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滿堂



福建農村保存的傳統文化較多,其中,村落中祠堂與廟宇之多全國少見。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廟宇是供奉神明的。福建民間廟宇眾多,有“村皆有廟,無廟不成村”之說。
“村廟”的界定
在福建,一個人口較多的自然村中廟宇有多個,但并不是所有的廟宇都可以稱為“村廟”,只有具備以下條件才能稱為“村廟”:有一定建筑面積的公共場所;場所內供奉的神明是社區神(地方性神明);在社區中有相對固定的信仰人群;每年都有圍繞廟內諸神生日所開展的集體性活動,如聚餐(福餐)、做戲、道場(法會)、游神等;場所內有當地居民自發成立的管理組織。村廟是村民信仰活動的場所,是傳統社區的標志性建筑。
福建民間村廟的名稱也是五花八門,沒有統一性,反映其作為非制度化信仰的非制度性的一面,不過在統計上也有集中性,其中,以“廟”為尾綴的還是占多數,其次是“宮”、“堂”、“鏡”、“殿”等。從村廟名稱的多樣性可以透露出一個信息:民間村廟的來源具有多樣性,與村落社廟、道教宮觀、佛教寺院有著密切的聯系。
村廟的建筑造型及特征
在沿海地區,村廟多位于居民區內,而內陸山區因土地較開闊,村廟多在居民區外的村頭或村尾。傳統社會中,民宅要盡量遠離廟宇、祠堂,因為這些地方“陰氣”較重,不利于人們生活。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可使用宅基地面積的有限,現在沿海地區,村廟已被周圍的民宅所包圍。在內陸地區,村廟仍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建筑,不與其他建筑相鄰,總是坐北朝南。城市中的村廟因城市建設統一規劃的限制,大都不能建得像農村地區那樣輝煌壯觀。城市中的村廟建筑各有千秋,總體發展趨勢是“村廟進高樓”,在樓房中尋找自己的寄身之處。
福建大多地方的村廟建筑造型非常注重傳統,懸山起脊式架構,紫墻青瓦,這在一片西式樓房占主導的現代村落社區中非常醒目。福建省典型的村廟結構是三并間兩進懸山式結構,中有天井,兩邊通過廂房緊密相連,兩邊廂房內設有鐘樓與鼓樓,構成前廳后殿式建筑格局。廟外還附設廚房、衛生間。前廳主要設施是活動式戲臺和閣樓式看臺,戲臺前和閣樓上都配有桌椅板凳,是村民娛神演戲、看戲和神誕會餐的地方。后殿就是神殿,是神明棲身之地,也是村民崇拜祭祀之所。前廳的戲臺緊靠廟門而建,多為木制結構,分為左右兩部分,這是為了方便進出村廟而設計。中間空出地為過道,與大門等寬,演戲時鋪上木板便是戲臺,因而可稱為“活動式戲臺”。看臺設在戲臺左右,為閣樓形式,這樣可以增加建筑的使用面積。平時桌椅板凳不用,都放在閣樓上,這樣前廳更為寬敞。傳統社會中“男女授受不親”,婦女看戲不能與男性混坐在一起,所以閣樓看臺是專為村中婦女準備的,現代社會已沒有這種規矩,閣樓上的看臺任何人都可以就坐。如果想要悠閑地看戲,可以上閣樓,邊喝茶邊看戲,這樣并不影響其他人。福建村廟這種建筑設計充分體現了“人神共樂”的特征,增加了世俗的氣氛,掃去了佛道教正規寺觀的神秘氣息。村民們平時常聚集在村廟中聊天,神誕會餐時則在神殿內大擺筵席,猜拳行令,不亦樂乎。神誕演戲時,大家吹拉彈唱,熱鬧非凡,這說明村廟既是社區宗教活動中心,也是社區文化娛樂中心。
閩南村廟結構與福州、莆田地區的村廟外形有所不同。較之東北部地區,閩南的村廟較低矮,不見高大雄偉,但多了精巧與華麗,廟內外的裝飾較多,常配有精美的石雕,如石獅、石龍柱等。廟內不設戲臺,也不設廚房,戲臺多是露天的,位于廟前的廣場上。從面積上看,閩南村廟多在100平方米左右,而閩東北的村廟多在400平方米以上。閩南夏秋季節臺風時常登陸,過高建筑物易受臺風損壞,所以閩南村廟建筑設計顯得過小。
村廟的功能
村廟建筑在傳統社區中具有多種功能。村廟不僅僅是傳統社區的宗教活動處所,也是其社區活動中心之一。從宗教學角度來看,村廟為宗教信仰提供了一個活動最佳的凝聚空間,能把宗教信仰者、神職人員和各種禮儀活動容納在特定的空間中,這個空間是宗教建筑和宗教藝術的組合體,是開展宗教活動的“圣地”;從傳統社區角度來看,村廟同時也是村民們休閑娛樂之地,其神圣性沒有制度化宗教那么嚴格,一個明證就是村廟也是傳統社區中的老人協會活動中心。福建大多鄉村都有老人協會,它是老人自發組成的、具有娛樂與互助性質的團體,其活動場所大都假借村廟與祠堂,尤以村廟為多。在福州地區,老人協會活動場所與村廟結合最多。如果村廟同時又是村老人活動中心,則村廟每天都要開放,而且還是早開門、晚關門,成為社區中最熱鬧的地方。
村廟最主要的社區功能是宗教信仰功能。村廟所供奉的神明都具有鮮明的地方性色彩,都是一種社區神,它們大都與當地村民有一定淵源關系。村廟神明都富有人性,且法力較大,經常是“有求必應”。保護著全村居民的幸福安康。在傳統社區中,村廟通常以它境內所有的居民為其信眾,村民有義務也有責任祭拜村廟神明,村廟神明則為其信眾祈福禳災,村民與村廟神明之間建立一種“求祈與護佑”式的響應模式,村廟依托村民的信仰與捐獻而存在、發展。
村廟信仰共同體就是圍繞村廟神明而產生的地緣性宗教信仰團體,有信仰,也有儀式。人與神之間的溝通是通過神職人員、祭祀人員所開展的各種儀式進行的。村民的信仰方式是農歷每月初一和十五上廟燒香拜神,另外參加集體性的游神、神誕會餐、看戲等活動。
村廟信仰的儀式活動
“民以食為天”,制度化宗教中都有飲食方面的宗教儀式,如基督教的“圣餐禮”、伊斯蘭教的“開齋節”等。在福建的村廟信仰中也有飲食方面的集體性活動,這就是“聚餐制度”,其社會功能也是多方面的。
神誕聚餐的來歷大致是這樣的,村廟神明誕辰,村民需要用豐厚精美的食品向神獻祭,儀式完畢,村民們再聚集在一起享用祭神的美食。村廟聚餐通常在廟內諸神的生日時舉辦,因此一年內不止一次,其中以村廟主神神誕聚餐最為隆重,但多附在其他活動之間,較少獨立開展。村廟神誕聚餐有兩種形式,一是在村廟內的社區居民家庭代表的會餐,二是家庭里的親朋好友聚餐。福州地區偏重于村廟內聚餐,家庭內親友聚餐也有;而閩南一帶偏重于家戶內的聚餐,沒有村廟內的聚餐。閩南一些地方農村在村廟主神誕辰日,家家戶戶要殺豬宰羊,準備雞鴨魚肉敬神,同時發出請帖邀請親戚朋友光臨吃大餐,看熱鬧(看戲和游神巡境)。
在傳統的村廟信仰中,為答謝神恩,求得神靈歡心和庇護,除了給神獻上豐盛的祭品外,“演戲酬神”、“演戲娛神”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戲劇的起源與古代社會的祭祀有關。福建民間演戲酬神歷史悠久,清代時民間酬神演戲一度達到最高峰,無廟不演戲,每逢村廟演戲,舉村若狂。解放后的村廟信仰,其演戲酬神活動仍保留著,成為村廟集體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項目。
游神巡境就是將村廟中的主神等抬出來,輔以各種儀仗及娛樂隊伍,巡游村廟所在的社區全境。巡境也稱“游神賽會”、“游神”、“游春”等,它是村廟信仰活動中參與人數最多、儀式規模最大、最為熱鬧與隆重的集體性活動,可以說是傳統社區的“狂歡節”。游神巡境規模取決于村廟所在社區的大小,社區人口越多,游神巡境規模也越大。通常,跨村的聯莊廟的游神巡境的規模都比較大,持續的時間也長。小型游神規模100人左右,中等規模約500人,大型游神規模在1000人以上。
游神巡境源自中國傳統民間社會借娛神行樂的廟會,集宗教信仰、商品交易與娛樂活動于一身,但同時也是頗受社會爭議的一項活動。游神賽會由村廟組織出面舉辦,時間多選擇在春季或秋季,取“春祈秋報”之意。春季游神主要是增加春節的喜慶氣氛,祈禱本年度風調雨順、萬事興旺;而秋季游神通常是在村廟主神誕辰之日進行,意在慶賀豐收,感謝神靈庇護。目前,村廟游神巡境活動在農村地區基本上成普及之勢。如閩清縣是福州地區的一個山區縣,該縣400多座村廟中,約有260座村廟有游神活動,參與游神的群眾達27萬人。從儀式規模與社區影響來看,集神圣性與娛樂性于一身的游神巡境具有廣泛的社區性,在社區中影響也最大。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