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穎娜
摘要:在貴州地捫侗族手工造紙的調研基礎上,對地捫造紙的用途、存留情況及原因、造紙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及主體感受進行探討。認為地捫的造紙工藝來源豐富,既有外來工藝的影響,也有本土藝人的適應性傳承。
關鍵詞:地捫;侗族;造紙
中圖分類號:TS7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21X(2012)02-0150-07
紙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造紙術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從原料到加工乃至不同用途的制品,都有不斷的改造和創新,形成了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的造紙技術。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由于受到交通不便或文化習俗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多民族幾乎完整保留了傳統的手工造紙技術,成為傳統手工造紙方法的“活化石”。同時,由于受到地理、宗教等因素的影響,西南少數民族往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生產出各具特色的紙張,充分展示了西南地區由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所導致的造紙原料成分、工具及過程的多樣性,從而成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傳統手工造紙技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正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對于少數民族手工造紙技術源流的探究有助于更好的保護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使其充分發揮歷史、科學、文化價值。此外,對于少數民族傳統手工造紙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認識中華文化多元一體,促進民族團結。
2008年7月,筆者對地捫的造紙進行了初步的調查,時隔3年之后,筆者再次來到地捫,對造紙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影響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因此集成此文,希望能對地捫造紙的起源、主要流程、紙的實際功能和主要流向、通過造紙形成的主要社會關系和造紙群體的主體感受等問題進行探討。
本文所討論的地捫社區造紙工藝是以地捫寨為代表,并包括登岑、羅大等寨在內的造紙技術。地捫、登岑、羅大三寨在行政區劃上隸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是黎平縣范圍內至今還保留著傳統手工造皮紙的侗族寨子。
一、造紙的主要過程
2008年,筆者主要針對地捫寨的造紙過程進行了調查,2011年,我再次回訪,總結起來地捫造紙的主要原料、工具、流程、造紙時間如下:
(一)原料
1.主要原材料:構樹皮。農歷二月份上山采集構樹皮,用柴刀砍下樹枝,剝去樹皮,把樹徑剝成細條狀,曬干儲存,以備造紙使用。構樹越嫩做出來的紙越白。
2.紙藥:野獼猴桃藤。成條狀,藤類植物。造紙時采來,用斧頭砸扁,浸泡于水中,水呈粘稠狀,以備造紙時使用。
3.配料:草木灰、堿。主要是煮構樹皮時加入。
(二)工具
砍刀、木槌、簸箕、布簾
(三)制作過程
1.農歷二月份的時候到山上采集構樹,采集之后剝皮呈細條狀,曬干儲存。
2.把曬干的構樹皮,置于水中浸泡。
3.把浸泡好的構樹皮置于鐵鍋中,加入草木灰、堿,沸煮。
4.把煮好的構樹皮放入流水中漂洗。
5.漂洗過的構樹皮經過一番篩選,挑出其中黑的,腐的成分,以保證紙的質量。
6.把漂洗好的構樹皮用木棒捶打,打至構樹皮成為碎渣。
7.構樹皮的碎渣捏成團,用笸箕在清水中稍微蘸水,使其濕潤。
8.把潤濕后的構樹皮碎渣團放入木桶,加入一定量的冷水或開水,呈水狀。
9.把野獼猴桃藤浸泡好的粘稠狀水通過一個漏斗加入盛有構樹皮水的木桶中,并攪拌均勻,使構樹皮水呈粘稠狀。
10.先把磨具浸濕,再把粘稠的構樹皮水用瓢澆在作紙的磨具上,一邊澆水,一邊搖擺磨具,以使構樹皮漿均勻的分布在磨具上,大概澆7-8瓢左右,使磨具上的構樹渣達到一定厚度,便可。
11.把浸滿構樹皮漿的磨具放于太陽底下曬干。
12.曬干后成為紙,用手輕輕剝下,一張紙便造好了。
(四)制作時間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構樹皮都是農歷二月采來后備用,做紙要到農歷五六月份才開始,當問及原因時,村中幾乎所有造紙的老人都跟筆者說:淘構皮紙的日子是老祖公定下來的,二月份上坡耙構皮,要到栽完秧才能開始做構皮紙,做早了老祖公不給晴天曬紙的。筆者分析原因:一是造紙的時間是約定俗成的,古已有之;二是做紙屬于家庭副業,要先把田里的秧苗插上、有空閑的時候才能進行;三是地捫春季多雨,插秧后農歷四五月份天晴的時間才比較多,有利于曬紙。
(五)種類
厚紙、花紙。在筆者的調查中發現地捫和登岑主要是制作較厚的構樹皮紙,而羅大除了做厚紙之外,還做花紙。花紙的制作過程大致與厚紙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澆紙在模具上的時候,先澆一層較粗的紙漿,然后撒上一些曬得半干的葉子或者花瓣,再澆上一層較細的紙漿,曬干即可。
二、紙的功能用途
(一)交換棉花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地捫、登岑、羅大人們造紙主要是為了交換棉花。因為地捫社區海拔較高,約有700多米,平均氣溫在14℃,不太適合棉花生長,雖有部分農戶種植棉花,但產量有限,而地捫的侗族主要穿著用棉布織成的侗衣,因此這里的侗族對棉花的需求很大。而距離地捫很近的巖洞,榕江平均氣溫在20℃,適宜棉花生長,并且巖洞也是把棉花作為主要經濟作物。因此,地捫社區的婦女就把做好的紙,背到巖洞去交換棉花,據調查,一張構皮紙可以換三四兩棉花。調查中,登岑寨一位84歲的吳女花老人,跟筆者講述了她拿紙換棉花的故事。吳奶奶是登岑土生土長的人。奶奶現在有4個孩子,2男2女,2個男仔在村子里做電工,女仔出去打工。她現在跟細仔(小兒子)住在一起。吳奶奶說她10多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她還有兩個弟弟。那時家里很是困難,都沒有衣服穿。寨子里的人造紙去換棉花,于是她看著村子里的老人造紙,就跟著學習,去山上采來構樹皮,把黑皮去掉,留下白的,曬干,垂碎,做成紙,然后走路去巖洞、榕江換棉花,一張紙能換三四兩棉花,換回棉花來,她的一個姑姑教她紡線織布,她再到山上采回靛藍來染布,做成衣裳,這樣才有衣裳穿,小時候很苦家里很窮,每次用紙換回棉花來都很高興。她用紙換來的棉花,做了弟弟們的衣服,還做了自己的嫁妝。
而現在寨子里所做的紙已經不再用來換棉花了。村民解釋原因是:現在只有老人還穿侗衣,而且可以買一些布料,不用再自己紡線織布,而寨子里的年輕人已經改穿客服,也不需要棉花,所以已經沒有人用紙換棉花了。
(二)包貴重的物品
地捫社區所作的構樹皮紙另外一個重要用途就是用來包裹貴重物品。在調查中地捫寨的很多老人都把他們用構皮紙包的侗衣拿給筆者看。老人們都說,構皮紙有防潮防蟲的作用,而侗衣是用棉布做的很容易生蟲,加之地捫氣候潮濕,衣服很容易長霉點,所以用構皮紙包侗衣特別好。但是現在的人很少穿侗衣了,都穿化纖的衣服,這樣的衣服,不容易生蟲,就沒有必要用構皮紙包裹。
另外,構皮紙還可以用來包裹銀飾,用構皮紙包的銀飾不會發黑氧化,無論包裹多長時間,都是光亮如新的。
(三)剪紙做祭祀用紙
構皮紙還用做祭祀辟邪和鋪墊在棺材里,這一用途在地捫社區還保存的很完好。祭祀辟邪的用途主要有3種形式。第1種形式是,把構皮紙剪成一些似動物的圖樣,當作祭品與禾谷綁在一起掛在柱子、屋檐、墻角上。在登岑采訪到一位坐在鼓樓門檻上的吳姓老人,筆者問吳奶奶做這些紙有什么用途時,吳奶奶說用來包衣服,剪紙。筆者再問奶奶剪什么紙,奶奶說:就是剪一些小羊小牛供給陰間。我問奶奶是什么樣的,吳奶奶顫顫的站起來,一邊牽著筆者,一邊拄著拐杖,要帶我們去看,她轉身走進鼓樓,環視了一圈,把目光定在鼓樓右手邊的一個柱子上,牽著筆者走過去,筆者看到柱子上掛著幾串構皮紙剪成的幾何形狀的圖樣,奶奶左手杵著拐杖,右手扶了一下柱子,便爬上了柱子邊上的凳子,拿著給我看,這些剪紙只是形似牛羊而已,每串剪紙上還掛著一穗谷子,奶奶說這里每家都掛這個,是給陰間的。之后吳奶奶又帶著筆者在村子里繞了一下,在吳奶奶的指引下,筆者發現在寨子的糧倉、樹上都有掛這種剪紙,后來來到吳奶奶的家里,吳奶奶的正屋墻角上也掛有這種剪紙。第二種形式,寨上的先生做法事時,寫一些辟邪的話在構樹皮紙上。筆者在花橋橋頭柱子上看見一張寫有“大黃地綠小兒夜哭,君子念過,睡到日山天光”的構皮紙。問一位剛好在打水的吳姓老爺爺,他說,這是請人寫了之后,貼在這里的,治小孩半夜驚醒啼哭很靈的,而且用構樹皮紙寫是最好的,有辟邪的作用。第三種形式,做冥錢,燒給亡人。地捫的老人說做以前做紙錢都是用構樹皮紙做的,現在有做好的紙錢,而且很便宜也不費事兒,就不用構皮紙做了。筆者在調查過程中也沒有看見構皮紙做的紙錢。
構皮紙用于祭祀辟邪的用途之外,還用于墊在棺材里。主要做法是:用2到3張的構皮紙墊在棺材里,棺材入土之前還要在挖好的墓室里墊三四張的構皮紙。在采訪中,羅大寨的一位53歲的吳姓男子說,墊棺材的構皮紙最好用羅大造的花紙墊。筆者問為什么要在棺材里墊構皮紙,登岑寨一位46歲的吳姓婦女說:“墊上構樹皮紙去陰間的路更容易走啊。”
(四)侗戲唱本的用紙
地捫所隸屬的黎平縣被稱為“侗都”,是侗族文化的中心地區,而茅貢鄉則被稱為“侗戲之鄉”,侗戲廣泛在茅貢傳唱,地捫也不例外,根據筆者走訪調查,地捫的侗戲唱本,多是用構樹皮紙書寫的。根據國家級侗戲傳承人地捫歌師吳勝章介紹,以前侗族沒有文字,侗戲、琵琶曲、大歌的傳承都是口口相傳,后來老人們開始用漢字標侗音,把劇目唱詞都記錄在構樹皮做成的歌本上,使用構樹皮書寫的唱本,經久耐用,字跡長時間不退,有利于唱本的保存和傳播。吳老師還興致勃勃的展示了一本他太爺留下來的構樹皮唱本,據說是清代嘉慶年間寫成的,這本唱本的曲目是《二度梅》,老人介紹說,唱本自從抄好以后幾乎每天都有人翻,多虧是構皮紙做的,才能保存到現在。
(五)新用途成為旅游商品
現在,隨著地捫建立生態博物館和鄉政府發展旅游業,造構樹皮紙成為地捫主要的民間工藝,被博物館和政府部門視為傳統技藝向參觀者展示說明,地捫生態博物館建有專門的長廊演示造紙過程,一些旅游團也要求村中會造紙的老人,展示造紙過程。構樹皮紙逐步成為一種旅游商品,村中的老人都說,她們年紀大了,做皮紙賺幾個小錢賣給來玩的人。筆者在詢問村民是否會造紙時,采訪對象大多數時候都會問是不是要買紙。同時筆者在采訪中還得知,隆里博物館還專門從羅大收購花紙,價格大概是五六塊錢一張,還有一些北京的畫家也要這種花紙,去年到羅大收購了幾百張。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捫的旅游業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進入的游客還非常有限,所以地捫社區造紙還不是以兜售給游客為主要目的,旅游對造紙的影響還相當有限。
三、地捫造紙技術的保存狀況和存留原因分析
根據筆者走訪和地捫生態博物館已有的調查資料,茅貢鄉15個村委會①①茅貢鄉包括:茅貢、中閃、額洞、地捫、臘洞、樟洞、寨頭、寨南、寨母、流芳、高進、己炭、蠶洞、登岑、羅大15個村委會。范圍內還保留構樹皮造紙工藝并且至今還在做紙的寨子只有地捫、登岑、羅大3個,臘洞和樟洞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還在做,現在已經不做了,其他寨子很少有會做構皮紙。具體看地捫、登岑和羅大造紙技術的保存,3個寨子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幾乎全寨的婦女都會做紙,筆者訪問的40歲以上的婦女都做過紙,都能清楚地說出造紙的具體流程,但是這些婦女現在已經很少做紙了,而筆者采訪的20到30歲左右的婦女,幾乎都沒有做過紙,有一些已經不能說出做紙的流程。現在寨子中還在做紙的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婦女,根據地捫寨村支書吳勝華介紹,地捫現在有1/3的人會做紙,地捫人口在2400人左右,有1000多人外出打工,現在會做紙并且還在做的人大概在500人左右。而登岑和羅大的狀況和地捫相似,只是登岑和羅大的人口總數要比地捫少很多,相應的還會做紙的人也比地捫少。
從調查中得出,地捫社區的造紙技術現在還在保留,但是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幾乎全寨婦女都會造紙的狀況相比,造紙的技術在二三十歲的婦女中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并且造紙技術的保留地呈逐步縮小的態勢,現在臘洞、樟洞已經不做紙了。出現以上情況的原因:
(一)現實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造紙工藝
從構皮紙的用途來看,構皮紙的一些用途雖然逐漸消失,但另外的用途還繼續保留,并產生了一些新的用途。如換棉花的用途消失了,但包物品的用途還在繼續發揮,同時近年來又用來兜售給游客,所以構皮紙還有賴以生存的環境,才能得以保留。在采訪過程中,地捫、登岑、羅大的村民普遍認為,構樹皮是有用的,構皮紙防潮防蟲,經久耐用。但是由于主要用途的逐步消失,新用途所需的皮紙有限,再加之構皮紙制作效率很低,所以造紙技藝的傳承呈萎縮的態勢。就制作流程而言,構皮紙的制作是使用澆紙法,一個模具一次只能出一張紙,費時費力,筆者在采訪二三十歲的年輕婦女時,她們普遍說:“現在的紙都很便宜,兩三角一張,撈皮紙耽誤工夫,沒有時間做。”
(二)地捫社區整體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受外界影響相對較少,有利于保存造紙工藝
地捫社區距黎平縣42公里,僅通鄉級公路,位置相對閉塞。地捫社區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水稻種植,沒有其他副業,人均收入較低,寨子的發展速度較慢。相對封閉的環境和較不發達的經濟是地捫造紙工藝還保留的重要原因。筆者在樟洞采訪時,當問及為什么樟洞以前造紙,現在不做紙的原因時,有這樣一些回答。
案例1:樟洞村民1組70多歲的石姓老太。我以前都會做紙的,我四五十歲的時候還在做紙,但是現在不做了,主要是兒子不讓我做了,他出去打工,掙錢回來給我用,不讓我做。
案例2:樟洞村民3組35歲的石姓男子。地捫那邊比較落后,比我們原始,才保留做紙。我們這里以前老人家也做紙,但比較費事,地捫那邊還用來包他們的侗衣,而我們已經改穿漢裝了,就沒有必要用了,我們這里比地捫發展得好。
案例3:樟洞村民1組,50多歲,村委會的成員之一,石姓男子。地捫要比我們這里落后,地捫那邊除了耙田,就沒有什么其他收入了,而且他們的田都比較遠,沒有我們的好。我們這里田都在河邊,我們除了耙田,還可以燒炭賣,像我還養著馬,做一些運輸,把山上的木材運到能通車的地方。地捫、登岑的人要靠做紙貼補家用,我們就不用。
(三)在一定范圍內,地捫所出產的紙張能滿足周邊的需求,成為只有地捫保留造紙技藝的重要原因
從地理位置看臘洞、樟洞距離地捫僅8公里,并且地捫的紙可以拿到榕江等較大的集市交易,這樣就能滿足周邊對構皮紙的需求,因此附近的寨子就沒有必要再造紙。參訪中,當問及地捫周邊幾個寨子不做紙的原因時,村民說:如果需要構皮紙的話,我們可以去買2張啊,地捫人會拿過來買,榕江也能買到,沒有必要自己做。
四、造紙形成的主要社會關系和造紙群體的主體感受
在鄉土社會中,每個個體都會形成一個以“已”為中心的社會網絡,并且“己”的行為會對這個社會網絡產生影響。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對這種社會關系做過形象的比喻:“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關系,以‘已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象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1]造紙這種個人行為,在這樣的鄉土社會網絡中必然會對“已”、由“已”推及的社會以及“已”的精神世界產生影響。
(一)造紙所帶給個體的滿足感
造紙所帶給個人的滿足感來自于兩方面,一方面是物質的滿足,另一方面是心理的滿足。就物質滿足而言,通過造紙,個體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比如紙張能換回棉花,滿足個人及家庭的穿著需要,登岑80多歲的吳女花老人,通過構皮紙的交換,為全家人作了衣服,還為自己作了嫁妝,吳奶奶現在回憶起來,都是滿臉的興奮。再比如,筆者在地捫寨采訪時碰到一位50多歲的吳姓阿婆,當問她造紙能為她帶來什么好處時,吳奶奶說:“我一張紙能賣3塊,可以給我外仔(外孫子)買糖,我外仔都是我帶大的。”
除了物質滿足感以外,個體通過造紙還能得到心理滿足。這主要表現在地捫社區現在的造紙活動主要是由老年婦女在進行。這些老人們造紙一般會集聚在村里的水塘附近,在造紙過程中,老人相互交談、家長里短、打發空閑時間,造紙活動成為了老年婦女相互溝通,抒發心情的媒介。采訪中地捫寨的一位段姓奶奶告訴筆者:她跟小兒子住,媳婦對她不好,太陽好的時候,就來撈構皮紙,跟老同(對女性同齡人親切的稱呼)況況(聊天),還能打發一下時間。
此外,在心理滿足中還包括社區評價和認同。個體造出的構皮紙,會在社區中得到相應的評價,這種評價既有來自異性的也有同性之間,這些評價既可以使個體在社區中得到認同,又能使個體實現個人價值。在采訪過程中,男性采訪對象,尤其是四五十歲以上男子,都認為一個婦女應該會撈構皮紙,并且撈的構皮紙好壞,與繡花的好壞一樣,是評判一個婦女是否靈巧的重要標準。寨子里采訪到的40歲以上的婦女中也有這樣的評價,筆者問地捫寨子誰做紙做的最好,很多婦女都說是住在芒寨的吳老奶,吳老奶做的紙不僅白而且韌性好,她做的紙被水弄濕了,曬干后還能用,不會散。
(二)造紙過程中個體與自然的協調共處
地捫造紙的原料全部取之自然,因此地捫人在做紙時必然和自然發生聯系,地捫寨子的寨民很好的處理這一關系。從構樹皮的采集開始,寨民就很重視對構樹的保護。山上采集構樹皮的婦女們約定俗成一些規約,第一、構樹有兩種,一種是藤、一種是樹,在采集時只能采集構樹藤,并且只能砍旁枝,不能傷主藤。第二、只能每年的農歷二月之后才能上山剝構皮,且不能重復在一片坡砍。80多歲的吳女轉老人跟筆者解釋說,構樹藤越砍越發,今年砍一株明年發兩枝,但是構樹剝了皮就死了,所以只砍藤不砍樹。農歷二月之后雨水就多了,砍了構樹藤容易發。老祖公們都是這樣規定,我們不能破壞。構皮紙當年用當年撈,夠用就可以。地捫人從生產生活中,認識了構樹的生長習性,再以鄉規民約的形式相互約束,做到了即滿足對構皮紙的需要,又和諧地處理了個人與自然的關系。
(三)村寨內部人與人關系的協調
造紙雖然是個體行為,但是它也離不開個體所生活的社區,與社區中的人發生關系。首先,從造紙的傳承關系看,地捫造紙技藝沒有固定的師承關系,一般都是老年婦女造紙,年輕女子向村寨里的老人學習,一邊看一邊學,正如費孝通在《鄉土中國》所描述的那樣,鄉土社會中,歷世不移的結果,人在熟人中出生,在熟悉的地方長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長時間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們在這地方混熟了,他們的經驗就是子孫們所會得到的經驗。每個人可能得到的經驗,以同一種方式反復重演。造紙的技藝也是如此,在鄉土社會中,在面對面親密的接觸中,年輕人從年長者那里習得造紙技藝,再反復地傳授給下一代,造紙工藝成為老年婦女與青年女子維系關系和溝通情感的紐帶。其次,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村中婦女在制作構皮紙時常常喜歡集聚在一起,這樣的集聚融洽了婦女之間的關系,成為地捫寨子婦女們日常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最后,筆者在采訪紙張流向時發現,地捫寨子的紙張除了個人使用、買賣之外,也成為溝通鄰里感情的媒介,如果碰到鄰里間有急需,上門來討構皮紙,有構皮紙的人家都很愿意分一些給討紙的人,事后討紙的人就會送一些粑粑作為酬謝,你來我往,小小的紙張融洽了寨民之間的關系。
(四)村寨之間相互交流互通有無
在茅貢鄉的行政區劃范圍內,只有地捫社區,還在做紙,構皮紙成為村寨間互通有無的良好媒介。案例1:在地捫采訪時,一位坐在鼓樓里的吳姓爺爺和筆者說:只有我們這里的侗族會做紙,那些苗族不會做紙,他們常常下來,拿一些筍子、草藥來跟我們換紙。案例2:筆者在樟洞采訪時,一位吳姓婦女主任說:“臘洞,樟洞這邊現在不做紙了,但是我們有構樹皮,地捫的人來這里討,我們給他們構皮,等做好紙之后,做好的紙各分一半。”
(五)構皮紙成為地捫社區中人神溝通的媒介之一
在地捫社區,構皮紙只能用來包侗衣、祭祀辟邪以及書寫,是不能用作衛生用紙的,構皮紙被賦予了一些神秘的力量。歌師吳勝章老人告訴筆者,寨子里有一位水師,如果寨子里有誰到坡上做活,受傷了,只要請水師來做法,馬上就會好。水師做法的時候,一定要用構皮紙,不然就不靈。具體法事是,水師含一口水,念一些咒語,然后用構皮紙蓋在傷口處,水師把水噴到紙上,再畫一些符,受傷的人過兩天就好了,而且一點疤都看不出來。筆者再問吳歌師,為什么要用構皮紙墊在棺材里,老人回答說:“構皮紙能幫助亡人更容易地回到陰間,構皮紙不會被陰水浸濕,亡人能睡在上面回到陰間。”筆者在采訪村里做紙的老人時也得到了類似的答案。老人繼續說:“法師做法的時候,一定要用構樹皮紙畫符,這樣薩才能看到。”構皮紙成為了人與神之間的溝通媒介,地捫人使用構皮紙與神交流,安撫心靈。
五、地捫造紙技術的起源問題探討
在采訪調查過程中,當問及地捫造紙的起源時,村中大部分會造紙的老年婦女,都不能清楚說出來源,村中的男性老年人能說出一些來源,總結起來基本有兩種說法。
(一)本土說
家住在模寨70多歲的吳姓老人說:“地捫寨很久以前有個很能干的老奶,家住在母寨唐公祠旁邊,這個老奶織布繡花樣樣都干得好,有一天她做了一個夢,夢見她家后墻涌出一股白白黏黏的水,老奶趕忙隨手抓起已經撐上布的撐子去接水,醒來后老奶發現她平時繡花的撐子真的潮了,于是她拿到太陽下去曬,曬干后發現有一層白白的東西敷在布上,老奶揭下來一看是一張紙,老奶受到啟發,在山里找遍了各種材料,最后找到了構皮,做出了紙,從此以后老奶就教寨子里的婦女做紙,寨子里人多了,搬到登岑100戶、搬到羅大100戶,搬過去的人也把造紙的技術帶了過去,所以現在我們這里的人都會做紙了。”從這個傳說分析,地捫造紙的技術可能是地捫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步總結出來的,再經過一些老人的改進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造紙工藝。
(二)外來說
63歲的歌師吳勝章老人則認為地捫造紙的工藝是太公們從江西遷移時帶到地捫的。他說:“地捫人的祖先是從江西吉安府太和縣遷過來的,估計他們在江西的時候就會做紙了。因為以前在地捫的芒寨有一座古墓,是明代修造的。墓主人是一位叫做吳卡仆的老奶,墓志銘上說,這個老奶生前很能干,繡花繡的好,做紙做得好而且白。墓志銘上說這個老奶祖籍是江西吉安的,因此我推測地捫的造紙工藝是從江西帶過來的。”
在探究地捫造紙工藝的來源時,筆者擬從兩個方面分析,即造紙的原料和造紙的方法。
從使用的原料看,地捫主要使用構樹皮造紙,造的是皮紙。從中國的造紙發展史來看,最早使用的原料主要是麻,魏晉南北朝開始逐漸使用構樹皮,到唐宋以后由于工藝的進步開始使用竹子造紙,并且竹子逐步成為造紙的主要原料,明代宋應星寫《天工開物》時,詳細記載了造竹紙的工藝流程[2]。筆者在地捫調查中,觀察到地捫社區內即存在構樹也有竹子,但地捫人只是使用構樹造紙卻不用竹子,是否可以推測,地捫先祖們接觸造紙技術的時間較早,地捫保存了較原始的造紙工藝。
從做紙工藝流程看,地捫主要采用澆紙法,即用瓢把紙漿澆在模具上,一個模具一次只能出一張紙。而在《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造紙方法是抄紙法,即采用槽式撈紙的方法,用布簾在池子中左右搖晃,待紙漿均勻分布在布簾上之后撈出。筆者查閱相關資料,①①潘吉星,中國造紙技術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發現中原地區大多使用抄紙法,在江西地區也是使用這種方法。是否可以推測,澆紙法是地捫人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方法。
筆者推測地捫造紙工藝的來源為:地捫人在遷徙過程中逐步接觸到造紙的工藝,定居地捫后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形成了適應當地環境和條件的造紙工藝,并代代流傳,保存至今。
結語
地捫、登岑、羅大完整地保留了傳統手工造皮紙的技藝。這種技藝可能是地捫先民在遷移過程中逐步學習并在定居地捫后適應當地環境加以改進后傳習開來,同時社區相對封閉的環境和構皮紙至今仍能發揮作用,成為是地捫造紙工藝能夠得到保存的重要原因。在寧靜的鄉土社會中,構皮紙張和造紙技藝成為了地捫社區人與人、人與社區、人與神溝通的媒介和紐帶,皮紙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成為社區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同時,筆者在這次調查中也觀察到,隨著地捫社區的發展變化,造紙這種工藝也在發展變化,或出現新用途,或失去下一代的傳承者,造紙技藝的命運與地捫社區的命運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是成為歷史記憶,還是得到新的發展,值得繼續跟蹤研究。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46.
[2]宋應星.天工開物[M].長春:吉林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羅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