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琪偉
天水是華夏趙姓族人的郡望之地,“天水堂”蜚聲海內外。但天水趙氏肇始地望在何處始終未見學者深研細究。認真分析史料記載,結合考古實物佐證,我覺得天水趙氏肇始地望應該在甘肅西漢水流域。
趙公輔—天水趙氏始祖
對天水趙氏族源的記載最早見于唐代林寶著《元和姓纂》:“帝顓頊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孫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衰、盾之后分晉,為諸侯,都邯鄲。王遷,為秦所滅。子代王嘉,嘉子公輔,主西戎,居隴西郡天水西縣。”宋代鄭樵著《通志·氏族略》中也詳細記述:“趙氏,嬴姓,與秦同祖……秦并代,使嘉子公輔主西戎,世居天水。”從這些信息可以看出,天水趙氏源自戰國趙國代王趙嘉之后,秦滅趙后派趙嘉之子趙公輔代西北地區行政長官,居天水郡。趙公輔到達少數民族聚居的西戎之地后推行懷親政策,又把中原地區的文化技術傳授給西戎人。趙公輔死后被西戎人尊稱為“趙王”,其后人定居天水,很快繁衍成為人口眾多的當地望族。
也有人認為由于秦人先祖很早就生活在西漢水流域,而秦趙同祖,因此,趙姓始祖造父被封的趙城應該也在西垂周邊一帶,趙姓族人可能與早期秦人同時生活在西漢水流域。在趙公輔之前,這里應該就有趙姓人口,天水趙氏的始祖不一定是趙公輔。事實上,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西南已無可爭議,而且春秋戰國時期趙氏族人創立的輝煌業績始終沒有離開今天的河北、山西一帶。盡管《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嬴秦駐守西垂的大駱一族政治上失勢時曾經“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但這僅僅是他們尋求自我保護的權宜之計,很快其后裔非子因牧馬有功而被周孝王賜爵封邑,扭轉了部族的不利處境,秦人渡過艱難時期后不再需要趙人的“關照”,自然也會恢復為嬴姓。在趙公輔到達天水西縣之前,趙姓人口的活動范圍僅涉及今河北、山西、河南、山東、內蒙古、陜西等地,他們也就沒有到西漢水流域“駐足”的可能性。
截至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趙氏家譜有兩部,均修撰于宋代。一部是現藏于北京圖書館的《趙氏宗藩慶系錄》(宋內府抄本,趙匡胤家族的皇家譜牒);另一部就是《天水堂·趙氏族譜》,即漢營平侯趙充國一族的家譜,該家譜將西漢名將趙充國世系從漢到宋代六十七世的發展演變做了詳細記載,是真正意義上天水趙氏最權威的文字資料。根據此家譜記載,趙公輔是趙充國的一世祖,也就是天水趙氏的始祖。天水趙氏之所以能名揚天下與趙充國的貢獻密不可分。首先他北擊匈奴,兩撫諸羌,功勛卓著,被譽為“中興良將”和“救時賢相”,迎來家族的輝煌。其次,其后世代簪纓,宗族條分,裔布中華,還留有一部史料翔實的家族譜牒,確立了名揚華夏的趙氏“天水堂”的堂號。
用文字線索印證西縣地望
既然趙公輔是天水趙氏的始祖,其又世居天水西縣,只要弄清西縣的具體位置,天水趙氏肇始地望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西縣,秦時設立,歷經兩漢,晉時廢。《史記·封禪書正義》和《括地志》中記載西縣的具體位置在“秦州上縣西南九十里”,“上”即今天水。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劉琳《華陽國志校注》、王國維《秦公敦跋》等皆言西縣在天水西南一百二十里。九十里與一百二十里相差可能因不同時代里長之量差而成,但足以說明西縣在天水西南無疑,而天水西南是西漢水流域不容置疑。可見,歷史上的西縣不管在上西南九十里還是一百二十里,計算下來應該就在西漢水上游的禮縣永興、祁山周圍,也有可能在西漢水支流峁水河流域的紅河、楊家寺一帶。1919年,在禮縣紅河王家東臺出土的青銅器秦公簋上有“西元器”的銘文。1970年這里還出土了有“西工造”銘文的“右庫工師”戈。1995年,在禮縣喬川出土了一枚鑄刻“西”字的秦國早期青銅貝幣。1997年,在禮縣石橋出土了一件陰刻“西祠器”銘文的青銅豆祭器,而這些清楚標明“西”地的出土文物無一例外都出土于西漢水流域。
《后漢書·郡國志》云:“西,故屬隴西,有冢山,西漢水。”冢山即今天水西南的齊壽山,西漢水發源于齊壽山的西麓,從今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的小峽谷流入禮縣東境的寬闊川原。《漢志》中也有“西縣有鹽官”的記載,鹽官在西漢水上游,距離秦西陲陵園所在地大堡子山四十華里,因歷史上出產“味于海鹽同”(酈道元《水經注》)的井鹽,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秦官府設置的鹽業管理機構,漢承秦制,在此設置鹽官,遂有鹽官之稱,除漢末到晉隋期間此地用鹵城之名外,鹽官之名沿用至今。據史書記載,鹽官的井鹽“水與岸齊,味甘美”(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是早期秦人選擇西漢水流域繁衍生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漢代之前,有史記載的天水趙氏名人籍貫大多數都在西縣,直到唐代以后才擴延到今天水一帶。如我國歷史上聲名遠播的趙壹、趙文表、趙芬、趙堤等都是西縣人,他們應該是堅守故地的趙氏族人。
天水趙氏先祖的墓地尋蹤
據史料記載,秦統一六國之后,趙王遷(幽繆王)被秦始皇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他在房陵郁郁寡歡,數年后病逝并“安息”于此。而代王嘉肩負守護秦人祖地的使命,跟隨兒子趙公輔赴西垂后“頤養天年”,最終父子亦長眠于西漢水兩岸的青山綠水之間。那么,趙嘉父子的墓地具體在什么地方呢?
上世紀90年代初在禮縣大堡子山發現秦西陲陵園后,又在與大堡子山隔西漢水相望的禮縣永興鄉趙坪村圓頂山發掘了一處貴族墓地,共清理出墓葬3座、車馬坑1座。圓頂山墓地如果屬于秦族,應當葬于大堡子秦公陵園,陪伴和護佑其先祖的靈魂,不會另擇他地“避而遠之”。而且圓頂山墓地墓葬規格非常高,考古出土了鼎、簋、壺、盤、扁壺以及四輪方盒等鑄造精美、造型獨特的青銅器,還有大量陶器、玉石器、骨貝器、車馬器、兵器及漆器殘片等。此等規格的墓葬似乎只與當年跟隨兒子到此的趙王嘉相匹配。在圓頂山貴族墓中還出土了一件四輪車形器,與1989年山西聞喜晉墓出土的刖人守囿六輪挽車形制和附飾動物風格相近,這讓許多學者百思不得其解。但如果用趙國的文化元素考慮此器物存在晉文化成分的原因似乎就不難理解了。因為,趙國誕生于韓、趙魏三家分晉,趙國文化與晉國文化具有相承性,因此,在圓頂山貴族墓中發現此類青銅禮器也就不足為怪了。有些人說,秦、趙是同祖不同宗的異性兄弟,在秦地發現帶有趙國文化印跡的青銅禮器,也許與文化交流有關,但是秦西陲陵園雖然被盜掘后,大量的珍貴文物遺失嚴重,可已面世的文物當中,還未發現帶有晉、趙文化特征的器物。這足以說明,被埋在圓頂山墓里的青銅禮器本身就是趙國的遺物,是趙人對自己國家和文化的一種追述和記憶,也就是說圓頂山貴族墓極有可能與初到天水的趙氏一族有關。
西漢水曾經有嘉陵江之稱,至于為何以“嘉陵”命名這條河,也有可能與趙嘉葬于西漢水流域有關。漢魏以前本無嘉陵江一詞。《水經·漾水注》中才出現西漢水“南入嘉陵道而為嘉陵水”的記述。《元和郡縣圖志》也有“西漢水,一名嘉陵江”的記載。《通典·州郡四》中也云:“冢山,西漢水所出,今經嘉陵曰嘉陵江。”可見,由于西漢水流經“嘉陵”才有嘉陵江的名稱。據考證,嘉陵道為西漢建置,東漢即廢,所轄大致為今禮縣、西和的中南部地區,其中心區域應在大堡子山附近。“陵”通常指古代君主王公的大墓,在當地肯定有一座或一片規格很高的古墓葬,也許趙嘉以宗主的身份主持秦先祖陵墓的祭祀,后世稱此陵區為“嘉陵”,或者直接將當過六年“國君”的趙嘉的墓地就稱為“嘉陵”。從秦人在大堡子山修建西陲陵園到趙嘉赴此守陵祭祖時間已過去了五百余年,雖說西漢水流域是秦人在西方建邦立業的桑梓之地,但秦人在西陲留下的更多是與戎人的戰事,也許人們對此地埋葬的秦人先祖已經淡忘,但對有恩于當地百姓的趙氏一族無疑充滿感激之情,在當地一些山川河流的取名上帶上明顯的感恩和緬懷色彩。
由于秦趙同祖,秦人一統六國后安排趙嘉一族人看守祖地可謂“一石二鳥”,既讓其入駐祖地,護衛故都和陵園,主持定期該地秦趙共同遠祖的祭祀儀式,趙氏族人不會摻雜任何虛假。同時,秦軍已于趙王遷七年(前229年)攻入趙國都城邯鄲,趙王遷獻城投降。但趙嘉率領部分宗室大臣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自立為王,致使代王嘉六年(前222年)秦軍再次攻取代俘虜嘉,趙國最終滅亡。趙國被秦滅兩次,自然耗費了秦國大量的人力物力,趙嘉的行為按理來說應該受到秦國的重罰,可秦對趙嘉一族優待有加,趙氏族人會感激回報,兢兢業業地履行使命。這一安排既表明了秦人對祖邑、祖塋的重視,也體現了秦人的良苦用心。
天水趙氏“東進”發展
通過綜合分析不難看出,天水趙氏的肇始之地肯定在西漢水流域,但天水趙氏的發展軌跡卻與在這里起家的早期秦人一樣經歷了從西漢水流域向渭河流域的發展過程,這與我國遠古文明從甘青寧向中原“東進”的運動路線有一致性。也就是說漢代以前的天水趙氏主要分布于西漢水流域,之后,天水趙氏才慢慢“發展”到今天水一帶。
至于天水趙氏“東進”的原因,我認為與西北政治形勢大局的變化,自然、人文條件的變遷有著直接的關系。首先是天水趙氏祖地所在地的西縣在魏晉以后撤銷。這與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一出祁山失利后“拔千余戶于漢中”有很大關系。可以想象,當年的西縣城,趙姓子民占絕大多數,一下子遷千余戶人“一走了之”,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無疑具有毀滅性。據一些地方史志文獻記載,這一族被遷走的趙姓人口繁衍生活在今天的南鄭縣。這起事件直接導致居住在西縣的一族趙人在中國歷史上“銷聲匿跡”,代之以趙充國家族。其次,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東移后,一些大家族的活動中心注定也會跟著“東移”,這是一種必然趨勢,也在情理之中。
趙氏東進天水后,相對便捷的交通條件和更接近于當時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有利因素為家族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到明、清期間,這一族以天水為活動核心的趙氏后人創造了極具特色的宗族文化,如建造“趙氏天水堂”祠堂,制定完備的宗族祭祖程式,包括祠規十六條、戒條四條、家規二十條、家訓十條、家約十二條,制定了詳細的祠堂祭祖文、祭祀儀注,規定了輩序字號以及合修族譜等內容。這些堪稱我國姓氏文化的“辭典”,成為我國傳統姓氏文化的寶貴財富。
如今,在西漢水流域的禮縣祁山、永興、永坪、鹽官、紅河、西和長道、天水楊家寺一帶還生活著眾多的趙姓人口,他們注定是堅守祖地的天水趙氏的后裔。
作者單位:隴南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