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凡
盡管世界上大多數人夫妻年齡或男女婚齡都是男大女小,但是,多少年來,人們也一直想弄清,配偶的年齡差距以多大為好。
事實上,這個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相對最好的答案是,無論男大于女還是女大于男,無論夫妻年齡差距有多大,只要能生兒育女和夫妻在生活中感到和諧和美滿,這樣的婚配就是適宜的。不過,男婚女嫁主要涉及生兒育女和性生活,從這兩方面來衡量,男女的婚齡就有一定的考究。
從生育和進化看
夫妻年齡差距
男女結合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生兒育女,這就不僅涉及生物學,也關乎進化。但是,就個體而言,每個人結婚都希望的是多子多孫,這符合進化上把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并使本家族強盛的愿望。為了達到多生兒育女的目標,男女的婚齡差距就有一種趨向,即男性愿意找年輕的、生育力強的女性為伴。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女人越比男人年輕就越好,而是有一個適當的差距。
現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人類學家馬丁·費德爾在一篇題為《人類父母年齡差異影響后代的數量》的文章中指出,伴侶之間適當的年齡差距是多生子女的關鍵,男性應找比自己年輕6歲的伴侶,而女性最好找比自己大4歲的男性。因此,夫妻的年齡差距4-6歲為最佳。
費德爾等人得出這個結論是基于他們的研究結果。費德爾團隊從瑞典官方登記處獲得了大量個人的婚姻和生育資料。這些人是于1945年-1955年間出生的男女,數量為1.15萬人。費德爾研究小組主要是了解這些上世紀40~50年代的人是從什么年齡開始生兒育女為人父母的,他們主要分析了那些沒有再婚和更換伴侶的人。結果發現,這些伴侶之間的年齡差距如果介于4~6歲,則他們平均能生育2.2個孩子。而在相同情況下,夫妻如果同齡,則他們平均所生的孩子只有2.1個。
費德爾等人的研究甚至把男女年齡差異精確到了小數后兩位。對男性而言,生育孩子的平均數量會隨著伴侶年齡的降低而增多,但年齡差的“臨界點”為5.92歲,超過這一臨界點后,夫妻倆生育孩子的平均數量便呈現下降趨勢。對女性而言,她們生育孩子的平均數量會隨著伴侶年齡增長而增長,年齡差的“臨界點”為3.97歲。
另一個有參考價值的結果是,如果妻子的年齡比丈夫大,其生育孩子的數量會隨著年齡差距的增大而迅速下降。女性的年齡不應比她的伴侶大10歲,因為這種年齡組合生育的孩子數量連正常值都達不到。
同時,費德爾等人的研究也發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只要更換過伴侶,他們的第二個伴侶一定會比第一個伴侶年輕。對于男性來說,這是自然的,因為再婚男子都希望找年輕女子以便容易生育孩子。但是,女性再婚也要找年輕的伴侶卻令人費解。費德爾認為,可能的解釋是,女性在尋找第二個伴侶時已經比較年長,因此會希望尋找一位比較年輕、生育能力較強的男性。這也說明,無論男女,生兒育女是人們結婚的主要目的,所以都趨向于找較年輕的、生育力強的異性。所以,夫妻間4~6歲的年齡差異是生命演化的一種適當性結果。
從后代質量看男女婚齡
費德爾等人的研究只是證明男人娶比自己小4~6歲的女人為妻可以生育較多的后代。但是,如果以后代的質量,即健康和聰明的后代作為標準,那么,男性比女性大4~6歲是否是最適宜的呢?
另一項研究證明,男性只要不超過女性10歲及以上,生育的后代都是比較健康和聰明的,但是如果男性超過女性10歲及以上,很有可能讓后代患一些遺傳病,因此后代的質量不高。原因在于,如果男性年齡較大,其生殖細胞——精子的質量難以保證。精子的DNA在復制過程中容易出現錯誤,而女性的生殖細胞比男性的較少出現DNA復制的錯誤。原因是,卵子中的基因復制的周期相對較短,在出生前,所有的基因復制都完成了。但是,精子卻需要更多次的復制。
DNA所經歷的復制事件會隨男性年齡的增加而增多。結果是,不僅精子成為了大多數基因突變的來源,而且做父親的年齡越大,就越比年輕父親造成的基因突變多。從總體上看,女性x染色體的進化比男性Y染色體的進化更緩慢。人類性染色體上男性與女性的基因突變比率約為5:1,而嚙齒動物雄性與雌性性染色體上基因突變之比為2:1,貓科動物為4:1,鳥類為4:1,果蠅為1:1。
比如,軟骨病是一種遺傳病,患者普遍長得比較矮小。過去,對軟骨病的基因突變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男性(父親)應對這種基因突變所致的疾病負完全責任。而且,影響后代的最可能的致病原因是父親的年齡。父親的年齡越大,后代患這種病的可能性越大。因為,隨著男性的年齡增加,其基因復制的比率也增多,就越容易出錯,因而年齡越大的父親其后代越容易患軟骨病。但只要男性的年齡不超過女性10歲,后代因父親基因變異而患軟骨病和其他疾病的比率就在正常范圍。
但是,男女婚配年齡不應比女性大10歲及以上其后代才健康和聰明只是一種常態。古今中外,也有很多不能解釋的現象,例如,男性大女性40歲甚至50歲以上,也會生育出非常聰明的后代,甚至是偉人和名人。例如,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父母年齡差距就非常之大。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疾病,叔梁紇很不滿意,于是又娶顏征在。叔梁紇娶顏征在時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而據《史記》記載,顏征在生孔子時只有18歲,叔梁紇已經70歲。夫妻兩人的年齡相差52歲,但是竟然孕育了中國著名的思想家。
當然,孔子父母的年齡差距只是個案,具有特殊性,但也說明,夫妻只要性生活滿意,能生育孩子,年齡差距無論多大,都是適宜的。而且,另一項研究也證明,妻子的年齡比丈夫小很多也有利于生育更多的孩子。在工業化前的芬蘭薩米族,男人都要迎娶比他們小15歲的女子為妻,因為這樣有利于自己家族能繁衍更多的子孫后代。
從性和諧看夫妻年齡差距
男女結為夫妻除了有生兒育女的目的外,性生活其實也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甚至有的夫妻是以性生活為婚姻美滿的第一要素。其實,即便是以生兒育女為婚姻首要目標的人也需要首先在性生活上美滿,才有可能多生孩子和生育更為健康和聰明的孩子。但是,男人和女人的性成熟、性欲和性滿足卻有不同的年齡曲線,因此夫妻之間的年齡差異也會因性的需求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適合度。
男女的性發育成熟有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差異。盡管在性生理上,男女性器官和內分泌發育成熟的時間是差不多的,‘但是女性在性心理上成熟要早一些。如果男女的生理年齡相當,則女性的心理年齡就要稍大一些,這其中就包括性心理。另一方面,從性生理來看,盡管男女的性成熟是相當的,但在性功能的衰退上卻有差距,男性是在20~30歲時性欲最強,女性是在30~40歲時性欲最強,而且女性45~55歲開始絕經,性欲會逐漸減退;而身體健康的男性性功能能保持到70~80歲。
基于男女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這些差異,就會有不同的比較適宜的年齡婚配。從性心理差異看,人們如果是在20~25歲的階段婚戀,那么男性應趨向于找比自己小2~3歲的女性;如果是在30~40歲婚戀,男人最好找比自己小5歲的女性;如果是在50歲左右婚戀,男人最好找小自己8歲的女性;如果是在60歲婚戀,男人最好找小自己10歲的女人;如果是在80歲時婚戀,男人最好找小自己20歲的女人。一個總的趨勢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齡越大,男女婚配的年齡差距應當越大,這才有利于琴瑟和鳴。
但是,也有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男性一般大于女性的婚配在性和諧上也并非總是適宜的。至少在男女性欲最強的年齡段,女性比男性的年齡大一些反而有利于魚水之歡。例如,20-30歲的男性找30~40的女性在性功能上更適配,至少這個年齡段的男性找比自己大3-5歲的女性會在性生活上更適宜,因此,也有民間的“女大三抱金磚”和“30如狼,40如虎”的說法。
【責任編輯】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