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
中國正在進行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增收為目標的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其中,畜牧業在結構調整中占據重要地位。畜牧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莆田市的一大支柱產業,在保障食物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作用。積極促進莆田市畜牧業生產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和可持續方向發展,進一步構建現代化畜牧產業體系。
一、 莆田市畜牧業發展的現狀
1.畜牧業生產在農業經濟保持穩步發展。近年來,莆田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兩增兩保一提高”(增畜牧總量、增農民收入,確保無重大動物疫病發生、確保豬肉穩定供給,提高畜產品質量)的工作目標,科學規劃,促進了畜牧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方向發展。2010年,全市肉蛋總產量19.18萬噸,肉類產量12.89萬噸,禽蛋產量4.45萬噸,奶類產量1.74萬噸。二是畜禽出欄平穩增長。全年全市豬出欄129.02萬頭;家禽出欄2528.53萬只;羊出欄16.80萬只。三是畜禽存欄有增有減。全年生豬存欄91.63萬頭;家禽存欄971.60萬只;羊存欄10.72萬只。
2.畜牧業養殖規模化。畜禽養殖方式正由粗放型、單一型的傳統畜牧業向品種良種化、飼養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規范化、防疫程序化、排污標準化為特點的現代畜牧業邁進。全市年出欄50頭以上的生豬占總出欄量71.2%,年出欄商品豬3000頭以上的豬場有74個,年出欄商品豬10000頭以上的豬場有17個。
3.畜禽良種繁育體系逐步健全。莆田黑豬及白絨烏骨雞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保護名錄,保種和開發工作已經取得初步成效。莆田市建有26家種畜禽場及畜禽繁育改良站點,初步形成了完善的良種繁育與改良網絡體系,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對提高畜禽生產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4.技術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通過加強畜牧業基礎設施和隊伍建設,全市動物疫病防控與畜產品安全監管能力得到加強。建立健全了市、縣、鄉、村四級動物防疫網絡,建成了1個市級和5個縣級動物疫病化驗室,大大增強了全市畜禽疫病預防監測能力,重大動物疫病綜合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實,確保無重大動物疫情發生;全面實施了畜禽規模飼養場動態管理,強化動物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強化飼料、獸藥等畜牧投入品的監管,為全市畜牧業安全發展及畜產品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莆田市畜牧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與消費需求比較,畜產品的生產數量和質量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差距。莆田市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除了豬肉和禽肉占有量較高,其余指標均較低。特別是牛奶,莆田市在2005年,人均占有量不足3公斤,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4%;牛羊和羊肉約為3.6%左右。雖然最近的肉牛、肉羊在莆田市山區有較快發展,奶牛、奶羊也有較大發展,但要達到消費需求尚有很大差距。
2.發展空間擠壓的壓力。莆田市人多地少,人均資源占有率相對較低,畜牧資源中的土地、飼料資源逐漸成為發展畜牧業的制約因素。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畜牧業發展受到資源的制約狀況日益突出。由于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尚未建立,畜牧業因為土地問題難以實現規模化養殖,在土地資源和環境保護的雙重擠壓下,畜牧業發展空間正在逐步縮小。
3.市場檢測不力。生產、銷售和使用假劣獸藥、假劣飼料與添加劑、禁用藥品以及偽劣畜禽種等現象時有發生。其原因之一是有關法律不健全,以及處罰太輕;二是檢測手段落后,缺乏督查。如果不能及時制止不良行為,就會擾亂市場秩序,有礙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4.分銷和加工環節薄弱。市場體系不完善,牲畜市場建設緩慢,主要是小規模的批發市場和農村市場,特別是生豬流通不順,莆田市畜產品經營現狀分散,不僅影響了生產的發展,也給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帶來損失。畜產品深加工技術很薄弱,導致附加值低,制約了生產的發展。
三、莆田市畜牧業調整的指導思想與發展原則
1.指導思想。莆田市畜牧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在應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下滿足市場需要,將傳統農業中的代表“數量農業”轉化到以“優質、高產、高效”為要求的高效益畜牧業發展途徑上,堅持走集約化的發展道路并且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從滿足市場需求的角度對自身進行調整。
2.發展原則。現代畜牧業按照“特色、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發展要求,農牧草畜相結合,以打造農區畜牧強縣為目標,以“擴牛、增羊、穩豬、發展禽蛋”為工作思路,堅持小群體、扶大戶,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培育品牌、點面結合、協調發展,加大對重大項目的爭取力度,提高支農資金的利用效率。加大種養結構調整力度并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使用標準、生態、無公害養殖技術,轉變經營生產方式,推進畜牧業特色化、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進程,不斷促進畜牧經濟的快速、持續、穩定發展。
四、莆田市畜牧業結構調整的戰略目標與措施
莆田市畜牧業結構調整就是要把莆田市建設成為畜牧業強市,變分散型、數量型、速度型為集約型、質量效益型和可持續發展型,提高畜牧業的整體生產供給能力,不斷滿足莆田市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畜產品需求。
1.要加強組織和領導支持畜牧業結構調整的力度。首先,各級領導應重視畜牧業結構調整的思想認識問題。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同時也是滿足城鄉居民對畜牧產品需求的必要措施。各級畜牧行政主管部門必須切實加強領導,轉變職能,制定和落實有關政策和措施,切實解決畜牧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保障畜牧業結構調整的順利進行。在城廂區、荔城區、涵江區、秀嶼區、仙游縣可以設立相對獨立的畜牧局。重視和加強畜牧業管理隊伍和技術隊伍的建設,并重視資金在畜牧業結構調整中的重要地位。突出政府在畜牧業資金運轉方面的積極作用,完善貸款擔保機制。同時鼓勵民間投資興辦畜牧業項目,當地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和優惠。
2.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的優勢。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的優勢是畜牧業結構調整的核心,也就是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在全市形成各具特色的畜產品優勢生產區域,加速畜牧業區域化與產業化發展進程,促進畜牧業和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首先,以荔城區、城廂區、仙游縣為重點發展家禽生產,完善家禽生產特別是水禽生產的產業化生產模式,積極發展規模化飼養,推行標準化生產,同時注重地方良種禽─莆田白絨烏骨雞的保護和開發,滿足不同消費需求。其次,山羊、肉奶牛等槽式畜禽重點布局在涵江區三江口、莊邊、大洋,游洋郊尾等鄉鎮具有發展潛力的山區。
3.重點發展畜牧業龍頭企業。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的核心力量是發展龍頭企業。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區域資源和經濟條件,選準優勢產品或項目,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培育擁有畜產品原料基地、主導產品和商標、較穩定的市場占有率、與當地農民有穩定的生產合作關系且帶動作用強的畜牧業龍頭企業。重點培育壯大莆興、優利可、鴻興、鴻達種豬以及天怡現代化肉聯制品加工、“莆田禽苗”、溫氏家禽、中源、富寶、大老古蛋品、涵江蜂產品等一批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力爭形成以蛋品、種豬、禽苗產業生產為主導且年銷售收入超千萬元的骨干龍頭企業以及一大批中小型龍頭企業,推進畜牧業產業優化升級。
4.加強質量標準和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實施畜牧業標準化生產,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畜牧業產業化的突破點。畜牧業實施標準化生產一方面是完善標準體系和質量檢測體系,當前要抓緊制定完善肉蛋奶等畜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標準,并進一步完善種畜禽生產標準、畜禽飼養標準、環境保護標準、畜禽疫病防治標準、獸藥生產標準等。在標準的制定中,既要考慮與國際接軌,同時也要與國內實際生產水平和市場需求相適應。
進一步搞活畜產品流通,努力建設一個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畜產品市場體系。繼續發展多種形式的初級市場,專注于產地批發和專業市場的發展。完善畜牧業信息服務體系,加快畜牧業信息傳播的速度。通過增加對畜牧業的投資,建立一個對現代市場敏感的信息傳輸網絡,以發現牲畜市場供求和價格走勢,為宏觀調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有效地指導生產和消費。
5.加強畜牧業科學研究,加大畜牧業技術推廣。進一步加強科研、教學和生產推廣部門的協作,建立產、學、研、推一體化的科技創新模式。一是統籌建設一批國內先進的開放性實驗室,更新設備,提高手段,瞄準畜牧業高新技術的發展趨勢,爭取在選育良種、利用雜交優勢、科學飼養、重大疫病防治等方面實現創新。二是建立上下通暢、機制靈活的技術推廣體系。不斷完善硬件設施建設,實現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打破行政區域的慣有限制,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式。三是建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勞動者培訓體系。加大農科教結合,調動和提高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