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耀宗
企業內部控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根本要求,而我國國有企業在內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建設和執行都存在明顯的缺失。本文通過對內部控制的內涵及國民經濟內控現狀等方面的闡述,論證了完善和建立健全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以便促使管理者加強有效控制。
一、我國國有企業內控制度薄弱的原因
內部控制是指由企業董事會、管理者和其他員工實施的,為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效果以及現行法規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內部控制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控制環境、風險評估、監督決策、信息與傳遞以及自我檢測等方面,從總體上透視了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其有效實施無疑會促使企業生產管理登上一個新臺階,促進企業經營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規化。我國內部控制的薄弱、內控功效表現紊亂、機制失衡,從而引發的經濟犯罪和經營失誤屢見不鮮。
1.對內控制度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主要表現在:(1)對內控制度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認識到內控制度是加強企業管理的系統工具,沒有認識到內控制度對企業發展的強大推動作用,從而對建立健全內控制度沒有主動性。(2)把內控制度看作是相互牽制、控制的制度和普通工具,導致各種制度相互脫節,各自為政,不利于企業和諧有序地運行。(3)把內部控制和獨斷專行混為一談,導致權力過分集中,變企業內部各單元之間的制度控制為企業領導的集中控制。
2.內控制度監督機制不健全。企業內部審計組和財務組成員基本上都一樣,這樣本身就有助于違法事件的發生。還有,企業平時的審計工作僅僅是審核會計賬目,而在內部稽查、評價內部控制是否完善和企業內各組織機構執行指定職能的效率等方面,卻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3.內控控制環境不夠完善。內控制度功能的發揮,有賴于企業所處的宏微觀環境。內控制度的宏觀環境指對企業有重大影響的各種宏觀因素,如經濟體制、法律制度、文化傳統等;微觀環境指企業內部對內控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如組織形式、機構設置、管理方式等。我國大多數國有企業改制以后,雖然在形式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但企業內控制度操作性不強,缺乏有效性和完整性,內控制度執行不到位,造成有章不循,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專權獨斷、貪污腐敗等現象出現,使得內控制度不能有效運行。
4.內控機制不健全,控制乏力。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活動中最大的一個薄弱環節就是考核獎懲機制不夠健全、有效。計劃可能是好的,但由于沒有人去考核、去檢查或者沒有認真地去考核、去檢查,而只是搞形式、走過場,其執行效果往往很差。無論制度多么先進、多么完備,在沒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況下,都很難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而且整個內部控制的過程必須施以恰當的監督,并通過監督活動在必要時對其加以修正。由于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的問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夠先進,內部審計機構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5.內部控制的局限性。缺乏企業內部控制責任制。企業的各項政策都應該落實到每個人,領導也不例外。領導更應該以身作則,給員工一個表率,員工會更好的遵守各項制度。如果領導沒有達到要求,應該給予其相應的處分。在實施內控制度的過程中存在著人治的影響,難以防止高層管理人員徇私舞弊,以及由于企業的各種盤根錯節的關系而導致的內控失效。
6.產權關系不明晰。一國有單位沒有非公有單位的內控制度執行得好,從根本上講,是產權不明晰所致。國有單位產權主體缺位、權責不清,加強內部控制的受益主體不明確。而在非公有單位,特別是民營企業產權明確、權責清楚,加強內部控制的受益主體也很明確。因此,對這些單位,無需法律、法規的強制,無需行政干預,私人老板自然會加強本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
7.人員素質低。內部控制制度的加強必然會增加貪污舞弊、侵吞資產、弄虛作假的難度。這樣就會觸及那些私心重的法人代表和某些員工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抵制。
二、如何健全國有企業內控制度
1.管理者要有強烈的管理意識和理念。絕大多數企業還未意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對內部控制也存在很多誤解,甚至有些企業對內部控制的概念非常模糊。
政府政策引導,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強制執行是必要的。因此,國企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但是方式一定要恰當,引導一定要和諧。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成敗關鍵在于企業法定代表人強烈地實施內部控制的意識和理念。只有企業法定代表人的身體力行,善于發揮企業決策機構的作用,并培養企業內部控制的意識和理念,才能自上而下地形成合力,共同有效地建設企業內部控制機制。
2.完善企業的控制環境??刂骗h境要素很多,有價值觀、組織結構、控制目標、員工能力、激勵與誘導機制、管理哲學與經營風格、規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等。這些要素對于企業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改變或形成的。要改善企業內部控制環境,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①建立企業內部控制的預防機制。應當在國企內部實行“企務公開”建立內審機構和督辦部門等,推進互相牽制的預防機制的切實落實,對重大財務費用開支,要建立多重內部會計控制防線,實行相關部門的聯審聯簽制度。還要定期對企業內部,下屬部門實行審核稽查,必要時聘請外部審計介入審計。②對于單位的一切交易和事項都嚴格按照不相容崗位相分離的原則。明確每個崗位的職責,使每個人的工作都能夠自動檢查另一個人或更多人的工作。落實企業內部會計審核責任制,將具體責任落實到具體責任人身上,才能形成健全的內部會計控制責任制。③提高全體員工的基本素質。要有先進的管理控制方法和高素質的管理人才。企業要根據自身的要求,在員工的錄用、教育培訓、業績考核等方面設置明確的標準,并建立有效的培訓機制,提高員工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法律意識,以此適應本企業的發展。
3.建立并完善企業的內控制度。總體來說,企業內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應該遵循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有效性、制衡性、適應性和成本效應性原則。①合法性原則是指國有企業內控制度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有關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②全面性原則是指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應該涵蓋各個主體,約束企業各項業務和管理活動,滲透到企業運行的各個流程。③重要性原則是指國有企業內控制度應該針對重要業務與事項、高風險領域與環節采取更為嚴格的控制措施。④有效性原則是指企業全體員工應當自覺維護內控制度的有效執行,及時糾正和處理內控制度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為內控制度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⑤制衡性原則是指國有企業的機構、崗位設置和權責分配應當科學合理并符合內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確保不同部門、崗位之間權責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履行內部控制監督檢查職責的部門應當具有良好的獨立性。⑥適應性原則是指國有企業內控制度應當體現企業規 模、業務范圍、業務特點、風險狀況以及所處具體環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經營業務的調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斷改進和完善。⑦成本效益原則是指內控制度應當在保證有效性的前提下,權衡制度實施的成本與效益,爭取以合理的成本實現有效的控制。
4.加強內部控制的監督與評審。曾經轟動一時的瓊民源、銀廣廈事件和美國安然公司破產等案例,都從一個方面說明企業內部控制監督評審的重要性。要確保內部控制制度被切實地執行且效果良好,內部控制過程就必須被施以恰當的監督。監督評審可以是持續性的或分別單獨的,也可以是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的。主要應關注監督評審程序的合理性、對內控缺陷的報告和對政策程序的調整等等。
國企應從實際出發,按照自身經營特點和管理系統要求,實事求是地建立自我調整、檢查和制約的內部控制體系,從而形成一個建立完整、運用靈活、富有實效的控制網絡系統,這也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順利運行的根本保障。
(作者單位:河南金版圖書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