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懿
自古人們傳說,古代帝王的宮殿里,地上鋪滿金磚。古代皇帝的奢侈生活是早有耳聞的,可是連皇宮中的地磚都是用黃金做的,這似乎太不可思議了。皇宮里鋪的地磚真的是用黃金做的嗎?在北京故宮金鑾殿,地面上鋪著4718塊油潤如玉、光亮似鏡的地磚,它質地密實,走在上面不滑不澀,而且還叮叮有聲,脆若金石,這就是傳說中的“金磚”。但所謂的金磚并非真是用黃金做的,它實際上也是用泥土燒制而成,從這一點上講,金磚與一般地磚也沒什么不同。
磚的簡史
磚是常見的一種建筑材料,用途十分廣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人們就陸續創制了方形磚和長形磚。秦漢時期,制磚的技術、生產規模、品質、花色款式均有了顯著發展,人們常用“秦磚漢瓦”來指代那一時期精湛的建筑工藝。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除木制建筑之外最常見的當屬磚制建筑。
戰國時期,磚僅用于砌筒殼墓室。秦成陽宮用刻花磚板鋪地,用空心磚作臺階,漢墓中已用磚砌穹窿,西漢明堂辟雍和王莽宗廟遺址中用方磚墁地。晉朝、南北朝開始用磚砌筑地上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如用磚砌塔、城墻等。但直至唐代,就是宮殿、寺廟也還是用夯土墻而不用磚墻。兩宋時代的宮廷建筑,磚墻的利用率已遠甚于前代。直到元代的時候,房屋才開始全部用磚砌墻。明清以后,漸成慣例。唐以前磚的品種規格已無跡可稽,對實物亦缺乏系統研究。直到北宋李誡所著的《營造法式》一書中,才對磚的品種、規格有了周詳的介紹。
明清以后,磚的品種逐漸減少,主要有條磚、方磚兩種,但規格卻日益增多,最大的城磚長一尺四寸七分,最大的鋪地方磚邊長二尺四寸。磚的質量與前代相比也有了質的飛躍,如“臨清細泥澄漿磚”,質地細膩堅實,堪為城磚中的上品。質量最上乘的當屬江南七府專為宮殿特制的方磚,其堅如鋼鐵,潤如墨玉,敲之其聲如罄,所以稱之為“金磚”。如今遺存在故宮太和殿內二尺二寸見方的金磚鋪地,堪稱建材史中的一絕。
金磚的由來
金磚是一種兩尺見方的大磚。從故宮營建之初,這種由特殊工藝制成的金磚就一直成為皇家的專用品。在故宮主殿中均鋪有這樣的方磚,主要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此外,在皇陵、天壇等皇家建筑群中均有使用金磚。
所謂金磚,并非真用黃金制成,實則用泥土燒制而成。金磚名稱的由來大體有3種說法:一是,金磚由蘇州所造,運送至京城,所以稱之為“京磚”,后來演變成了“金磚”。二是,金磚燒成后,質地極為堅硬,敲擊時會發出金屬的聲音,宛如金子一般,故名“金磚”。三是,在明朝的時候,一塊金磚價值一兩黃金,極為昂貴,民間喚其為“金磚”。據明代文獻所載,明代燒造的磚稱之為“方磚”,萬歷以后,多加“細料”二字,故又名“細料方磚”。清初燒造的磚,順治時沿稱“細料方磚”,順治以后,才逐漸稱為“金磚”,嘉慶時,稱為“見方金磚”。
金磚具有光潤耐磨、越擦越亮、不滑不澀等特點,既可以防止地下潮氣上升,又可以把皇宮襯托得更壯麗。直到現在,故宮里的金磚歷經幾百年的滄桑巨變和踏磨,還依然光亮如新,塊塊完好。金磚燒造的歷史可追溯至明初,主要以蘇州府燒制的細料方磚為主。據史料記載,明朝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開始為營建北京城做準備工作。為了營建故宮,特甄選蘇州府所燒制的細料方磚專供皇家使用。蘇州是明代漕運的樞紐要地,河床內富有多年沉積的泥砂,其質地細膩,富含多種礦物質的膠堅泥,是制作金磚的上等原料。據明代學者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的記載,制磚之泥是以“粘而不散,粉而不砂為上”。倘若以故宮乾清、坤寧二宮左右廊間通道金磚地面為例,至今已逾百年,歷經億萬人次的踩踏,然而只有少量磨損,由此足見金磚質量之優。
金磚的燒制
金磚的燒制方法獨特,工藝極為復雜,從選土練泥、踏熟泥團、制坯晾干、裝窯點火、文火熏烤、熄火窨水,到出窯磨光,需要很長時間。明代金磚的燒造流程,在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和工部郎中張向之的《造磚圖說》中均有周詳的記載:大致分為選土、練泥、澄漿、制坯、陰干、入窯燒制等六道。僅選土一項就要經過掘、運、曬、椎、漿、磨、篩等7道工序,然后又要經過6道工序才能成為制坯的泥。選土的要求是“粘而不散,粉而不砂者為上”,然后將選好的細土用水浸透,用腳踏成稠泥,再用力反復摔打,使其結實,稱之為“練泥”。泥練好后,把它裝入模具,用平整的木板蓋上,兩個人站在板上用力踩實。經過這樣好幾道工序,終于制成磚坯,可以入窯燒制了。入窯后要以糠草熏一個月,片柴燒一個月,棵柴燒一個月,松枝柴燒40天,凡百三十日而窖水出窯。出窯后,還要用桐油浸泡,直到磚表面呈現光澤,才算最后制成。由于精工細作,金磚的成品誤差極小,每塊金磚的規格分別為二尺二、二尺和一尺七見方,同一規格的金磚大小誤差不超過一毫米。當然其產量也是極為有限的。據記載,明朝為營建北京城而燒制的5萬塊金磚,足足花了3年時間。
金磚不但燒制的時間長,而且在六、七塊中才能選出一塊完整合格的磚,再加上官僚們驗收時的刁難勒索,所以每塊金磚運到北京,工部給一兩多銀子,是普通磚的幾倍,但窯戶也多規避不敢承擔。因為燒窯是苦活,明初皇家建筑任務大,多用囚犯罰充,另外農民還要輪班服役當一年的“黑窯匠”。燒好的磚由運河經通專河運到北京,儲存在北京鼓樓前東側的方磚廠(今名方磚廠胡同)。為了應對朝廷的亟需,除蘇州府外,周邊的松江府、常州府、嘉興府等,均承擔有燒制金磚的義務。
金磚運到北京后,官府會逐塊檢驗,每塊都要“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才能鋪墁在皇宮里。墁地的工藝也非常嚴格講究,首先要磨磚加工,使磚與磚的接觸面嚴絲合縫,二尺的金磚,每一工只能磨3塊。墁地時,一名瓦工加上兩個體壯力大的助手,一天也只能墁5塊。
御窯金磚獨享尊崇
很早以前,蘇州就有燒造磚材的歷史。伍子胥營建蘇州城時,就地取土,燒磚壘墻。如今在蘇州的民間,還流傳著伍子胥用年糕做城磚的傳說。蘇州郊縣的土質細膩含膠狀體豐富、可塑性強,制成的金磚堅硬密實,并且蘇州靠近大運河,運輸方便,可以從水路直達北京通州。數百年來,金磚燒造的工藝代代相傳,延續至今。據史料記載,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蘇州郊縣的御窯村還存有御灶24座,金磚也就是在這一年停做的。建國以后的文物普查時,御窯村的村民姚興民家中還藏著多塊金磚,其中兩塊是明代正德元年五月出窯的,當屬現存最古老的金磚了。
在眾多燒造的窯址中,尤以陸慕的御窯最為著名。陸慕御窯位于蘇州市相城區陸慕鎮西的御窯村,御窯的金磚,為陸慕地區的傳統“四寶”之一。御窯村燒制金磚肇始于明代,“自明永樂中(1413),始選磚于蘇州,責其役于長洲窯戶六十三家,磚長二尺二寸,徑一尺七寸,其土必取城東北陸慕所產”。明朝永樂初期,御窯就為南京和北京皇宮燒制優質御用金磚,受到永樂皇帝的稱贊并賜名“御窯”。明嘉靖中期,工部郎中張向之在蘇州三年多,親自督造5萬塊金磚,多產自陸慕御窯村。御窯金磚燒制進入全盛時期。金磚造價高達一塊金磚9錢6分白銀,相當于當時一石大米的價錢。清代的御窯,除繼續為皇宮、官府衙門使用外,也為蘇州園林、道觀廟宇、巨富達官的廳堂所用。至今在御窖流傳著一首民謠:“御窯要唱御窯經,御窯磚瓦有名聲,御窯兩字皇帝賜,六百年來到如今。”自古以來,御窯金磚獨享尊崇。
御窯在經歷了明、清兩代的興盛后日漸冷落,金磚也隨之消失。但長期以來,御窯村村民燒磚制瓦的傳統世代相襲。20世紀80年代,在失傳70多年后,蘇州御窯開始搶救這一傳統的金磚燒制工藝,主要是靠窯戶世家祖輩口述流傳下來的經驗,經過多年努力,這一傳統工藝終于被成功復活。1990年,北京故宮維修時首次用上新燒制的金磚。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