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婭
摘要: 時裝繪畫與傳統人物畫之間有著相似性,兩者都是把“人”作為描繪的主體。目前國內的時裝繪畫藝術大部分受到了中國傳統人物畫的影響,特別是人物畫中所展現出的美學思想對現代時裝繪畫藝術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時裝繪畫以繪畫為手段,在某種程度上它和人物繪畫藝術有著共同語言。我國傳統的造型藝術,基本上是重寫實、重表現的。國畫大師齊白石對造型藝術表現特征總結提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主張,也就是造型不受自然原形的約束,而是在此基礎上的再創造。怎樣才能在時裝繪畫中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達到傳神的目的呢?時裝繪畫藝術,以“意境”的表達為主旨,好的人體和服裝能給人以深刻的“情感”感受,引發人的聯想與情思,借以感受人性中的真誠與愛心,從而達到情與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的美妙境界。
一、時裝繪畫中人物表情的塑造
中國傳統人物畫不拘泥于對人物外表的如實描繪,而是通過“遷想妙得”,在人物畫中側重于人物姿態與神情的描繪,使人物具備生命的活力。如顧愷之遵循“傳神寫照”的表現原則,在他看來,人物頭部的形對傳神很重要,而對于眼睛的刻畫更是傳神的關鍵,把人物內心世界完美地展現出來。就像達·芬奇的一句名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時裝畫中的人物表情對于渲染時裝畫的某種氣氛有重要的作用。人物表情所指的不單單是人物的面部表情,還包括人物的動態情調、著裝的整體氣氛,表現人物的性格氣質、職業地位和內在與外在的精神組合。雖然有的時裝畫省略了人物的面部,卻有一定的情趣和一種神韻。動態表情指的是動態的一種屬性,如運動型服裝的表現姿態是比較活潑的,而表現禮服姿勢應該以端正恬靜為主。畫面的整體氣氛指的是人體、動態與時裝的一種內在的關系。還應注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通過人物的表情姿態和環境,時裝才能體現出某種氣質和精神,或高雅,或華麗浪漫,等等。例如時裝繪畫中的寫意風格,即速寫式的表現風格,它以簡潔的手法,概括地描繪出時裝人物的基本形態和神韻,最妙的地方在于虛實表現、歸納省略的技巧,并掌握好用筆的速度和節奏,以十分精練的線條筆觸抓住人物優美動人的一面,落筆迅速大膽,有著氣韻生動的筆墨效果。
二、時裝繪畫中人體的美學特征
就人體而言,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審美觀。在我國盛唐時期,服飾受經濟、文化等的影響,人體流行豐腴為美,女裝款式大膽開放,色彩富麗堂皇。現代時裝繪畫也是如此,國力強盛,人們的審美更加有品位,流行元素更加豐富。“秀骨清像”畫風是源自魏晉道玄價值所體現的一種繪畫審美風范,是以南朝畫家陸探微為代表的繪畫風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美學思潮。其特征最重要的在于“氣韻生動”及“骨法用筆”,這種風格的藝術特點是人物面目清秀,具有勁堅秀逸、棱角分明的美感,并影響到了當時的雕塑。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洛神”的形象氣質就是以“秀骨清像”為審美標準的,這些與人們的審美觀念、藝術思潮及服裝文化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時裝繪畫是為了表現設計意圖,與人物畫中側重表現故事情節和刻畫復雜的人物內心活動不同,時裝繪畫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變形,有裝飾化的效果。只要符合理想中的美,甚至可以夸張到人體所不能達到的形態,但仍然會感覺合情合理。如水平線平穩舒展,波浪線輕快流暢,都是人們通過實踐在心理上形成的感覺經驗。當今時裝繪畫中女性的人體美是以苗條勻稱、肩窄而薄、四肢修長秀美、灑脫和浪漫為主要特征的,時裝繪畫中就常常表現8頭半人體。當然,服裝人體的比例也伴隨著時尚的發展而變化。當然,人體的修長感是對東方人較為矮小的身材之彌補,在感官及比例上達到完美、和諧。誠然,男子雄健,女子秀美,是為人所稱道的,但是僅有外表美是不夠的。心靈美與人體美的和諧一致,是最美的境界。
與傳統人物畫不同的是現代時裝繪畫中人物題材的創作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時尚元素,現代信息手段的廣泛應用和各種傳媒廣告宣傳,為繪畫中的審美表達、情感抒發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時裝繪畫也同傳統人物畫一樣,都是通過想象和虛構,創造出來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形象。所以應在創作中注入人性中情感這一藝術的精神實質,并通過對情感的內在深層表述,通過題材與主題和表現手段的精心刻畫與表現,使人們感受到美,以此得到性情上的陶冶和精神上的享受。
三、時裝繪畫中色彩的審美觀
中國繪畫藝術的審美觀主要受到孔孟“天人合一”及道家的空、靜等觀念的影響,墨色與白紙迎合了“返璞歸真”的思想境界。黑色與白色是色彩的極致,具有強大的涵蓋能力。現代時裝繪畫也注重造型與筆墨的操作,黑色與白色的搭配成為永遠的流行色,并注重筆墨線條力度的表現,通常運用黑色的墨線在白紙上描繪出具有節奏的藝術作品。通過研究人物繪畫的精神內涵,我們在今后時裝繪畫的創作中會達到最佳的意境表現。
在當今特定的社會環境下,隨著信息量的無限增大,人們開始偏重技術而忽略思想,人性逐漸被邊緣化。而中國繪畫可以超乎象外,完全達到“道”的境界。涉及傳統文化的未來,僅僅靠繼承當然不夠,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是更好地推陳出新。
參考文獻:
[1]張民.淺談國畫人物畫與現代時裝畫的傳承與發展[J].大舞臺,2011,(11).
[2]陳聞.時裝畫研究與鑒賞[M].上海: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