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娟
摘要:隨著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對項目進行科學有效管理從而使之能得到良性發展的時期。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文化生態環境分析其項目管理的特殊性,提出特殊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達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目的。
關鍵詞:文化生態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管理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21X(2012)02-0136-04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時代”名詞,已被人們所熟悉,盡管其學科所屬類別目前尚無統一界定,但目前人們已逐漸認識到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普查,許多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保護名錄。
為了使之得到更有效的保護,科學規范而又實用的管理手段是必要的。因此,國家出臺了相關的管理辦法并明確了保護方針和原則。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堅持真實性和整體性的保護原則。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新興事業,目前尚缺少大量的項目管理實際經驗和專業管理人才,因此,其項目管理方法有待于在具體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管理與文化生態環境的關系
項目管理是指在項目活動中運用系統的觀點、方法和理論,對項目涉及的全部工作進行有效地管理,使項目能夠在有限資源限定條件下,實現或超過設定的需求和期望。即從項目的投資決策開始到項目結束的全過程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評價,以實現項目的目標。
項目管理是為了實現項目的目標,對項目的工作內容進行控制的過程,它包括范圍的界定,范圍的規劃,范圍的調整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生態環境以及其“活態”傳承的特殊性,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管理有別于其他任何性質的項目管理,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管理應該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中結合其生態環境及項目發展特點,遵循項目發展規律,運用系統觀點、方法和理論,對項目涉及的全部工作進行有效地保護,使項目在一定條件限定下,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實現良好的傳承。即對保護項目進行協調和評價,以達到項目管理的目標——“保護和傳承”。
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特殊屬性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實質,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任何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都是由其所處的生態環境所決定的,所謂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文化環境,自然環境為地理、氣候等自然生態,文化環境則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各種文化因素的總和。人類的任何發展階段都離不開地理環境和自然生態的制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綜合構成了文化的生態環境,而文化生態環境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產生的和傳承的基本條件,是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在區別的重要的因素。某一地區、某一民族的傳統文化及發展歷史形成了這個地區人們的生產習俗、生活風貌和宗教信仰等,由此也決定了該區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管理必須結合其文化生態環境,根據不同區域、不同類別的項目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使之達到我們保護目的。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管理,最終目的是使這些代表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得以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而保持其“原生性”是保護這些傳統文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管理是不能以一組簡單的目標值來制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至今,衍生出許多的時代元素,也就是說:是隨著文化生態環境的變化而發展的。如舞蹈,在遠古人類尚未產生語言以前,人們以動作、姿態、表情來傳達各種信息和情感、思想的交流。早期只是一種簡單的動作模仿,以后逐漸演變成內容豐富的各類肢體語言,不僅表達了各種情感,甚至包含著圖騰崇拜以及對祖先、神靈的祭奠,發展至今,舞蹈已成為人們表達思想和情感的一種特殊語言。無論是傳統舞蹈還是現代舞蹈,都具有深厚的寓意,其語匯也十分豐富,因此,對它的管理必然不能以相對統一或常規的方式進行,而應該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生性,使其能按發展的自然規律得到有效和科學的管理。
二、文化生態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管理的特殊性
通常我們所謂的“項目”主要是指一系列獨特的、復雜的并相互關聯的活動,這些活動有著一個明確的目標或目的,必須在特定的時間、預算、資源限定內,依據規范完成。具有一次性、獨特性、目標的確定性、活動的整體性、組織的臨時性和開放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的特點。
所有項目都有一次性屬性,這種屬性決定了項目與其他事情的區別,也就是說:項目在一定條件下一旦啟動,就失去了重新進行的機會。項目有明確的起點和終點,沒有可以完全照搬的先例,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復制,每個項目都是獨特的,時間、地點,內部、外部的環境,自然和社會條件的不同,其項目管理手法和最終目的也不相同。項目必需有確定的時間性目標、成果性目標、約束性目標以及必須滿足的要求和盡量滿足的要求,一旦項目目標發生實質性變化,隨之產生的將是一個新的項目。項目中的一切活動都是相關聯的,構成一個整體,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會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有別于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任何項目,它的屬性極為特殊,首先是具有發展的“不可預測性”,同時還具備“不可操作性”“不可改變性”以及目標的“不可確定性”。
“不可預測性”,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發展前景或方向是不可預測的,由此決定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管理無法量化出一個預期發展的目標值,并因此而主觀地要求項目實現這個目標值。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是一個以單純的數值即能概括的,它是借助一定的載體反映出的精神和思維方式,是人們生產、生活的文化積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大部分項目都會隨著自然生態環境、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這種改變是必然的,有可能會始終保持著原有的屬性和形態,也有可能會改變其原生的形態逐漸以另一種形式展現,甚至有可能最終消亡,留下的只是傳說,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不可預測性”是區別于其他任何項目的主要屬性。
“不可操作性”,是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管理不可像對其他項目的管理那樣進行人為的操作,只能是讓之按照自身發展的軌跡自然傳承,所謂管理只是最大限度地按照其生成的自然環境,遵循其文化生態環境,為其提供傳承所需的空間、場所,鼓勵傳承人進行傳習、傳授,為項目的自然傳承提供必要的條件。
“不可改變性”,是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管理不可人為改變其傳衍脈絡和發展軌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改變著的以“人”為載體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這些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終究會變化,尤其是一些傳統的意識形態最終會被現代意識所取代,這是必然的,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管理,需要的是忠實地記錄其發展情況,了解其發展軌跡,從中了解和認識項目的文化內涵,而不能主觀地要求其改變思維方式,要求其按照所謂的預定方向發展。
“不可確定性”,是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管理不能像其他任何項目一樣事先確定一個預期目標,最終為達到這個目標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方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特殊性是不為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使我們在制定管理方案時不能事先確定預期目標,或最終目標,只能是根據項目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時修訂管理方式,達到有效保護的目的。
三、文化生態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管理的要求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要求對其項目的管理區別于其他任何管理。
第一,需對名錄項目進行前期調查、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同時進行類別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是借助文本或實物為載體,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傳播的,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歷史過程,作為一種深厚的文化積淀,它承載著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縱連古今各個歷史階段,橫貫自然和社會各個領域,記載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大量有知識價值的事實、數據、成果和理論。而對這些資料進行有效的整理,使之從無序到有序,并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的這一過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檔案建立的過程,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管理工作的開端。
第二,對項目的組成部分及流傳地域、資源狀況、傳承脈絡、傳承方式等進行分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有效管理,就必須對項目有所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傳承性,不同地域的項目所采取的保護方式不同,其管理方式亦不相同,就如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有以個體為主的,也有集體為主的,其傳承方式有父子、師承等,流傳的地域有的較為廣泛,而有的則十分局限。如“苗族銀飾制作技藝”,所有的苗族地區都流行,甚至有部分其他民族地區佩戴的銀飾也是由苗族銀飾工匠制作的,(現在,很多漢族地區也流行起來,有作為傳統手工藝品收藏的,也有作為特殊愛好佩戴的,需求越來越廣)。像一些民俗類或民間音樂、舞蹈、戲劇類的流傳區域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是本地區本民族根據一定的歷史淵源以及本地區民族的傳說、遷徙、生產、生活等創造而來,有的民族因居住的地域環境不同其習俗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于項目的管理必須按照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第三,記錄和保存與項目相關的各項內容及活動情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管理極為重要的手段應該是真實的記錄項目的整個演繹過程并盡可能完整的收集、保存與項目有關的資料。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很多項目會因此發生改變,有的甚至會消亡,如何讓這些承載著民族發展的歷史記憶不被遺忘,使民族文化得以流傳,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真實地記錄。記錄它的每一個發展階段,讓我們今天的傳統文化有“根”所尋,使今后的文化發展有“厚重”的歷史作為支撐和依托。
第四,要建立項目管理的信息系統。項目管理信息系統是指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對項目信息和數據進行收集,存儲,處理,傳播,共享的一個集合體,這種集合體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而系統里的數據則通過一定的介質來完成傳播和共享。
第五,必須針對項目范疇和項目特點建立相應的項目管理制度。其目的是為了達到“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獲取正確的結果”。制定項目管理制度首先要根據項目發展的客觀需要和自然規律而制定相對的穩定和動態的規范性原則,其次是要注重項目管理的層次性,各層次的管理制度包含管理哲學、管理藝術以及操作和執行等不同的管理要素。再就是要結合項目管理的實際制定具有適應性、有效性、創新性的項目管理制度,使項目能夠相對穩定、規范、合理、科學達到管理目的。
四、文化生態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管理手段
科學和規范的項目管理必須采取一定的手段:
1.確定相應的保護組織或機構。管理主體的確定是項目管理工作得以實施的保障。
2.制定項目保護計劃。通過對項目的歷史淵源、基本特征、流傳地域、傳衍脈絡、主要價值及發展和演變過程進行分析,從中找出一定規律,制定相應的中長期保護計劃。
3.項目跟蹤、調查。對項目進行跟蹤、調查,掌握項目的傳承、傳播情況。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管理區別于其他任何項目管理,管理者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在實際管理工作中得到發揮和體現,更多的時候管理者是處于被動狀態,對于項目的發展和變化,管理者或管理機構不能參與修正或給予方向的制定,只能遵循其發展規律,及時修訂管理方法和目標。因此,跟蹤、調查是必要的手段。
4.項目的質量管理。任何行業項目的管理都涉及到質量管理,而質量管理又有一定的行業標準,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言,其質量管理則是不能具化和量化的,因此,在此所要求的質量管理只能是對于管理層或管理者的要求,即在不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正常傳承發展的情況下盡力確保項目管理上能達到組織所要求的目標。為此,同樣要求管理項目必須遵守的書面步驟、報告、評估,以及對管理團隊成員的專業測評。
5.項目的問題管理。項目管理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問題,因此要建立跟蹤流程,記錄問題特征或表現形式,及時修訂管理方式。
6.項目的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項目管理中的重要一環,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信息量十分的龐大,內容十分廣泛,對信息的正確分析和準確分類是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7.項目的數字化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涉及的面很廣,很大程度上都不會以一種單純的形式和類別存在,同時,又是隨著社會及人們思想意識的不斷發展變化而不斷改變的,大量的資源如不加以數字化處理,是不可能達到管理的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要借以數字化才能滿足現代化管理的需要。
綜上所述,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管理而言,必然視其所在的文化生態環境,借助特殊手段和方法,同時運用多種方式,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達到組織所期望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數值”“總量”或“預期值”“達標數”,而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不可量化和以簡單數字說明的“目標值”,也就是使“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能得以長久地保存和延續”。
[責任編輯:劉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