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乃斌

近兩三年國內屢有報道,都說流傳于湖南江永一帶少數婦女當中的“女書”為世界唯一女性文字。其實不然,無獨有偶。日本弘安時代(我國南宋),曾經流行過一種深受婦女們喜愛、并一度為她們所專用的文字。當時被稱作“女文字”或“女手”。而那時的天皇、王公貴族中的男子和武士們則尊崇漢字,直接使用漢字,以體現他們的莊重、威嚴。因此,漢字相應地則被稱作“男文字”或“男手”。這是世界文字史上一種饒有趣味的現象。
日本的“男文字”和“女文字”
“女文字”和“男文字”的出現,源于日本假名的演變。眾所周知,現代日語的假名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之別。平假名字體類似草書,俊秀流暢,用于一般的書寫印刷。片假名類似楷書,莊重遒勁,現在只用于記載 “外來語”。
其實,兩種假名都是由漢字演變而來。最初的假名實則漢字。顧名思義,“假名”即“假借漢字”的意思。日本古代并沒有書面文字,只有口頭語言。“論語”傳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借用漢字給口語注音或注義,這類被借用的漢字就是最初的假名。這種假名最早出現在日本古詩集《萬葉集》中,因此又叫作“萬葉假名”。
萬葉假名多用于經典著作和官方文書。其字體仿晉唐之風,端正莊重、蒼勁有力,極具陽剛之氣。因而深受天皇、武士、僧侶、達官的仰慕,漸漸成為男人們的“專利”。到了弘安時代,干脆稱之為“男文字”或“男手”了。
萬葉假名雖然就是漢字,但因其是“假借”,而且既可借音,又可借義,這就失去了漢字的嚴謹、規范和簡練。比如日本口語中的“啊”音,既可用“安”、“阿”、“愛”等注其音,又可用 “嗚呼”等等注其義。“一”音,既可用“衣”、“依” 等注其音,又可用“馬叫聲”等注其義,這就太繁瑣、太隨意了。
后來,有許多“學問僧”致力于萬葉假名的規范化、“平易”化,于是出現了“平假名”。平假名實則由萬葉假名草書并加以規范得來,故又叫作“草假名”。
傳說平假名是由曾留學中國的“學問僧”空海和尚(弘法大師)創制的。弘安十年,空海在高野山監督金剛峰寺的營造,口頭傳授工匠們四句偈語。這四句偈本是漢語,空海將其翻譯成日本口語,又用漢字注音,成為四句短歌,叫作“伊呂波歌”。空海把“伊呂波歌”草書,就得到了47個平假名。著名的日本典籍《大和》、《古今集》等最初都是用平假名書寫的。
平假名書寫圓潤流暢,清秀俊美,意態端莊,處處流露出一種陰柔之美,深受皇族中貴婦小姐們喜愛。不久就蔚為時尚,廣為流傳。又因專為婦女們所用,成為名副其實的“女文字”或“女手”。
至于后來的片假名,是由來華留學生吉備根據漢字的偏旁部首,將萬葉假名省略筆劃得到。但片假名總歸太過呆板,書寫又不方便,其使用漸受限制。而平假名形體美觀,書寫又流利,男士們也信手拈來。其使用日益廣泛,后來又走出宮廷和貴族圈,漸漸沒了“性別”,最終演變成了現代日文。
近代日語對漢語的深遠影響
說來可能讓人難以置信,我們現在頻繁使用的許多詞匯是自西方借道日本傳來的,屬于地道的“舶來品”。還有許多漢語固有的語匯因為日語的影響有了很大的轉變。
比如“進化”一詞,譯自英語“evolution”。嚴復最初將其意譯成“天演”,較晦澀,很費思量。日本人早先則譯成“淳化”、“化淳”、“進化”等等,五花八門。后來,東京帝國大學教授井上哲次郎將其譯成“進化”并編入詞典《哲學字匯》,從此以后才逐漸得到統一。這一譯法傳入中國,國人欣然接受。
“干部”一詞源于法語“cadre”。“cadre”也是輾轉日本才融入漢語的。在現代漢語中,“干部”已不是其字面意義,而是指擔任一定領導工作或公職的人。這是一種隱喻,類似電影中蒙太奇的藝術手法。但在法語中,“cadre”卻是一個多義詞。既有“骨干”、“框架”甚至“畫框”、“集裝箱”的意思,也有“軍官”、“管理”的意思。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人兼收并蓄了許多西洋文字。“cadre”剛傳到日本的時候,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各有不同的譯法。有人直譯成“骨干”、“框架”,也有人翻譯成“畫框”、“畫面”,還有人翻譯成“軍官”、“管理人員”等等。直到上世紀初葉,也是由井上哲次郎將其譯為“干部”并編入詞典,才逐漸統一為現在的理解。
現代漢語中,“干部”一詞可說是無可替代的,很難找到它的同義詞。它雖然有許多近義詞,但詞義都相差甚遠。日語對漢語影響之深遠,略見一斑。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中日交流與日俱增。那時的日本并無“當用漢字”的規定,凡漢字就可直接拿來使用。因此,完全不懂日語的中國人也可借書寫漢字與日本人交流。隨著來往的留學生、商人和官員的增多,許多日本詞匯也漸漸交流融會于漢語。黃遵憲、康有為、孫中山、梁啟超等先賢們都曾率先大量使用日語詞匯。
這些來自日本的詞匯在國內流行之初,清政府曾明令禁止過。光緒二十九(1903)年,清政府頒布的《學務綱要》里明確規定:“凡通用名詞,自不可剿襲摻雜日本各種名詞”。
但是,活躍在民眾口頭上的鮮活語言,豈是清政府一紙禁令所能禁得了的?辛亥革命以后,大量的“東洋”詞匯很快流行開來,早已成為漢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平安時代(即中國盛唐時期),來華的日本留學生更多,他們被稱為“遣唐使”或“學問僧”。這些“遣唐使”或“學問僧”使“漢學”更為普及。據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記載,唐代日本向中國派遣“遣唐使”不下13次。僅公元653年(唐高宗永徵四年),就有“學問僧”、留學生240余人來華。后來,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光緒中葉,前后達1600余年。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