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試析民間信仰與自然生態的關系

2012-04-29 06:37:29臺文澤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12年2期

臺文澤

摘要:從原始水崇拜、靈物龍崇拜到人格化的龍王神信仰反映出人類文化創造中的自然生態的基礎性和人類試圖通過這種文化媒介以實現對自然生態環境適應的心意。對隴南地區龍王神信仰文化的考察表明,區域農業生態條件和水源生態構成龍王神信仰的發生學基礎和神學功能的自然組成部分,反過來,人們對龍王神的信仰也衍生出客觀上具有反哺自然生態意義的文化觀念和行為禁忌,表現出一定的生態價值。

關鍵詞:民間信仰;自然生態;隴南地區;龍王神

中圖分類號:B98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21X(2012)02-0101-09

在學術界,就宗教信仰與自然生態的關系近年來受到關注,比如論述藏族神山信仰對自然生態的保護作用。就漢人民間信仰而言,更多的研究偏重于討論它的信仰表現、儀式實踐以及社會組織特征、功能等,對于其和自然生態關系方面的探討較少。因此,筆者以隴南地區這一區域為視角,以龍王神信仰為考察對象,探討民間信仰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

一、自然:龍王神信仰的基礎之維

龍王神作為主宰雨水之神的信仰在我國極為普遍。旱魃之時,人們往往向龍王求雨。古代史書、各地的地方志文獻普遍以“禱雨輒應”述其神學功能之靈應。由于農業生產對水、熱的依賴性,龍王廟遍處各地。在龍王神信仰中,凡龍王神都有一定的水源與之相配,稱“龍湫”“龍王池”等,認為是龍王神播撒甘霖的水源,構成龍王神神學功能自然組成部分。但追根溯源,在我國古代人們對水的自然崇拜、靈物龍的崇拜遠早于對龍王神的信仰,龍王神信仰是在這兩者基礎上后來才形成的一個文化現象。

(一)原始信仰中的水崇拜

人類社會之初,是完全依賴自然環境來生存的。由于人的智力尚未發育完全,人的思維意識還處在一個混沌的狀態之中。因此,面對自然環境中的變化無法做出科學的理解,表現出迷茫與困頓。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人類生存賴于對自然的直接攫取。先民對自然產生了既依賴又敬畏、恐懼的心理,遂萌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那既帶給人類災難又與人們生存關系至為密切的水也被視為有靈之物,并產生對水崇拜的各種觀念和儀式。這些對水的自然崇拜觀念到我國先秦時期有進一步的反映,如《禮記·月令》:“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榖實”,又“山川百源能興云致雨,眾水始所出為百源,必先祭其本”[1]。在我國,對水的崇拜中還衍生出一種特殊形態的崇拜——湫水崇拜。“湫”者,許慎《說文解字》曰:“隘下也,一曰有湫水…”[2]所以,湫本指隘下之地的水。明確反映我國最早的湫水崇拜是在先秦時期,最著名的當屬朝那湫。秦惠文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12年)討伐楚國時,刻《詛楚文》于石,祭祀后投此石于朝那湫,①①對此石文的價值早在宋代時方勺就于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在其《泊宅篇》卷二中的《秦詛楚文跋尾》中對朝那湫《詛楚文》成文時間、祭祀的目的都作了準確的考證;同時代的歐陽修在其《集古錄》、趙明誠在其《金石錄》都有考釋,黃庭堅也曾作過釋文,米芾在其《自敘帖》中說“篆最愛《詛楚》、《石鼓文》”。又如隴南成縣城北十里有池名“利澤”,“當贏秦時嘗以禮幣投詛楚文于中而為之效”。②②(清)黃泳,《成縣新志》卷4《藝文》,乾隆十七年刻本,蘭州大學古籍閱覽室藏,第87頁。到秦朝,朝那湫則被提到與黃河、長江并列的宗教地位,司馬遷《史記·封禪書》(卷二十八)說秦代祠祀在華山以西有“名山七,名川四”,其中“川四”指“水曰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那;江水,祠蜀”[3]。湫水崇拜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水崇拜,與后來的龍王神信仰關系最為密切,可以說,龍王神信仰中龍王池崇拜基本以湫水崇拜為原型,此間的演變關系將在后文加以論述。

(二)從水崇拜到水居動物崇拜的整合與幻象物:靈物龍

人類對動物的崇拜與舊石器時代人類賴以生存的漁獵經濟有密切的關系。動物是人們生活的之源,其肉可吃、其皮毛可御寒,但又受到一些兇猛動物的威脅,于是人類對動物的神秘性也產生了敬畏,動物圖騰崇拜也可能由此而產生。當人類進入新時期時代后,人類的經濟方式進入到種植植物和飼養動物的生產性經濟時代。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對于水、熱資源的依賴性,另一方面,由于人類智識的積累對自然與生命的認識不斷得到更新,區分出自然靜物與有生命的動物之別,于是人們在繼承舊石器時代萬物有靈、動物崇拜的觀念基礎上將對水的自然崇逐漸拜集中為對水居動物的崇拜,認為致使天氣發生變化的原因更可能是由于水居動物的“神性”使然,于是產生了對主宰自然物水的動物水神的信仰。據考古發現,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動物“紋樣”就反映了普遍的對水居動物崇拜,如渭河流域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陶器上的魚紋,漳河流域仰韶文化后崗類型陶器上的鱷紋,渭河流域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器上的鯢紋,遼河流域紅山文化陶器上的豬紋,汾河流域的龍山文化陶寺類型陶器上的蛇紋等。而見之于我國古代文獻記載,古時能夠致雨的動物有魚、蛤蟆、豬、蛇、巨蟒、晰蜴等。《詩·小雅·漸漸之石》云:“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高于畢,俾滂沱矣。”大意是:“大肥豬,白蹄子,一群豬跑到淤水里。等到月亮近畢星,大雨嘩嘩下不停。”在古代,豬曾被奉為雨神。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中說:“春旱求雨,令縣邑以水日禱社稷山川,家人戶,無伐名木,無斬山林,暴巫,聚蛇……鑿社,通之于閭外之溝,取五蛤蟆,錯置社之中,池方八尺,深一尺,置水蛤蟆焉,具清酒、膊脯,祝齋三日,服蒼衣,拜跪陳祝如初,取三歲雄雞與三歲豭豬,皆燔之于四通神宇,令民闔邑里南門,置水其外,開邑里北門,具老豭豬一,置之于里北門之外,市中亦置豭豬一,聞鼓聲,皆燒豭豬尾。”先秦、漢代的祈雨風俗中對蛇、蝦、蛤蟆、豬等動物的運用應是更早時期風俗的遺留或延續。

在人們對各種可見的水神動物(可能還是圖騰崇拜的對象)崇拜的基礎上,人們通過對各種水神動物的靈性、形象的整合與幻想形成了一種有更強神力的水神崇拜對象,即靈物龍。龍是現實中并不存在的動物,學術界關于龍的起源意見紛呈,據統計有18種不同的說法。③③這18種原型說包括蜥蜴說、鱷魚說、恐龍說、蟒蛇說、馬說、河馬說、閃電說、云神說、春天景觀說、樹神說、物候組合說、以蛇為原型的圖騰合并說、豬首說、水牛說、犬說、星象說、魚說、河川說等。總的來看這些說法有兩大特點:第一、除“閃電說”“云神說”“樹神說”“星象說”“虹說”等5種說法外,其余13中說法都與動物有關,特別是水居動物,如蛇(蟒蛇)、蜥蜴、鱷魚、河馬、魚、豬、水牛、鳥等。第二、在動物原型說上既有持單一原型說者也有持綜合原型說者,前者如主張“鱷魚說”“蜥蜴說”“蛇說”“馬說”等,后者以聞一多先生的以蛇為原型的圖騰合并說、陳綬祥的“物候組合說”等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聞一多《伏羲考》:“它是一種圖騰(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陳綬祥《中國的龍》:“在廣大的范圍中,人們選擇不同的物候參照動物,因此,江漢流域的黿類、鱷類,黃河中上游的蟲類、蛙類、魚類,黃河中下游的鳥類、畜類等等都有可能成為較為固定的物候歷法之參照動物;……后來,這些關系演化成觀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龍。”早在宋代,羅愿在《爾雅·翼·釋龍》所描述的龍之形象則“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龜,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完全是—個由多種動物拼湊起來的角色。筆者認為,任何單一的動物原型說都不能在整體的構造上解釋龍的形象問題,相反,只有綜合說才能夠對此做出較好的解釋。此外,龍起源的“河川說”則基于初民具象、類比、聯想等思維方式提出河川是龍初始原型的自然根源,蛇蟒蜥蜴等是河川動物化神靈化的載體的說法[4]。這一說法實際上指出了龍如何從原始的水崇拜過渡到動物水神崇拜進而最終產生過程。

在我國先秦文獻中,常常將龍與現實中存在的水居動物如蛇、魚、馬等并載,關系密切。《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看來“龍蛇”和“蛇龍”為一物,龍即蛇也。《荀子·致士篇》:“川淵者,龍魚居之。……川枯則魚龍去之。”“魚龍”與“龍魚”也無區別,魚也就是龍。《周禮·夏官·司馬》:“七尺為馬,八尺為龍。”《尚書注》謂:“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尚書·中侯》有“龍馬銜甲,赤文綠色。”注者謂:“龍形象馬,甲所以藏圖也。”《禮記·禮運》有“河出馬圖”之語,孔穎達疏謂:“龍面形象馬,故云馬圖,是龍馬負圖而出。”這些記載表明古人觀念中龍對應著多種水居動物,可能是對這些水居動物的類屬統稱,一種古代動物的分類觀念。①①許慎《說文解字·蟲部》中對蛟的解釋是“龍屬,無角曰蛟。……能率魚而飛……”。“龍屬”或為分類也。所以,龍的形象也首先集合了所有這些水居動物外在的各自的最突出的特征,換句話說就是對多種水生動物形貌特征組合、整合而幻想的形象,其次,也集合了所有作為水神的這些動物的習性特征,如它們能近于水而有水性而龍則被稱為“水物”、鳥會飛龍也會飛、蛇秋冬藏而春夏出恰與龍“春風而登天,秋風而潛淵”的習性相合等。正是由于龍集合這些動物形象和習性特征,所以一方面成為其善變化的神性“生理基礎”,另一方面則成為最強有力的水神崇拜物,但它只是一種觀念中的形象。

從人類歷史的進程看,可以認為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由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對穩定水、熱資源的依賴加強,對水神動物的整合、幻想而創造的龍是人們對現實存在的各種動物水神形象、神性的一個中和過程,體現了人們對操控自然的更強的力量的追尋。所以,龍的創造和以龍為對象的崇拜活動、求雨巫術則進一步表達了人們希望通過對這一最完美的神性與力量的形象操縱以期改變自然不利狀況愿望。“湯遭旱,作土龍以像龍,云從龍,故致雨也”[5],“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雩”[6],這些上古求雨活動表明人們已經開始創造龍的形象和運用其司雨靈性解決實際所需。逐漸地“龍能致雨”成為共識,到后來則取代其他動物水神地位成為至尊者。龍作為水物,被認為居“深山大澤”,既可升天又可潛于深淵,成為具有操控力量者,水則成為被操控的對象、資源與寓居之所。由此,自然崇拜中水也附屬于對龍的崇拜之中。

(三)從靈物龍崇拜到人格化的龍王神信仰

大約到東漢時期,佛教典籍開始傳入中國。典籍中記載了一種與中國龍相似的神獸,它的梵文名稱為“那伽”(Naga),長身無足,能在大海及其他水域中稱王。它的原型是生活于南亞次大陸的一種蟒蛇,卻遂被譯成了中國的龍。龍在佛教中是神通廣大、能興云布雨的護法神,而且佛教中大量龍王、龍女、龍宮故事,這些影響到了中國古人對中國靈物龍世界的在想像。

受佛教龍王的影響,產于中國本土的道教也開始自己的龍王體系的構建。道教的特點在于在直接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鬼神思想、巫術觀念、自然崇拜等內容并在中國原龍崇拜觀基礎上也建構自己的龍王體系。道教經典中龍王名稱繁多,如《太上洞淵說請雨龍王經》之“太上洞淵召諸天龍王微妙上品”計有龍王66位,在《太上召諸神龍安鎮墳墓經》除五方龍王外,又列修吉神龍王、深林神龍王、多善神龍王、花流神龍王等12位龍王。道教有“八萬四千龍王”的說法,總稱“諸天龍王”。特別是作為道家的祈雨論著的《太上洞淵說請雨龍王經》《太上護國祈雨消魔經》等道教經典記述了道教中龍王在祈雨中的作用,甚合農業國民眾求雨抗旱的心理。

當佛、道兩道廣泛傳播之后,人們受其啟發,即將傳統的神龍尊奉為龍王,于是中國有水的地方都被認為有龍王所住。“但嚴格地說起來,它們既非佛教龍王,也非道教龍王,只屬于民間俗神”[7]。而且,人們將神龍尊為龍王在本質上依舊還是祈雨抗旱消災的靈物龍崇拜,只反映了靈物龍信仰的獨尊地位的形成。而真正促使靈物龍崇拜發生一定內涵變遷的是此間的人格化過程,由此產生了后世崇拜的人格化的龍王神信仰。

所謂人格化,指對動物植物以及非生物賦予人的特征,使他們具有人的形象、思想感情和行為等特點。因此,靈物龍的人格化就是給予龍以人的特征。這種特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在形象上的,二是品質、脾性或言人性方面。前者表現為神以鱗蟲之狀的神龍形象逐漸讓位于以特定的歷史人物為原型的人的形象,龍獸形象則成為附屬物,如龍王神偶像穿龍袍,龍王神神轎上雕刻有龍等;后者則具有一定的敘事內容作支撐,包含了普遍的人性和社會意識。

人們首先將那些有德、孝、忠、功、仁、才能、義等品質的人死后奉為龍王神崇拜,稱其“禱雨輒應”。現舉隴南境內作為最早之一被信仰的龍王神為例,史載:

“晉雷王保,秦州城東人,父仲華,室人高氏夢吞金象而有娠,元帝太興元年五月十一日生,祥云滿庭,異香馥郁。幼敏慧,悟醫藥,貫徹經史。咸康元年舉孝廉,仕歷襄、耀、瀛等州刺史,遞轉升至尚書左仆射資金光祿大夫辭官入道,修行于白石鎮之大皇山即雷王山。元興三年三月八日功成上升。郡人思其德行立祠祀之,王之成圣后,禳疾病,禱雨旸,莫不靈應。”①①雷文淵等.《光緒重纂禮縣新志》卷四《仙釋》,光緒十六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52頁。

從這個例子來看,雷王保作為龍王神為民眾所奉祀,原因有三:自幼精敏聰慧,長大后忠誠孝道,此其一;幼年敏悟于醫學,十歲始便憑醫術濟世活人,此其二;出仕之后,廉明正直,體察民憂,所到即為民稱頌,此其三。其實,唐代以后所行封賜龍王神的政策大都突出這幾個方面,尤其是作為立國基礎的忠、孝倫理,成為國家封賜的重要標準,如上述的這位雷王到南宋朝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因為“江陵府奏:進討叛蠻,遣使詣雷王,禱神求助。戰之日,見有神人率天兵蘯陣,大顯靈跡”,遂被敕封“齊天顯圣崇靈廣福乾元宣烈蓋國大帝”②②雷文淵等.《光緒重纂禮縣新志》卷四《仙釋》,光緒十六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52頁。。又如隴南徽縣唐代已奉祀的父子龍王神(父子兩人)有詩文贊曰“廟貌崇王祀,歷代忠貞存”,隴南文縣宋代已奉祀的慈霈廟龍王“善濟廣應助順佑妃”則以“孝行感格,赫靈前代”等[8]357358。尤其到有明一代,朱熹學說成為王朝國家正統的意識形態,“列入王朝祀典的人格神都是先帝、明王、忠臣、烈士之類”[9]。在隴南地區,明洪武四年(1371年)隨開國大將傅友德攻隴入蜀的汪興祖戰死于文縣五里關,死后被奉為龍王神,禱雨輒應,朝廷封“東勝侯”,就是一例[8]144。

此外,民間敘事特別凸顯龍王神原型人物個性與性別特征。根據在隴南地區的調查,隴南地區許多地方都奉祀“小兒龍王神”,因其是小孩成神,故稱小兒龍王。小兒龍王在發神之時,附體于腳子(替龍王神傳言的巫漢),其行為特征則顯露出小兒童的特征,如在地上打滾,人們解釋是小孩所求不得自然會如此向父母耍脾氣,俗稱討蠻。其他龍王神還有如發神時下棋、彈琴、脫衣服等,乃因斯神為人之時有此愛好或脾性。反映在男、女兩性龍王神的差異上多表現為男性龍王發神時動作暴烈,女性龍王則溫柔、安靜等。

在這種人格化的過程中,人本身和社會的因素得到格外的強化,靈物龍的神性則被附屬其下,遂成為以人為原型的龍王神的核心神性,龍所居的水源也就理所當然地演化成所謂的龍王池,成為以人格化的龍王神神學功能的自然部分,贊神“禱雨輒應”“祈雨而雨,祈旸而旸”等。人們還模仿人間的官僚系統修建起類似衙門模樣的龍王廟宇,塑其像,敬其神。這樣,民間信仰中的龍王神就完全不像佛教中的龍王那樣居于水晶宮而是在地上的廟宇內,擁有人間的氣息。

筆者認為從靈物龍崇拜到人格化的龍王神信仰則反映了人對其自身和社會的發現與回歸。民眾以及王朝國家將那些有德、孝、忠、功、仁、才能、義等品質的人死后奉為龍王神崇拜,首先是對人自身價值的發現;其次,這些品質又是社會所倡導的普遍價值乃至主導價值觀,因此,還是對社會的回歸。這樣神不僅是僅有對水具有操控的超力量的主體,還是天下的隱形公器。人們也最終創造出了一個既能操控自然生態又能反映社會中人性、價值、道德、意識形態等合二為一的形象上類似其本身的符號。然而,歷時性地去看,從最初完全依賴于自然的水崇拜,中經動物水神以及對其群體整合后的靈物龍崇拜,再到人格化的龍王神信仰,雖然社會與人的因素逐漸被突顯出來,但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始終是不變的基礎之維,反映了人的生存與自然、生態之間永恒矛盾的一面。

二、隴南地區龍王神信仰與區域生態

隴南地區,地處甘肅東南部,因地處隴山以南而得名。其地理位東接陜西,南連四川,北鄰天水,西近定西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經緯位置為北緯32°38′34°38′,東經104°10′106°33′之間,面積279萬平方公里,人口250多萬。隴南地區多山地,自古以來就是傳統的山地農業區。也正是由于農業生產對水、熱條件的依賴,在隴南地區龍王神作為村落保護神遍布鄉野,并形成獨特的“官教傳神”祭祀文化。考察隴南龍王神信仰與區域生態關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區域農業生產的生態條件是龍王神信仰的發生學基礎

隴南地區則深處亞洲大陸內部,處在東南季風區與西南季風區影響的邊緣地帶,由半濕潤向半干旱區過渡。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境內多有旱災、水災、雹災等災害,而以旱、水兩災次數最頻(大旱災之下又易引起蝗災),嚴重影響區域內的農業生產。從歷史文獻統計來看,境內的成縣地區從公元前186年到公元1985年發生旱災32次,水(含雹、霜)30次,旱、水災平均各每70多年就有1次旱災[10]305309;境內的康縣地區,從北宋豐元元年(1078年)到1979年發生旱災28次,平均每近32年就有1次旱災,特別是從民國17年到1979年每5年就發生1次大旱,從1957到1979年則連年大旱,而水災(包括暴雨、霖雨、雹霜)從公元173到1985年凡66次,平均不到28年就有1次[11];境內的武都地區從公元前193年至1948年旱災發生凡49次,平均不到44年就有1次旱災,水災(含雹、霜)自公元173年到1987年凡41次,不到45年就有1次[12]。在隴南各縣由于處在同一地理單元境內,往往一縣發生災害,又會旁及鄰縣。

此外,區域境內年內旱、水情差異明顯。受到冬夏季風、青藏高原上空暖氣團的高壓帶穩定存在以及境內復雜的地形因素等下界面影響,致使一年之內不同季節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和水情,旱情主要有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冬旱,以伏旱最為嚴重,水情主要集中在6到9月。以境內成縣地區為例來看,一方面,境內地勢東南低,西北抓高,受此影響,區域內降水量從東部、北部向西部、南部地區呈現出遞減的層級趨勢,落差高達116mm(710594mm);另一方面,處在特殊的地理空間而易受到東南季風(也受西南季風影響)與西北季風的影響,降水季節性明顯,主要集中在年69月,約占年總降水量70%左右,容易發生“芽麥”天氣;冬春兩季則比較干旱,以11月2月來看,不到全年的4%[13],容易出現冬旱(12月2月)、春旱(35月)。此外,境內伏旱天氣(7月中旬8月中旬)、初秋旱(8月下旬9月)、秋旱(10月11月)也經常發生。以出現的地區、幾率、強度和影響程度而言,其中春旱(幾率25%)、初夏旱(30%)、伏旱(35%)[10]244。月降水量的差異上,最大1435mm,最小10mm,相差1435倍。降水量分布也極不平衡。

水、熱狀況構成了影響農業生產主要生態條件,水、熱狀況的不穩定性會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存問題。因此,從發生學上看,隴南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生計模式和生產的水、熱條件之間的矛盾是龍王神被普遍奉祀的根本原因。

(二)區域獨特的水源生態成為龍王神神學功能建構的自然組成部分

隴南地區以山地地形著稱,由此形成了區域獨特的水源生態。這些水源名潭、池、井、湫、泉、澤者不一,或在高山、或在密林、或在奇洞之內、或處深淵、或處平地。人們形容這些水源的獨特性在于“澄澈淵深,不能窺底。久澇不增,大旱不涸”“冬夏不涸”“四時湛清,水旱不變,夏涼冬溫”“池水澄清,冬春不涸,夏秋不溢”“不汜不溢,四時不涸”等。為此,人們又在其名前加“圣”、“神”字表其獨特特性。所以,境內名圣湫、神泉、圣泉、圣池者甚多。從文獻記載來看,早在先秦時境內盛名者已經受到崇拜。如利澤,贏秦時嘗以禮幣投詛楚文于其中,成為國家戎事之前祭拜的重要對象。

獨特的水源生態也孕育人們靈物龍的崇拜。史載利澤中“靈蛇出入有毛有角”,又清康熙間成縣人鐘其碩《登山禱雨記》一文有云記述其登臨五朶山三潭禱雨經過,有云:“三潭之中一蛇自波心而出,已云怪矣。而微窺迫視,實有鱗甲隱躍。”①①(清)黃泳.《成縣新志》卷4《藝文》,乾隆十七年刻本,蘭州大學古籍閱覽室藏,第60頁。人們普遍認為有角、鱗甲、毛之蛇即是龍。隴南地區人們認為這樣的蛇乃是蛇中之王,為長壽蛇,已蛻變成龍,成了神。有見之者則甚懼,避之不敢臨近,事后又喜向外人道其所見,夸夸奇談。“不解蛇浮面,偏驚龍在龕”,正是獨特的水源促成了人們對龍的信仰,認為其乃龍的居所,由此這些水源被姓之以“龍”,并誕生了相應的神話傳說。如隴南成縣地區有白龍潭、黑龍潭、黃龍潭,相傳曾有白龍、黑龍、黃龍分別飛躍而出,又文獻記載成縣、徽縣、兩當、康縣、文縣、西和縣皆有所謂龍洞多處,洞中有湫水,稱龍洞湫,此外,還有龍池、龍溪、龍泉等稱法。②②參見《階州直隸州續志》(卷二、卷三十一)、嘉慶十四年(1809年)張伯魁纂《徽縣志》(卷一、卷七、卷八)、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德俊等纂《兩當新志》(卷二)、民國二十五年王士敏等纂《新纂康縣志》(卷二、卷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邱大英纂《西和縣志》(卷一)。將這些奇特的水源以龍命名反映了隴南地區的濃厚的龍崇拜文化。

龍王神信仰出現之后,這些奇特的水源又被作為的龍王池加以崇拜,成為龍王神神學功能的自然部分。如文縣古有天池名天魏湫,今乃全國“四大天池”之一。唐代“安史之亂”爆發后,廣州節度使蹇雷寶避祿難隱于縣北天池,修真得道,卒于此為神,禱雨輒應,宋代敕封為“洋湯大海平波敏澤龍王”[8]378,天魏湫遂被稱作“洋湯天池”,成為羊湯龍王神的龍王池,至今被奉祀不已。前舉成縣利澤也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又禮縣雷王,在禮縣雷王山有天圣池,為其龍王池,自然也是在其誕生之后被加以崇拜的。③③方嘉發纂.《禮縣志·山川》卷7《山川》,乾隆二十一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1頁。據筆者對明、清兩代隴南地方之中所載龍王池的統計,見載的龍王池數量有46處之多。④④這些方志包括明代楊恩輯,后清由康熙間紀元續輯的《鞏昌府志》、乾隆元年(1736年)林忠等纂《直隸階州志》、乾隆十七年(1752年)黃泳等纂《成縣新志》、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邱大英纂《西和縣志》、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江景瑞所纂《文縣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方嘉發所纂《禮縣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秦武域纂修《兩當縣志》、清乾隆間所修《徽縣志》、嘉慶十四年(1809年)張伯魁纂《徽縣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德俊等纂《兩當新志》、光緒二年(1876年)長赟、劉健編纂《文縣志》、清光緒十二(1886年)年葉沛恩等纂《階州直隸州續志》、光緒十六年(1890年)雷文淵等纂《禮縣新志》等13部有關隴南地區的古代方志。有的龍王神因為在一縣之內奉祀至廣,竟有2處以上的龍王池。這些龍王池在旱魃之年遂成為官民取水求雨的必去之處,并盛贊其“禱雨輒應”。

在隴南的田野調查還發現,有些龍王神信仰是隨著移民的遷徙而到落居一地的,在其落居之后人們又很自然地將當地最“水旺”的水源歸在該龍王神名下做為龍王池。如成縣小川鎮天山村的赤煞龍王,傳說是明朝時臺姓始祖自四川到成縣屯軍的移民過程中因神托夢而先奉為家族保護神,至后來隨著村落的發展才演變龍王神,民間俗稱“臺門殿上赤煞龍王”,它的池乃是村民的飲用水泉,四季不涸,旱年也不竭,人們贊曰“長流水”。⑤⑤據縣志記載,臺姓于明初從四川屯軍而來成縣并最早定居于此,直到清末其他9姓氏才逐漸遷入。這9姓人口的遷入時間和狀況分別是:清末南姓和趙姓開始最早遷入,各有8戶;而其余7姓則為民國及民國以后流入:呂姓,原武都人,逃國民黨抓壯丁至此,現1戶;李姓,民國十幾年時遷入,現有5戶;豆姓,成縣索子壩人,國民黨時逃丁至此,今3戶;張姓,原小川上街人,遷入不久,今有兩戶;謝姓,原甘肅西和人,國民黨時入,今有2戶;馮姓,康縣馮崖人,逃國民黨丁,先住小川上街,后遷入,今僅1戶。因此,該村經歷了由單姓村落向多姓的發展過程。現在該龍王神由臺姓與其他九姓共同奉祀。此外,在隴南地區,還流行通過打卦、發神等特有的民俗方式為龍王神尋找最“水旺”的水源作為龍王池的風俗。這樣來看,隨著區域內龍王神神學體系的不斷發展,那些最“水旺”的水源就會被逐漸納入龍王神神學的體系之內,成為龍王神神學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人們的信仰觀念中,作為龍王神湫池的水源特性似乎并不是先有的,人們反過來認為作為龍王池的水源之所以會四季水旺,不涸不竭,乃因它們是龍王神的“池”,是神使其擁有了不同于一般水源的特性,人們對龍王神的贊美往往也表現為對其“池”的稱贊上。

(三)龍王神信仰文化對區域自然生態保護具有一定的“反哺”意義

1.對水源生態的客觀保護

“水旺”的水源一旦成為龍王池,作為神的附屬物在人們的觀念中也就有了神性,人們對龍王神的信仰也表現在對其“池”的崇拜、贊美、愛護之上,由此,也衍生出關于這種特殊水源的行為禁忌。

清乾隆間成縣縣令黃泳等纂修《成縣新志·紀異·叢談計》①①(清)黃泳.《成縣新志》卷4《藝文》,乾隆十七年刻本,蘭州大學古籍閱覽室藏,第87頁。下“湫靈”條中記載了一則“利澤”軼事,云:

城北十里利澤龍神廟前有池,狀如置壺,廣踰尋丈,深不可測,以居四時不溢不竭。靈蛇出入有毛有角。當贏秦時嘗以禮幣投詛楚文于中而為之效。自是吁雨粒災求而即應。代著其靈。湫腰又穴,下瀝為井,居民用汲,亦有是滌汗者。雍正七年秋月望夜,四畔居民忽聞水聲鼎沸如雷鳴吼。迨明起視見湫已枯竭。旁有大樹枝葉脫落。維時人惶,或共相引咎,以為是污穢之所觸也,而神將弗居于湫矣。有識者相與陬日取他水凈池,復延高功,設醮唪懴悔過謝罪經七日,水來復湫,滿如舊嗣。是民咸共惕于湫神,相戒無以渾濁近用,昭威靈以至于今。土人云。

從這則紀異文來看,利澤因湫腰有穴,下瀝為一井,遂為四畔居民飲用和日常用水,然而由于有人不慎以污穢之物觸湫水,觸怒神靈而利澤一夜之間枯竭,人們由此恐慌和互責。最后,再經“有識者”的“凈池”、聘請道教法師“高功”設醮念七日之久的懴悔謝罪經后才恢復如初。經事之后,人們“咸共惕于湫神,相戒無以渾濁近用”。

又禮縣史上有湫山總司廟,據《光緒重纂禮縣志》載:

在西十里劉家溝前,…西有神池,上覆一亭,水自亭中出,居民賴之。或觸以污穢即涸,禱之復盛,每過亢旱,官率民取湫立應。②②雷文淵等.《光緒重纂禮縣新志》卷四《仙釋》,光緒十六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34頁

由上來看,在隴南地區,人們對龍王池崇拜已形成一種觀念,對于奉神惟謹的人們而言,保護龍王池不受污濁則是對神靈的敬仰的體現,反之,則會激怒神靈,貽害眾人。

在隴南地區每個自然村都幾乎有自己信仰的龍王神,除一些龍王神的“池”遠在高山、深林、巖洞外,相當一部分的則位于村內某處,又同為鄉民的日常飲水之源。這種人、神共用的現象還起到保護水源衛生的作用。此外,由于龍王神的湫池大小不同,所以其對區域的整體生態意義也不盡相同。那些小如泉、井者自然對區域的整體生態意義較小,但有些龍王池則在一些小型生態系統中的意義非常明顯。如前述文縣的羊湯天池,測算深度80多米,居全國四大天池之首,面積方圓20多公里,為全國四大天池之二,其生態意義自然要大的多。

2.對一些動物的客觀保護

在龍王神的龍王池崇拜中,池中水生動物也被神化,兼有了神性,為鄉民所敬畏。據乾隆間西和縣令邱大英纂修《西和縣新志·山川》③③邱大英纂.《西和縣志》卷1《山川》,乾隆三十九年刻本,國家圖書館藏,第27頁。載:

龍洞山,縣東南二十五里,山腰有洞如石穴然,由洞秉炬入,玲瓏嵌空,難以究竟,內有池,深不可測。歲旱居民先祈禱于龍王廟,然后入洞探池取水必降;靈雨其應如響,下山五里,建有龍王廟,廟前有方池,水泉冬夏不涸,中有神魚,歷歷可數,居人無敢取者。

同處又載:

象駝山,城東五十里,上有四龍王廟,山下有泉,出小魚,水流泛濫,用卜大雨。

清乾隆年間兩當知縣秦武域纂修《兩當縣志·志地第一·山川》④④秦武域纂.《兩當縣志》(卷一),乾隆三十二年,刻增修本,國家圖書館藏,第3頁載:

龍潭,北五十里即廣鄉川上流,潭蓄半畝,相傳下有龍蟠,土人置藥捕魚,風雨立至。

禮縣境內元代金石文《張中舒新建西江靈濟廟記》中記載:

有神魚四,游泳其中,時出于江之潯,莫敢忤視,里不稱魚,曰:河神。網而食之者其人立死,民愈神之,歌舞歲事惟謹。神亦福其民,無干濕夭扎之患。①①余澤春、王權、任其昌等纂.《秦州直隸州新志》卷20《藝文二》,清光緒十五刻本,國家圖書館藏,第4頁。

以上記載表明,居民將龍王池中的魚類視為“神魚”,日常不敢恣意捕撈食用,并相信其有神力福佑自己,這對于保護區域魚類資源有重要作用。

龍王神信仰還對區域內的蛇類具有保護作用。關于隴南地無人們的龍蛇觀念前面已經提及,而這種觀念也影響到人們的行為。在平素人們的行為中,人們見蛇則避之,尤其是水蛇,更不敢近之。人們認為殺蛇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行為,對于殺蛇、捕蛇、吃蛇的人感到詫異,認為這些行為將對個人和家庭未來的命運會產生不好的作用。但在給龍王神“裝臟”時,人們會捕捉一條小蛇裝入龍王神木偶像的腹中,只有這時人們并不覺得會有罪過和恐懼。

3.對植被生態的客觀保護

地方志中有一些反映龍王神信仰與植被生態之間“神秘”關系的記載。如成縣白馬湫,乃白馬龍王的龍王池,“在縣西北十五里山麓之間。澄澈淵深,不能窺底,久澇不增,大旱不涸。古木蔭覆,毫無片葉”[8]50。又成縣城北十里“利澤”也是白馬龍王的池,雍正七年(1729年)秋軼事中提及污濁近水,不僅導致池水枯竭,且“旁有大樹枝葉脫落”。小區域內生態系統內意義明顯的洋湯天池世人不解的三大謎團之一就是“水面無落葉”,這與白馬湫“古木蔭覆,毫無落葉”幾乎同出一轍。從科學的角度講,小區域生態整體性能夠對此做出比較合理的解釋,但信仰之下這點則被視為神靈神性所致,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人們對屬于龍王神的東西往往秋毫無犯,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對屬于龍王廟的周圍環植被環境行為禁忌。龍王神廟作為神的居所,人們共同奉祀,從而構成一地之內形成獨特的地理文化景觀,這里往往是松柏長青,古木蔭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人們認為屬于神的東西,私人絕不能動,動則不但惹起眾怒,而且會引起神靈的降罪,所以才能數百年上千年地生長下去。在日常的行為中,凡屬于龍王神領地內的植被不能隨意砍伐。如在隴南地區,一些龍王廟建在比較遠離居住空間的山上,這些山也被神化,于是形成了相應的神山禁忌:凡屬山上的植被任何私人不能隨意砍伐。此外,在甘肅隴南宕昌的羌藏苯教信仰中的龍王神信仰、文縣白馬族龍王神信仰中更嚴禁在所屬龍王神的神山上砍樹、劈柴、挖藥、打獵、放牧以及采礦等等。

龍王神信仰并沒有系統的教義,所以其對生態的反哺價值都是在人們敬畏神靈的意義上衍生出來的。但如果我們將龍王信仰中的以上的生態價值放置到區域社會中去看,考慮到隴南地區龍王神信仰的普遍性,那么,其對區域的生態反哺價值就似乎不容小覷了。反過來,個別的案例顯示,當龍王神信仰遭到“外力”徹底質疑和打擊時也因其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竟然影響到了地方生態的變化。2006年農歷七月,筆者到沙壩鎮趙壩村做調查,在談及龍王池時,一為趙姓老人提到:“早先這里有一大水池,是黑池龍王的池,大得很,足有十幾畝地。池里蓑草長得老長了,可用來編蓑衣。池水中還有魚,大的有一尺多長的,干旱時,池水用來澆地。但在‘破四舊運動中被當作封建迷信挖了,水也改走了,人們雖為龍王重新尋了池,但大水池卻沒了,連一根水草都見不到了”。老人提及的大水池,歷史上稱“大池水”,據黃泳等纂《成縣新志》載曰:“大池水,在縣西北四十里,紙坊鎮左。向隸西固所,今隸成縣。地廣延十五畝,深不可測。居民資以灌溉。”[8]50這樣看來,在特殊的年代,“居民資以灌溉”的一潭池水卻因背負龍王池的名聲而慘遭“死刑”,從而引起當地的生態發生變化。

三、結語

恩格斯說:“一個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條件和自然產物,都被搬進了它的宗教里。”[14]就本文所論來看,從最初原始信仰中的水崇拜,中經動物水神崇拜及其靈物龍崇拜,再到人格化的龍王神信仰,關乎人們生存的水、熱條件和自然水源生態及水神動物的各種特征等都反映在人們的信仰觀念和實踐之中,即人們創造的信仰文化和實踐中。在每一個階段,人們都認為存在一個超越人類本身力量的“非人類代理”的存在,盡管它的特征經歷了從自然靜物狀態、動物形象、人格化狀態這樣一個回歸人本身的演變過程,但人自身始終還是處在與這個嬗變中的能操縱自然的“非人類代理”形成的二元關系中的不平等位置,能夠至為準確地揭示人們對這個嬗變的“非人類代理”的態度的詞是如“敬畏”“討好”之類,這內在地反映了人類生存與自然生態之間永恒的矛盾。以隴南龍王神信仰為例,則具體地反映出作為民間信仰文化內容之一的龍王神信仰文化創造中自然生態之維的基礎性和人類試圖通過這種文化媒介以實現對自然生態環境適應的心意。反過來,由于人們始終處在敬畏神靈的位置,從而也從這種敬畏中也衍生出具有反哺自然生態意義的文化觀念和行為禁忌,這則是其潛在的文化價值之一。

參考文獻:

[1]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2:1369.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3:235.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164.

[4]何根海.龍的原型為河川說——兼論龍文化的原始文化事項[J].中國文化研究,1999:110-116.

[5]劉安.淮南子[M].上海:上海書店,1986:60.

[6]王守謙等,譯注.左傳·桓公五年[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74.

[7]劉志雄.龍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67.

[8]葉恩沛修,呂震南纂,曾禮點校.階州直隸州續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7.

[9]朱海濱.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變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87.

[10]成縣縣志編纂委員會.成縣志[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11]黃俊武.康縣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143-149.

[12]曾禮.武都縣志[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193-197.

[13]鄧會生.成縣多年平均降雨量及其時空變化規律研究[J].甘肅水利技術,2002(4):63.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

[責任編輯:蒲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在线看|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第一页亚洲|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亚洲三级色|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五月综合色婷婷|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网站|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激情综合五月网|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 嫩草在线视频|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伊人色|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久草视频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天堂亚洲网|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精品第一区| 91青青草视频|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亚洲视频色图|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不卡无码网|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亚洲免费黄色网| 五月婷婷丁香色|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日韩性网站|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五月婷婷伊人网| 亚洲 成人国产| 欧美97色|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www.亚洲色图.com|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