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吳春波
摘 要:動詞“下”是現代漢語基本詞匯,語義豐富。本文從語用平面上,即“下”獨立成句與否的角度以及句法平面上,即“下”所帶賓語的情況兩個角度探討了“下”的意義及用法。
關鍵詞:動詞“下”自由用法粘著用法
一
動詞“下”是現代漢語基本詞匯,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使用范圍極其廣泛(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大量的、使用頻率很高的由“下”構成的詞語、短語或句子。如“下班”“下功夫”“下廣州”“下館子”“下毒手”等等。
類似的詞、短語以及句子,對中國人來說是很容易理解的,也不會出現用詞不當,因為它們具有全民性。王力先生說過“唯有最常見的詞句,它的全民性最顯著”(王力《談談學習古代漢語》),但對于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學習的人來說,就容易出現偏誤,特別是一些表示抽象意義的詞語,他們很難理解。如“下飛機”是“離開飛機”的意思,而“下館子”卻是“到飯館去”的意思。此外,人們也經常會問,我們可以說“下廣州”,為什么不說“上廣州”呢?因此,對“下”的語義,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下”是一個指事字,《說文解字》釋為“下,底也。”《爾雅》注“下,落也。”其甲骨文字形是“”或“”,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據此我們認為,其本義為“下面,位置在下”或者是“降下,落下”或“從高到低位移”。對于“詞義”的界定,學界的研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共識是“詞的語法功能包含著語法意義(關系意義),也包含形式意義。”“意義是內蘊的,形式是外現的”(胡裕樹,范曉《動詞研究》P120),且二者是統一的。因此,要透過形式去發現意義。本文研究的對象是現代漢語中用作動詞的“下”,通過對語料中動詞“下”的結構形式的分析去探求其意義,從而闡釋其用法。
二
對于“下”的歸屬問題,學界大多從“意義”的角度來研究其詞性歸屬。《現代漢語八百詞》把“下”歸為趨向動詞,黃廖本《現代漢語》也是如此,還有學者把它歸為自主動詞。這些觀點對于全面深入研究動詞“下”都非常有益。我們以此前人的研究為基礎,從語用平面上即“下”獨立成句與否的角度以及句法平面上,即“下”所帶賓語的情況兩個角度來探討“下”的意義及用法。
(一)動詞“下”的自由用法
動詞“下”的自由用法指的是“下”可以單獨成句,但要有一定的條件——語境。因為言語交流是在一段有限的時間里,利用交際雙方言語信息的相關性,盡量簡潔、有效地傳遞信息的過程,其目的不僅是要把信息傳遞給對方,而且還要求盡量簡潔、完善地傳遞信息,以取得最好的交際效果,達到交際目的。在動詞“下”的自由用法中,語境不可或缺,語境賦予“下”豐富的意義,使其獨立成句。例如①:
(1)兩人往前走了幾步,停下回頭瞅著我:“給你個臺階兒,下不下?”下,能撿回點兒臉兒,不下,又能拿他們怎么辦?我想。
(2)抗聯戰士們終于摸到鐵軌邊,隊長做個手勢,下!大家飛快地卸下了鐵軌的螺絲。
(3)怕擠呀,打“的”不擠,嗦什么,下吧!
(4)下吧,下吧,我要發芽。
例(1)中的“下”在具體的語境中表示找個理由偃旗息鼓,并非真正的走下臺階。例(2)中的“下”是指卸下。動詞“下”自由使用時,其前可以加上狀語,如例(1)中的“不下”;有時候也可以補出其它成分,如例(2)中的“下”可以補成“下螺絲”,但更多的是補不出具體的成分;有的也可以后加語氣詞,如例(3)、(4)。
(二)動詞“下”的粘著用法
這里所說的“粘著用法”是指動詞“下”不能單獨使用,必須和其它的詞語相搭配使用的用法。因為動詞“下”可以跟不同的語法成分搭配形成不同的格式,且跟其它詞語搭配使用的方式和形式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僅從動詞“下”帶賓語和不帶賓語兩個方面對其進行考察分析。
1.動詞“下”不帶賓語
(5)老元帥一躍而下(馬/地……)。
(6)五號下(球場……),四號上(《現代漢語詞典》)
(7)真正做到“有功者上,無功者下(臺……)”。
(8)結束4拍,起來向右后方跑下(舞臺……)。
(9)這時,夕陽西下(山),百鳥歸巢了。
(10)騎虎難下。
(11)大雨傾盆而下。
(12)他有鳥的槍!下了。
(13)精彩的藝術作品,有的使我們贊嘆,有的催我們淚下,有的使我們激奮。
動詞“下”隱去賓語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語境使賓語隱去,或可補出或無法補出但不影響交際,如例(5)~(10),有的甚至固化成習語,如“騎虎難下”,言語交際中并不需要補出其賓語;二是因語義信息凸顯的需要而前置了賓語,如例(12)、(13)。
2.動詞“下”帶賓語
1)下+ 處所名詞
(14)下山/下船/下樓/下飛機/下學/下架/下臺/下馬(從馬背上下來/ 失去權力“又一批貪官下馬。”)……
以上例句中“下”的賓語均為處所,均表示“離開處所”之意。“下馬”和“下臺”還有“失去權力”之意,這是一個隱喻意義,該義是與賓語“馬”和“臺”相關聯的,因為“馬”和“臺”均借指的是權力之地,自古有“文官上臺,武官上馬”之說。概括地說,這類結構中處所賓語是動詞“下”動作移動的起點。
(15)康熙下江南。
(16)七仙女下凡。
(17)老子在城里下館子……(《小兵張嘎》)
(18)2005年4月,武捷思辭官下海,出任朱孟依旗下的合生創展行政總裁。(《中國周刊》2009.10)
(19)日本大地震及東電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處置工作加快了菅內閣下野的步伐。
(20)有在朝者數人下野;有在野者多人下坑。(魯迅《而已集·擬豫言》)
(21)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例(15)~(21)中,“下”所帶的賓語也均是“處所”,但它的意義卻是“到達處所”。也就是說,“下”在這一類結構中的意義是“到達”。這個意義與本義“底也”“落也”“降落、落下”“從高到低位移”仍然是一致的。之所以把“到江南”表達成“下江南”,是因為,北京當時是清朝的皇都,是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心,康熙是天子、皇帝,而江南相對北京是處在下位的,所以說“下江南”意為“到江南”。再如例(18)中的“下海”。該詞源于20世紀20年代在上海舞臺上演出的戲曲《洛陽橋》。說的是清朝有個姓蔡的狀元要為家鄉建一座洛陽橋,在建橋過程中當橋墩突然打不下去時,聽到老百姓的“海龍王不同意,所以卡殼”的議論后,就貼出一則布告:“茲為我鄉建造‘洛陽橋……今擬委派一位能下得海去的人與龍王面洽架橋事……”。現在“下海”的許多人員原本是政府機關人員,他們放棄有保障的工作單位而從事風險較大的商業,而商人從事的行業素有“商場”“商海”之稱,故而“下海”因其隱喻義逐漸固定下來而變成詞。再如“下館子”。我國古代屬農耕社會,家家種田織布自給自足,極少數離家苦行的人,為了湊合填飽肚子,才在自帶干糧外選擇飯館。由此推斷,飯館專為社會邊緣人士提供有償服務,進飯館吃飯的人社會地位比較低下,于是就有了“下館子”的說法。總之,這類結構中處所賓語是動詞“下”動作移動的終點。
2)下+ 雨/ 雪/霧/冰雹
在這個結構中,“下”為“降落、落下”之義,且賓語“雨/雪/霧/冰雹”是施事。“主語不一定是施事,賓語也不一定是受事,不能把主語和賓語的區分理解為施事和受事的對立”(朱德熙《語法講義》)。因為“主語、謂語是句法概念,施事、受事和與事等等是語義概念,這兩方面雖然有聯系,但不是一回事,不能混同。”(朱德熙《語法講義》)。這一類結構均可以做如下轉換,其意義不變:
(22)下雨=雨下
(23)下雪=雪下
(24)下霧=霧下
(25)下冰雹=冰雹下
3)下+ 其它名詞
這一類結構中作賓語的名詞或代詞是“下”的受事,因賓語不同導致“下”的意義不同。我們把結構“下+名詞”換成“名詞+下”以及“名詞+下+了”,比較其語義,以解析這類結構中“下”的意義是與其賓語結合在一起而產生的概念隱喻義。例如:
(26)下棋 棋下?棋下了(下:落下,隱喻義為“玩”)
(27)下注 注下?注下了(下:投入)
(28)下功夫 功夫下?功夫下了(下:投入)
(29)下結論 結論下?結論下了(下:做出、總結)
(30)下槍槍下?槍下了(下:卸下)
(31)下令令下?令下了(下:頒布)
(32)下寨寨下?寨下了(下:駐扎)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發現把這一類結構換成“名詞+下”是無法成立的,但換成“名詞+下+了”則可以成立,只是需要具體的語境,并且語義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于傳遞信息的焦點不同。此外,這類結構中還有另外的兩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中“下”字的語義完全取其隱喻義了。如:
(33)下筆/下手/下刀子
《現代漢語八百詞》和《現代漢語詞典》都把這一類結構中的“下”意義歸納為“使用”。這一點是值得商榷的。我們用“使用”替換“下”,發現不能單純把這種情況中的“下”理解為“使用”。
下筆=?使用筆
下手=?使用手
下刀子=?使用刀子
事實上,這里的“下”依然是與其本義“降下,落下”有一定的聯系,但是言語交際中,我們更多使用的是其隱喻義。“下筆”由“筆落下”的源語義映射為“寫”的意思,如“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下手”則由“手落下”隱喻為“開始行動”;“下刀子”常用的隱喻義則為“切割”具體物品,更為抽象的隱喻意義是“使出壞招”。
(34)下班/下課
例(34)中,“下”指“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或結束賓語所指的事件。”本例的結構仍然屬于“下+名詞”,但其“名詞”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即表示固定的時間段的名詞或名詞短語。
綜上所述,動詞“下”的意義比較豐富,由其源語義,即本義為“下面,位置在下”或者是“降下,落下”或“從高到低得位移”映射出較多的隱喻義,而在言語交際中,其隱喻義的使用也比較廣泛。因此,準確把握其意義對于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有重要作用。
注釋:
①本文語料除特別注明外,其它均來自北京大學語料庫。網址: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
參考文獻:
[1]胡裕樹,范曉.動詞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王力.談談學習古代漢語[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5]許慎.說文解字[M].長沙:岳麓出版社,2006.
[6]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8]中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劉云 吳春波武漢大學文學院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