為第三種方式最為重要,因為當一個面帶微笑的人與另一個人四目相對時,后者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前者的微笑。
目前,尼登薩爾正和同事們一起,對他們的笑的模型進行測試。在一項試驗中,他們讓一組學生看面帶微笑的人們的照片,其中一些笑容是真誠的,一些則是虛假的。測試結果表明,學生們通過模仿,很容易地分辨出了真笑和假笑。然后,他們要求學生將鉛筆放在自己的雙唇之間,這個簡單的動作妨礙了面部肌肉做出笑的動作。結果,由于無法模仿自己所看到的面孔,學生們很難分辨笑容的真假。
接下來他們又做了一個試驗,讓另一組學生看同樣的面部表情圖片,并讓他們想象在以下情境中一個鞋店店員臉上可能露出的笑:他剛剛售出一雙鞋,或者他正在向顧客推銷一雙鞋。沒有將鉛筆夾在雙唇間的學生們,因為能自由地模仿笑容,所以他們能正確判斷店員的笑是因推銷了一雙鞋而露出的真心的笑,還是為了向顧客推銷鞋而露出的虛假的笑,其判斷力不受店員行為的影響。但是,把鉛筆夾在雙唇間的學生們,因為他們無法依靠模仿進行驗證,即使那店員的笑是真的,他們也往往認為他的笑是為了出售鞋子而裝出來的,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在無法模仿對方時,學生們只能根據情境進行推斷,而無法根據笑容本身做出正確的判斷。
尼登薩爾和同事們還對眼睛接觸對認識笑的重要性進行了測試。他們讓學生們觀賞一系列肖像畫,包括17世紀畫家弗蘭斯·哈爾斯的《笑騎士》等,這些畫作中的人物的眼睛或者看向別處,或者直視觀畫者。他們同時還讓學生們觀賞另外一些畫作,這些畫作中的人物的眼睛被東西擋著。結果發現,與畫中人物眼睛被擋住的情況相比,畫中人物眼睛未被擋住的畫作讓觀賞者受到了更大的情緒影響。由此證明,眼睛接觸對人們認識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尼登薩爾猜想,畫家們可能在幾個世紀前就已經發現了笑的奧秘。她說,對笑的研究也許最終有一天會讓我們明白蒙娜麗莎微笑的魅力為什么如此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