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認知角度對漢語情態動詞的語義進行新的解構,通過提煉“內力”“外力”“主觀”“客觀”“可能性”“必然性”六個語義構件對漢語各情態動詞的語義進行認知差別對比分析,以語義構件的不同排列組合顯示不同情態動詞相似義項之間的內在認知差異,旨在通過中外共通的認知性思維幫助外國留學生習得復雜的漢語情態動詞語義,從二語習得角度促進漢語學習者對情態動詞多義性的理解和使用。
關鍵詞:情態動詞語義構件認知區別二語習得
一、引言
傳統上對情態動詞的語義有三種觀點:第一種,單義說,所有情態動詞不論表何種情態(能愿或該允或推測),都具有橫向上的深層語義聯系,即語義共核,其所有義項都衍生自這個共核意義。該共核意義表現為“可能性/必然性”(Palmer,1990、2001)。第二種,多義說,每一個情態動詞都可表多個意義,情態動詞的多義性與它的語用功能多維性相匹配(羅瑞球,2003)。第三種,疊義/歧義/漸進說(Coates,1983),情態動詞既可表(施為型)根情態(能愿或該允),又可表認識情態(推測)。有時非這即那(=歧義),有時兼而有之(=疊義或兼義,以兩個義項相加表示,如:A1+A2),有時意義有深淺強弱的漸進層次。綜合而言,三者互有長短,進行互補才能顯示情態動詞語義的全貌。
漢語各情態動詞的語義交錯復雜,不僅具有多義性也具有疊義/歧義/漸進特征,形式與意義的不固定對應給留學生習得和運用情態動詞帶來了極大困難。從促進二語習得的角度出發,本文提出情態動詞的語義由“內力、外力、主觀、客觀、可能性和必然性”六個語義構件組成。通過這些語義構件的不同排列組合可以對情態動詞的每個義項作出概括并顯示不同情態動詞之間及相似義項之間的認知區別。提煉語義構件的目的在于尋找跨語言的共通語義成分,利用語言與認知思維的關系促進外國留學生對語義的理解。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與認知密不可分,從認知的視角解構語義,有助于二語習得和漢語教學。
二、情態動詞語義構件的提煉和界定
本文用于情態動詞語義分析的“內力、外力”這兩個語義構件源于對兩種施為型根情態的促成力的認識:能愿型情態涉及的約束因素取決于句子施事內在的力量(能力/意愿),以施事本身的內在能動性(內力)使事件的發生具有潛在可能性。而該允型情態涉及的約束因素是相對于句子施事來說外在的力量(外力),句子施事受制于說話者表達的該允等態度意向并使事件具有發生的可能性。
對“主觀”“客觀” 這兩個語義構件筆者界定如下:包含人(說話者或者句子施事)的能愿、態度、觀點、判斷的歸為主觀,否則為客觀。在施為功能方面如“韓起祥會說書”“他一定要去天安門城樓”屬于句子施事本身的主觀;“你要好好反省一下”“明眼人不能說書”體現了說話者的態度方面的主觀;“天氣熱了,可以游泳了”表外在條件,屬客觀。在推測功能方面,說話者本身作出推斷的為主觀,理論上的推斷為客觀。
根據情態動詞單義說,“可能性/必然性”是情態動詞的內在屬性,是對情態動詞語義進行深層解釋的一個意念共核,其所有多義義項都源自這個共核。本文嘗試將情態動詞語義細分為由上述四個語義構件(內力、外力、主觀、客觀)的不同排列組合限定而成的不同種類的可能性/必然性,使“可能性”和“必然性”成為歸攏各情態動詞語義的核心構件,并以此對不同情態動詞及其不同義項的語義進行描寫,以此為語義理解和偏誤分析打下基礎。“主觀”“客觀”“內力”“外力”“可能性”“必然性”在本文中被提煉出來充當一些語義構件,下文為此制作的語義構成認知圖示表明不同情態動詞語義上的認知區別可以通過不同語義構件的排列組合來突顯。通過這些語義構件來解析情態動詞的認知結構,可以揭示中外共通的認知思維和語言本質,促進對情態語義的習得和教學,并有利于衡量外國留學生形成語義偏誤的認知原因。
三、情態動詞語義構件的認知圖示
每個漢語情態動詞都具有多義性,同一個情態動詞可表多個不同意義,而同一意義又具有多個不同的情態動詞形式,形式與意義的對應錯綜復雜,造成外國留學生對情態習得的困難。如:表“能力”有“會v”和“能1”兩種形式,如果留學生僅知兩者均表能力,就會對二者難以區分,從而造成混用和誤用。為了展示各同義義項之間的語義聯系和認知區別,突顯六個語義構件對情態動詞的語義闡釋能力,本文將以這幾個語義構件的不同排列組合,對漢語中三個主要情態動詞“會”“要”“能”的各個傳統義項進行認知角度的語義構成分析,并制作了各義項在語義構成上的認知圖示,見表1。如表中所示,對語義構件的解析和圖示能夠清晰地顯示“會v”和“能1”等同義義項在語義構成上的細微差異,可以使留學生明白同義義項之間的關鍵性認知差別,不但可以促進詞義理解而且能減少誤用和混用現象。該表的義項歸類和語義構件圖示有利于對情態動詞進行橫向的比較和縱向的把握。
表1可以從橫向上對比同義的不同情態動詞在認知構成上的細微區別,并從縱向上對比同一情態動詞的不同義項在語義構成成分上的不同(表1的左側縱向顯示“會”的三個義項,中部縱向為“要”的三個義項,右側縱向為“能”的五個義項),突顯各義項在“可能性/必然性”組成成分上的差異,顯示本質上的認知區別。趙艷芳(2001)指出,對詞義的理解必須依靠人的認知能力,并認為語言的共性不在語言形式上,而在于人的認知心理。這顯示了認知語言學的共性取向,其共性表現為揭示語言在深層本質上的共通性。提煉語義構件并制作認知圖示的嘗試符合認知語言學的共性取向,通過語義構件在認知思維中跨語言的共通性,揭示認知深層的語義構成,不但有助于對漢語情態動詞多義現象的認知研究,而且有助于外國留學生準確地理解詞義,區分同義項,并通過語義構件發現語言現象的普遍性。
表1:情態動詞“會”“要”“能”的語義構件認知圖示
非
推
測
型
根
情
態 內力施為功能 能力
意
愿
外力施為功能 該
允
條件/
用途
推
測
型
認
識
情
態 推測功能
下文選用文學作品中的漢語母語語料作為示例(例句摘自十數篇中國中短篇小說及報告文學)對不同情態動詞的同義義項進行語義構成方面的解析,結合本文提煉的情態動詞語義構件及其意義共核進行橫向上的認知對比。
四、情態動詞同義義項的語義構件認知差異分析
(一)同表“能力”的“會v”“能1”語義構件認知對比
1.會v:能力=主觀內力促成的可能性
根據周小兵(1996)、鄭天剛(2002)等,表“能力”的“會”屬于實義動詞,故標為“會v”。由于“會v”和表能力的情態動詞“能1”是同義詞,外國留學生極易混淆,故本文仍將之與情態動詞一同探討。
(1)韓起祥說:“你會烙餅不?餅不翻過來翻過去咋熟呀?!”
(2)“師傅沒上幾年學,不會寫信?!?/p>
(3)宋家銀是很會說笑話的,說笑話,能把人家笑得在地上打撲棱。
以上三例“會v”所表的能力是一種主觀內力,屬施為功能,表示通過學習或練習憑借施事者主觀的內力才使某件事有做成的可能性。例(3)中的“會”還具有“善于做某事”的含義,即具有比較好的主觀內力,可前加副詞“很”等。以上例子反映出依據內力的強弱“會v”的能力義內涵是分層次的。如圖所示“會v”的語義由三個基本構件組成。
2.能1:能力=主觀內力(+客觀外力)促成的可能性
(4)問:“聽說你會算卦?”(會v)
答:“瞎子都能算卦?!保?)
(5)村里婦女解恨的方法很多,說得上五花八門。有的是罵大街,把一樣東西,能罵九九八十一遍不重樣。
(6)老輩文人多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生活不會自理。
例(4)中的一問一答很好地顯示了“會v”和“能1”的不同,都是表施為的能力,而且都是表算卦的能力,即:后接成分完全是一樣的,所表達的語義也是一樣的。在句法環境和語義幾乎一樣的情況下,為什么一句用“會”而另一句用“能”呢?這體現出的是極細微的主觀客觀、內力外力上的認知差別。傳統上的解釋一般是“會”是學而后能,“能”一般是不學而能,如:例(5)、(6)。但依據本文的語義構件可以這么解釋:“會v”后動作的可能性完全由主觀內力決定,而“能”后動作的可能性則可能需要一定的客觀外力或者說客觀條件的促成。朱冠明(2003)在通過古漢語考察“能”的語義發展時指出,“能”所表的能力是句子主語內在具備的條件,但句子主語在完成某一動作時往往還受外界客觀條件的限制??梢姴⒎莾H僅取決于內在能力。本例中的客觀條件是:實施“算卦”這種能力的人是“瞎子”。該答語的含義是:如果是瞎子的話則天生就是能算卦的。這正好跟傳統上的解釋相合,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表示“恢復某種能力”時也必須用“能”,比如:他一歲多就會走路了,兩歲的時候腿受了傷不能走了(此處不可用“不會走了”),住院治療兩個月后現在又能走路了(此處不可用“又會走路了”)。這是因為恢復為“能走路”是經過了客觀外力(“住院治療”)的作用。其否定式也是同樣道理,“不能走路了”是因為客觀外力(“受了傷”)。由此可見,“會”后動作的可能性是主觀內力努力施為的結果,而“能”后動作的可能性可以是主觀內力獨自施為形成的,也可能是主觀內力和客觀外力共同作用進行施為而形成的。如前例所示,是否受到外力的作用要看情態動詞的前項P和后項Q等語篇因素。
(二)同表“意愿”的“會1”“要1”“能5”語義構件認知對比
1.會1:意愿=主觀內力促成的可能性
表意愿/許諾的“會1”是賴鵬(2006)析出的義項。
(7)楊爺沒有再娶,也沒有女人會嫁一個酒鬼。
(8)他就選擇了去西藏(工作),一般人是不會去那地方的。
例(7)“會1”,表示做某事的意愿,例(8)“不會”表示主觀上不做某事的意愿。這與同樣可表意愿性內力施為功能的“要1”具有“內力強弱”“受惠對象”等方面的區別。在內力強弱方面,“要1”表示強烈意愿,屬于主觀內力驅動的必然性,而“會1”則表主觀內力驅動的可能性。在習得語料中,“會1”的使用頻率遠遠低于“要1”,從語用的角度來看,“會1”所表的意愿一般是惠及他人,“要1”所表的意愿一般是惠及句子施事自身(通常是“我”,=說話者),這可以解釋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使用“要1”多于“會1”的原因,因為學習者通常始于對自身內部世界的表達,到一定階段之后轉向對外部世界的表達。
2.要1:意愿=主觀內力促成的必然性
(9)他們一看見寶塔山就熱淚長流,爭著搶著抓一把土要帶回去。
(10)韓起祥一定要去天安門城樓,他說這是毛主席新住的地方,要用手齊齊摸一遍。
(11)“不,我要先吃飯,我餓了”。
以上幾例“要1”表意愿,是比較強烈的意愿,體現出句子施事實現“要”后動作的愿望十分迫切,屬于必然性而不是可能性。“會1”也表意愿,不同之處在于“會1”往往還帶有一點許諾的成分(如:“我會好好照看他的”),表示該動作最終會發生,但沒有時間或情勢上的緊迫感。兩者都是主觀內力促成的,但“要1”所表示的內力(即意愿強度)強些,促成必然性。
3.能5:雙重意愿=主觀內力+主觀外力共同促成的可能性
表意愿的“能5”是王偉(2000)析出的義項。
(12)“那你能跟我去一趟南泥灣嗎?”
(13)毛主席說:“鄉黨見鄉黨,你能不能來一段說書?”
“能5”用于詢問對方意愿,主要表示“請求”這樣一種言語行為。用語義構件來解析可看出,這貌似在詢問聽者的意愿,實際上卻傳達了說話者的意愿,即說話者希望受話者做某事,所以相對于聽者來說,這是一種主觀外力在進行施為,請求一個動作的發生(雖然這個動作的發生與否仍然取決于聽者的主觀內力)。這正是“能5”不同于“會1”“要1”的地方,后二者全然是主觀內力的意愿,由施事本身施為,通常用于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而“能5”在詢問聽者意愿的同時表達的其實是說話者的意愿,動作的發生取決于對話雙方雙重意愿的共同施為,因為通常表請求對方做某事,所以主要用于第二人稱。(注:例(13)是毛主席問說書家韓起祥的話,是已知他有能力說書的,所以“你能不能來一段說書?”在這里是詢問意愿而不是詢問能力。)由此可見,它們的疑問形式“會不會”“能不能”具有語用區別:“會不會”是說話者對受話者意愿性傾向的純粹詢問(“你會不會聽他的?”),用“能不能”詢問對方意愿的目的則是請求受話者為說話者提供某種服務(“能不能唱個歌我們聽聽?”)。
(三)同表外力施為的“要2”“能2”“能3”語義構件認知對比
1.要2:須要、應該=主觀外力(或客觀外力)促成的必然性
(14)韓起祥拉著周揚的手,說:“你說《翻身記》好,那你要給我辦一件事哩?!?/p>
(15)去鎮上趕集,一般都要從那個路口出村。
(16)中國駐阿使館的同志“警告”趙博士等警官:
“不要隨便出去散步,小心地雷?!?/p>
(17)韓起祥撲通就跪下,毛主席把他攙起,說:“韓先生不要這樣嘛!”
“要2”體現的是言者意志,表示說話者的態度,一般用于第二人稱,相對于句子施事來說表外力?!耙?”表義務、須要、應該,體現一種必然性,多數是主觀外力促成,如例(14),也可以是客觀外力促成,如例(15),它與“能2”“能3”的差別主要體現為“必然性”與“可能性”之差。“要2”的否定式“不要”,“不要做某事”表示有“不做某事”的必然性,如例(16)表示建議別人不做某事,例(17)表示請求別人不做某事,姑且稱之“施不為”(強制一個動作必然不發生)。
2.能2:條件/用途=客觀外力促成的可能性
(18)(其中)一個(人)牙齒稀得縫兒能藏米粒。
(19)韓起祥說:“眼睛不瞎能說書?你把眼睛治好了,或者就說不成書了!”
(20)韓起祥卻再也沒能進北京了。
(21)如果老四出點事,不能再出去打工,她心里會平衡一點。
(22)宋家銀不能不生氣。
傳統上的解釋是“能2”表條件,用本文語義構件來分析即是一種客觀外力。例(18)“能藏米?!钡目陀^條件是“牙齒稀”,例(19)意為促成“說書”的客觀外力是“眼睛瞎”,例(20)“沒能做某事”表示沒有客觀外力促成,例(21)能使老四“不能再出去打工”的客觀外力是“出點事”,例(22)“不能不生氣”是因為客觀環境中有一件事使她生氣。可見“能2”后動作的可能性是由客觀外力施為的。
3.能3:許可=主觀外力促成的可能性
(23)楊成方回家交錢(工資)時,只能走直線,不許拐彎。
(24)“說書是盲人的專利,明眼人是不能搶殘疾人的飯碗的?!?/p>
(25)“不能多吃,吃得飽了說不成書了,是不是韓先生?”
(26)“你韓起祥現在不是你的韓起祥了,你是人民的藝術家,是國寶了,說要走就能走嗎?”
“能3”是從情理的角度出發的,包含著來自人(主要是說話者)的因素,因此是主觀的。許可對于句子施事來說,是一種外力使一個動作具有發生的可能性,因此屬于外力施為功能。 例(23)楊成方回家“只能走直線”是因為他老婆在對他施為,不許他兜彎;例(24)對于句子施事“明眼人”來說,是說話者從情理上不許可他們搶瞎子的飯碗;例(25)、(26)都顯示說話者不許可“能”后那個動作發生?!澳?”通常用于否定句,即不允許一個動作具有發生的可能性,等同于“施不為”。還通常用于疑問句,表示從情理角度對一種做法的質疑,反詰語氣表明來自說話者的外力不許可句子施事有發生這一動作的可能性,如例(26)表示“你不能走。”
由上可見,“能3”與“能2”在語義構成上是主觀客觀之差,其它構成成分相同。
(四)同表推測功能的“會2”“要3”“能4”的語義構件認知對比
1.會2:主觀推斷的必然性或理論推斷的客觀必然性
(27)我本來以為你會不敢一個人呆著。
(28)大張不會不知道,是知道了不說。
(29)多少年以后,鄭少強一旦想起這個晚上,心里還是會涌起一種熱熱的有些辛酸的感覺。
(30)油在水里會浮起來。
“會2”表推測功能,屬于認識情態。根據鄭天剛(2002),“會”表確定性。即近似于必然性;根據王還(1995),“會”表示有很大可能性。因此在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通常要在“會”前加修飾詞(“可能會”“也許會”“大概會”等),以削弱“會”的確定性/必然性。例(27)、(28)表示主觀推斷的必然性,例(29)、(30)表示慣常意義的必然性,慣常意義表示一個動作經常習慣性地發生或按慣例經常發生,因此該事件有發生的客觀必然性。
2.要3:理論推斷的客觀必然性(包括慣常意義必然性)
(31)拍過X光的胎兒,要長惡性腫瘤的。
(32)領導接見肯定要講話的,說:“你們都是藝術家,我來看望看望大家!”
(33)韓起祥去工地說了幾回書,說畢了總要坐在河神廟的舊址上。
“要3”是推測功能,表示理論上的較大可能性,如例(31);或慣常意義的較大可能性,如例(32),二者都屬客觀必然性。例(31)表示按經驗來看確定性極高的推斷,它表示的含義是如果“要”的前項P(如:拍過X光)一旦發生,“要”的后項Q(如:長惡性腫瘤)即有發生的必然性。例(32)、(33)則表示按慣例經常發生的動作,同樣有前項P和后項Q,按經驗推斷前項P發生后則后項Q有緊跟著發生的必然性,如“領導接見”在先,則“領導講話”必隨后,例(33)同理。
“會2”同樣可表慣常意義的客觀必然性,但不是強調兩個動作連帶發生的趨勢,因為“會2”的前項P通常是表條件(如:遇到寒冷的天氣他的腿就會疼),包括時間條件(如:每隔一月倆月,女兒都會寄回一百二百塊錢),由例子可知“會2”的前項P與后項Q是條件與結果的關系而不是兩個動作先后連帶發生的趨勢?!皶?”與“要3”的另一區別是除了表客觀必然性之外還可表主觀必然性。
3.能4:理論推斷的客觀可能性
(34)馬步云說:“這年月明眼人能餓死,餓不死瞎子,那里山高皇帝遠,還能沒咱一碗飯吃?”
(35)老夏說事情的事唄,還能是哪個事?
(36)好工作帶給他的這些東西似乎觸手可及,他能不興奮嗎?
這里所說的“理論上的”是從事理/邏輯的角度判斷一個動作發生的可能性,屬于推測功能?!澳?”通常用于否定句和反問句,表示沒有某種客觀邏輯上的可能性。從上面我們已經知道“會2”“要3”也表推測,但“會2”“要3”是必然性推測,“能4”是可能性推測,顯示了確定性程度的不同,另外還具有主觀客觀上的語義差別。
五、結語:認知語義構件對情態動詞多義現象的跨語言闡釋
情態動詞的多義性是導致教學困難的癥結所在,對外國留學生來說,漢語情態動詞的義項變化很難把握,具有相似義項的情態動詞又難以區分。由以上例子及圖示可見,通過剖解情態動詞的語義構件并進行分析,有助于顯示情態動詞橫向和縱向上的認知差異。不同的情態動詞之間,甚至同一情態動詞的不同義項之間都具有細微的認知區別,或者是主觀與客觀之差,或者是內力與外力之差,或者是可能性與必然性之差。這些基本語義構件揭示了情態動詞的原型語義和跨語言共通的成分。眾所周知,思維是認知的核心,雖然英漢情態動詞具有跨語言的巨大差別,漢語情態動詞內部也具有多義性的復雜,但中外認知思維中這些跨語言的共通成分能從認知共性的角度有力地促進二語詞義的理解和習得。
“內力、外力、主觀、客觀和可能性、必然性”這六個語義構件不但可以用于解釋情態動詞的認知區別,也可以用于對情態動詞的使用語境進行分析,以此確定情態動詞形式與意義的正確匹配。因此,在漢語教學中應讓外國留學生通過上下文語境中的內力、外力、主觀、客觀、可能性、必然性等因素來確定使用相應的情態動詞形式。
對外漢語教師可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去發現語言結構共同的認知規律,通過語言現象尋找語言本質,挖掘語義結構深層的認知模式及其內在認知取向,借助共通的認知思維促進跨語言之間的溝通和外國留學生對漢語作為第二外語的習得。
(本文系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課題[項目編號:11Y0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Palmer,F.R.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2nd Edition)[M].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1990.
[2]Palmer,F.R.Mood and Modality(2nd Edi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羅瑞球.英語情態動詞的句法、語義特征[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3).
[4]Coates,J.The Semantics of the Modal Auxiliaries[M].London & Canberra:Croom Helm Ltd.,1983.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周小兵.句法?語義?篇章[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
[7]鄭天剛.“會”與“能”的差異[A].郭繼懋等.似同實異——漢語近義表達方式的認知語用分析[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朱冠明.情態與漢語情態動詞[J].山東外語教學,2005,(2).
[9]賴鵬.漢語能愿動詞語際遷移偏誤生成原因初探[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5).
[10]王偉.情態動詞“能”在交際過程中的義項呈現[J].中國語文,2000,(3).
[11]王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大綱[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
(賴鵬廣州 中山大學外語教學中心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