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新柱
2011年12月,銅川市召開的十一次黨代會,把實施“文化興市”戰略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戰略之一,以打造全國知名休閑養生城市為目標,以提速發展、加快轉型、富民強市為主線,打造六大特色文化品牌,實施六項重點工程,完善六項保障機制,以文化改革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經濟強、文化興、生態美的新銅川。
一、發揮地域文化優勢,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1.打造以藥王孫思邈為代表的“養生文化”品牌。把發展休閑養生產業作為轉型的突破口,加快建設大唐養生園,突出藥王文化、大唐風范和養生體驗,建成全國知名的養生主題創意園區;規劃建設中醫藥產業園,推進中醫藥養生保健產業集群化、園區化發展;完成藥王山大景區建設,做好遺址保護和開發,建成全國一流休閑養生文化主題景區;堅持辦好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打造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的文化活動。
2.打造以照金革命根據地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照金革命根據地紅色資源,以“唱支山歌給黨聽”為主題,組織排練大型紅色文藝演出,開展紅歌比賽、紅色攝影繪畫展、紅色影視劇展播等活動,唱響“紅色之歌”;以“重走紅軍路”為主題,開發建設紅色旅游景區,建設照金紅色文化名鎮,開拓“紅色之旅”;以“ 弘揚紅軍精神”為主題,加強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主旋律,鑄造“紅色之魂”。
3.打造以陳爐古鎮、耀州窯遺址為代表的“耀瓷文化”品牌。充分挖掘陳爐古鎮、耀州窯遺址、耀州窯博物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規劃建設耀瓷文化一條街、耀瓷研發展示中心,打造國家級耀瓷文化產業基地。加快陳爐古鎮景區開發建設,發展觀光旅游、陶藝體驗,擴大古鎮耀瓷文化影響。發揮“耀州瓷”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優勢,扶持陶瓷制作加工企業,加強陶瓷燒制技藝傳承和保護,振興陶瓷產業發展。
4.打造以柳公權、范寬為代表的“書畫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和北宋畫家范寬書畫文化資源,開展書畫教育培訓,普及書畫知識,弘揚傳統書畫文化。建設高檔次的書畫藝術展館,舉辦全國性高規格的書畫展覽,開展書畫理論研討,加大對柳公權書法和范寬畫的研究,加強書畫藝術交流和精品創作。
5.打造以玉華宮、大香山為代表的“佛學文化”品牌。充分挖掘玉華宮、大香山歷史文化資源,繼續辦好玉華宮避暑休閑節和香山佛教文化旅游節。加快玉華宮景區、大香山風景名勝區開發建設,使玉華宮和大香山成為集佛學文化旅游和生態休閑旅游為一體的著名風景旅游區。
二、實施重點推進工程,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實施核心價值引領工程,鞏固思想道德基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筑牢富民強市的共同思想基礎。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銅川市第二屆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優秀傳統美德,塑造自加壓力、勇于爭先、和諧包容、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實施宣傳輿論導向工程,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開展好形勢政策、重要會議、重大活動、重大典型的宣傳活動。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健全重大突發事件新聞應急體系,完善黨委政府新聞發布制度,加強新聞發言人培訓。
2.實施文化事業繁榮工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以銅川歷史文化資源為題材,推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舉辦特色文化活動,提升玉華宮避暑休閑節、牡丹旅游節、陶瓷文化旅游節等節慶活動影響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建設耀瓷文化、佛學文化和紅色文化遺址群三大保護區,抓好耀州窯傳統手工技藝、藥王山古廟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
3.實施文化產業振興工程,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按照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的目標,大力發展休閑養生、文化旅游、工藝陶瓷、娛樂演藝等文化產業。堅持以項目為抓手,以文化園區為載體,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重點抓好大唐養生園、紅色文化園、耀瓷文化園建設,把大唐養生園、陳爐古鎮打造成我省乃至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推動文化產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相結合,與旅游、體育、物流、建筑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產業文化含量,提高附加值和競爭力。
4.實施公共文化共享工程和文化人才工程。堅持文化惠民,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覆蓋市、區縣、鄉鎮、村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重點文化項目建設,建設市文化藝術中心、博物館、廣電大廈、體育中心等,改擴建區縣圖書館、文化館、青少年宮、老年活動中心等,實現鄉鎮、村綜合文化站(室)達標率100%,實現體育器材配送全覆蓋。
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政策保障機制
1.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保證市、區縣兩級每年新增財力中用于文化建設的資金比例不低于2%。設立銅川市藝術創作專項資金、文藝精品表彰獎勵專項資金、基層文化建設獎勵資金,確保全市文化建設快速發展。
2.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機制。制定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綜合性配套政策,落實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用地和各項財稅政策,落實民營文化企業在政府采購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評獎活動與國有文化單位享有同等待遇的政策。
3.完善國有文化單位改革配套機制。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要求,加快建立科學的用人機制、分配機制,培育合格市場主體,通過政府扶持和市場運作,促進文化改制企業健康快速發展。深化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建立市、區縣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監管體系,嚴格執行文化資本、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市場準入和退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