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聯
摘要: 名著,是人類文化的精華,閱讀名著能使青少年終生受益。新課標對名著閱讀規定了量化標準,各地中考也將名著閱讀列入了考查范圍。可見,名著閱讀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然而,農村初中學生名著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落后的家庭經濟條件使農村中學生無法擁有足夠的課外名著讀物;傳統的教學觀念、單一的名著閱讀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名著閱讀教學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激發農村初中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一定要做一個善于點燃學生名著閱讀熱情的點火者。
名著,是人類文化的精華,閱讀名著能使青少年終生受益。新課標對課外閱讀規定了量化標準,要求初中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新教材新增了“名著導讀”板塊,各地中考也將名著閱讀列入了考查范圍。可見,名著閱讀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然而,農村初中學生名著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大部分農村中學生還沒有意識到名著閱讀的重要性,有些知道了,也因為家庭經濟條件跟不上,無法擁有足夠的課外名著讀物;在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制約下,名著閱讀教學仍以灌輸為主,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整體實際水平相脫節;名著閱讀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被動,死記硬背,導致缺乏學習興趣,個性壓抑,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潛力難以得到發揮,名著閱讀教學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激發農村初中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一定要善于做熱情的點火者。
一、營造閱讀名著的氛圍。
西漢劉向說:“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也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與其督促學生閱讀,不如營造一種氛圍,激發學生閱讀的內在動機,促使他們產生閱讀的緊迫感和內需力。
1.教室、學生的臥室是學生閱讀的主要陣地,為此我和學生精心布置教室:在教室內掛上有關讀書名言的條幅,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等,定期出以讀書為主題的墻報,并建議學生參考此方法布置自己的臥室,以形成良好的讀書環境。
2.根據學生的閱讀實際和興趣愛好,讓學生自發組成名著閱讀興趣小組,并要求每個小組結合自己小組的實際情況給自己的小組起一個具有一定含義的名字,如:耿于青等同學的“先睹為快組”,俞位東等人的“后來居上組”,劉雯等同學的“如饑似渴組”,形形色色,韻味無窮,更精妙的是羅成、孔紅紅、吳周婷、孔德凱、沈明盼、楊婷婷等同學組成的“我做主組”(他們組對名著人物的評價最具個性)。
3.心靈只能由心靈喚醒,激情也只能由激情來點燃,就像智慧啟迪智慧一樣,激情是對有價值的目標的執著追求。它熱烈的力量來自心靈的深處,但促使它迸發和指引它前進的則是理性的判斷。語文教師要點燃學生閱讀名著的激情,自身的閱讀愛好和閱讀激情就是學生最佳的閱讀氛圍。基于這些認識,我再次捧起久違的名著走入學生的閱讀隊伍中,積極參與他們組織的各項活動,為此,初三(5)班的學生還送我一頂“最愛讀書的語文老師”的桂冠。
二、把教材中的名著節選及名著導讀中的精彩片段教得精彩生動。
教學《香菱學詩》和《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兩文時,我用拍攝電影鏡頭的形式,讓學生體會魯提轄俠肝義膽、疾惡如仇而又粗中有細的性格,細致展現香菱苦志學詩的過程。黃星星同學抓住文中“香菱聽了,默默地回來,越性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這一句精彩描寫拍攝特寫鏡頭,可以說捕捉鏡頭準確到位;黃琳同學認為在拍攝魯提轄“拳打”的情節前可以給魯提轄的雙拳來個特寫,可謂認識合理,有一定的巧思。教學《智取生辰綱》一文時,我讓班級中對這一情節特別熟悉且有一定的表演能力的學生現場表演“下藥”的過程。這些設計,既使文本的閱讀精彩生動,又激發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更巧妙地實現了課內與課外的鏈接和延伸。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名著閱讀活動,注重評價與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
名著閱讀作為語文課的延伸,能拓展學生視野,發展智力,陶冶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因此,我們有必要開展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對閱讀成果加以展示,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鞏固閱讀的興趣,以激起學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主動地去閱讀。對學生的評價要以表揚鼓勵為主,以更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產生閱讀的興趣。從事課題研究一年多來,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名著精彩片段讀后感展示”、“我最喜歡的名著人物故事會”、“名著知識綜合競賽”等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例如:孔德凱同學在“我最喜歡的名著人物故事會”中不但將《西游記》豬八戒講得活靈活現,而且補充了很多關于豬八戒的傳說,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從人性的角度比較客觀地評價豬八戒,毫不掩飾自己對豬八戒的喜愛之情。
四、追求深層閱讀,鼓勵探究創造。
名著閱讀,如果學生僅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節等淺層次上的閱讀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閱讀名著要能透過作品的文字表象,領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語言,從作品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閱讀中我采用下列形式讓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1.及時填寫名著閱讀情況登記卡。閱讀時,學生總會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時我要求學生把獨特的感受及時地填入卡片,優雅詞語、名言警句、出色片段也是卡片的重要內容。另外,我還根據作品情況出一些啟發性的思考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寫成讀書筆記。如:(1)孫悟空被唐僧趕回花果山之后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試描述一下。(2)《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對保爾想自殺的心理做詳細的描寫有哪些用意?所有這些都為后面多形式的交流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及時進行閱讀體驗交流。“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閱讀時的討論交流是拓展讀書視野、彌補不足、加深對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例如,在交流過程中,沈明盼同學和孔德凱同學圍繞“對諸葛亮的看法”爭得面紅耳赤,前者認為諸葛亮有智慧且忠心不二,后者認為諸葛亮過于謹慎,是個明哲保身的膽小鬼。對此,我先布置他們收集對諸葛亮評價的資料,然后讓他們試著用手頭的資料說服對方,可是他們發現不但誰也說服不了誰,反而覺得兩個人說的都在理,最終明白了評價人物應該客觀公正。
3.嘗試對名著進行研究和再創作。初中學生求知欲強,他們對問題往往有著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閱讀名著時,可引導學生在熟讀一兩部名著的基礎上,用研究的眼光聯系實際從名著中發現問題,然后查找資料,進行獨立的思考和研究,并得出結論。如:黃琳同學的作文《如果我是諸葛亮》,沈明盼同學作文《諸葛亮在我心中》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思考,既展現了文學經典中諸葛亮的形象,又結合時代對諸葛亮發表了個性化的看法。
在一年多的嘗試中,我始終堅信英國哲學家波蘭尼的一句話:“我們所知道的多于我們所言傳的。”情感體驗所能感悟的知識不可言傳。新的閱讀方式不僅要給學生以知識,而且要給學生以精神。通過這幾點嘗試,我力圖打開學生的精神空間和情感空間,因此在嘗試中我始終把知識鑲嵌于體驗活動中,使其情景化和個性化,讓不可言傳的知識成為學生獨立的體驗,以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在嘗試時,我既注意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盡量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相結合,拉近學生與名著人物間的距離。這就要求我在嘗試中發揮“導而弗牽”、“開而弗達”的指導作用,而不是傳授、灌輸中的主導作用。
在嘗試中,讓我感觸頗多的是,當我和學生共同成為閱讀的伙伴時,我感到自己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在嘗試中,我與學生同讀、同講、同議、同評,為學生的閱讀營造富有情感的氛圍,引導他們去放映心靈的電影。在此過程中,多給學生一份平等和信任,收獲的將會是萬千的愛戴和敬重。
通過一年多的嘗試,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學生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也不是一只人云亦云的鸚鵡,而是一支蘊含激情的、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因而,語文教師要善于營造有利于激蕩情感的氛圍,做一個點燃學生名著閱讀激情的熱情的點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