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一萌


家中的下水道堵塞了咋辦?找銀行來疏通嘛;家門鑰匙丟了怎么進去?讓銀行來開鎖啊;屋里蟑螂橫行如何搞定?找銀行來殺唄!9月19日,花旗銀行宣布在上海等13個城市同步發行信用卡,只要你有卡在手,花旗銀行便肩負起了管家的擔子。像電路及電器維修、墻面及玻璃維修、開鎖、衛生保潔及殺蟲、管道疏通等,持卡人只需撥打客戶電話,銀行就會派人上門,只要不更換材料,解決問題的費用是零。
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信用卡發行機構,花旗已在亞洲的14個市場擁有1.6億個卡賬戶。中國是花旗銀行第15個信用卡發卡市場,而花旗也成為在中國境內第二家發行信用卡的外資銀行和首家發行信用卡的全球性銀行。
拼服務
與東亞銀行此前推出的信用卡一樣,花旗銀行此次推出的信用卡也是單幣卡。花旗與中國銀聯合作發行人民幣卡系列、與包括萬事達和VISA在內的國際機構合作發行美元信用卡,現已全面覆蓋其網點所在的13座城市。
盡管雙幣卡并未獲批,但花旗對于中國信用卡業務依然底氣十足。花旗全球零售銀行總裁、亞太區消費金融業務總裁羅中恒強調,“花旗信用卡業務盈利達到30億美元,我們在信用卡業務上是非常有經驗的。”
值得注意的是,花旗信用卡與中資銀行定位不同,其目標客戶門檻相對較高。據花旗中國信用卡和無擔保貸款業務總監邱豐凱透露,花旗信用卡主要針對的是有旅游、消費需求的高端客戶。“具體來說,花旗禮程白金卡的目標客戶鎖定在年收入20萬元左右的人群,禮享卡針對的是年收入5萬元左右的客戶。”
目前,信用卡的業務收入主要包括年費收入、利息收入和從商戶那里收取的傭金收入。中資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是利息收入,而信用卡業務對中資銀行整體業務的利潤貢獻度不足10%。相比之下,包括信用卡業務在內的中間業務收入占很多外資銀行全部收入的40%左右。花旗銀行的收入更有80%是來自中間業務。事實上,花旗銀行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發卡行,其信用卡業務占據美國15%的市場份額。
為鼓勵客戶使用信用卡,國內銀行一般的做法是給一年內刷卡累積到一定的次數或金額的消費者免去年費,信用卡的盈利主要依靠利息收入和傭金收入。但是,花旗并不愿意在中國放棄年費收入,而是通過細分產品和差異化服務維持年費、手續費和利息三大收入比例與全球慣例看齊。在花旗發行的兩款信用卡產品中,有一款首年免年費,如果第二年還想免掉年費,那么首年需要刷滿3萬元才可以,這個門檻遠高于國內大多刷滿6次就免次年年費的規定。而另一款相對高端的產品,只有美元卡是首年免年費,人民幣卡則無緣“免費的午餐”。
沒有免費的吸引,消費者是不是就不會買賬呢?對此,邱豐凱有自己的看法,花旗信用卡的產品設計不像國內是按照金卡、白金卡來區分,而是根據產品的價值定位分為普通客戶和尊榮客戶。“針對尊榮客戶,我們希望獲得更多的年費和手續費的收入。而針對一般客戶,我們會為客戶提供花旗的附加服務,當然,我們也會從中獲取一些利息收入。未來我們會以年費卡和非年費卡來區分。”邱豐凱解釋道。
花旗中國個人銀行業務總裁周永贊也認為,花旗銀行的信用卡有的是品牌的優勢,品牌的背后是服務。花旗銀行提供全球性的服務,而在中國有很多優質客戶,需要很好的服務。而根據花旗的經驗,很多高端客戶很愿意付年費,因為拿到的服務和優惠會非常超值。
截至2012年二季度,中國的信用卡發卡量已達3.02億張。在外資銀行看來,中國的信用卡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但是由于先入為主,中資銀行已經搶占了信用卡市場95%的份額,外資銀行想要分得一杯羹不但要經過時間的考驗,還需要通過差異化的服務以便在洶涌的競爭大潮中占據一席之地。
打有準備之仗
時下最“熱”的要數金融IC卡(芯片卡),目前4600余萬張金融IC卡,大都是帶有銀聯標識的卡片,幾乎沒有Visa、MasterCard等機構標識的卡片,在技術上亦不使用國際上比較普遍的EMV標準。
花旗此次在中國信用卡的首次亮相沒有緊貼熱潮地使用芯片卡,原因主要是基于兼容性方面的考量。
據悉,EMV標準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芯片卡框架性標準,各國際組織需根據自身需要,在EMV標準基礎上制定本地化適合自身的芯片卡標準,Visa、MasterCard、JCB都各自制定了標準。中國人民銀行在EMV框架基礎上,借鑒國外相關標準,并根據我國情況制定了PBOC標準。
目前,根據中國監管部門規定,外資行在中國獨立發卡的前提是在國內建有獨立的數據中心,以滿足數據處理和安全相關的要求,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就花旗來說,由于系統開發,花旗需要先期投入巨大的資金來建設和維持一個信用卡中心的正常運作,為了配合發行信用卡,花旗在張江的數據中心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力求從功能、接口和安全性上滿足客戶需求。
今年年初,花旗拿到了銀監會核發的信用卡發卡資格。在外界看來,花旗可謂是火速地完成了信用卡的發卡階段,其實在花旗內部,其實是糧草兵馬準備就緒,等待的是最后的“城門一擊”。邱豐凱稱,花旗為在中國發卡準備了2年4個月的時間,除了系統要先進可靠外,很多花旗信用卡員工在1年前就已經到位,他本人就是在2010年5月加入花旗的。
此前,受制于在華零售網點不多的影響,大多數外資銀行在取得單獨發卡資格前,都選擇通過包括參股、合資等方式與中資銀行合作發行信用卡。
中西合璧的發卡模式從2003年開始,彼時外資銀行還沒有獲得中國法人銀行的身份,不具備單獨發卡資格。在沒有取得合法資質前,選擇與中資銀行合作可謂是獲得市場的捷徑。而當外資行紛紛取得單獨發卡權后就躍躍欲試地想要單飛。
2007年,興業銀行與恒生銀行3年合作期限即將到期時,恒生銀行的中國法人銀行已經開業,當時市場就傳言恒生銀行準備單飛。在近一兩年,包括渣打銀行等多家外資銀行都表示了對信用卡市場的興趣,東亞銀行則在2008年率先發行了國內首張人民幣信用卡。
與其他外資銀行一樣,在中國獨立開展信用卡業務花旗中國期待已久。由于政策因素,花旗也采取了與中資銀行合作開展信用卡的迂回策略。2002年年底,花旗銀行從上海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和上海久事公司手中購得占浦發銀行總股本5%的非流通法人股,打開了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大門。今年3月,花旗集團宣布通過大宗交易向機構投資者定向售出了其所持的全部浦發銀行的股票。此項交易的全部收入為6.68億美元,計稅后花旗獲利約3.49億美元。對于退出浦發銀行一說,花旗亞太區首席執行官卓曦文表示,“這是在最初計劃中所設定好的,等到信用卡業務發展到一定規模可以獨立運轉的時候,浦發會購買花旗所持有的股份。此次推出獨立品牌信用卡,也正是花旗跟浦發伙伴關系瓜熟蒂落的明證。”
對于此次單飛,花旗表示是更加看好中國市場。根據央行最新公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全國發行銀行卡32.25億張,其中信用卡發卡量為3.02億張,環比增長 4.0%,同比增長17.4%,增速較上年同期放緩6.9個百分點。在外資行看來,中國的信用卡市場潛力巨大,有預測稱,國內信用卡發行量預計將在未來10年內位居全球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