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考
多媒體教學因其具有手段靈活、方式多樣、綜合性強、信息量大等諸多優點,受到很多數學老師的歡迎。正確使用多媒體來輔助數學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設教學情境,使抽象的數學內容形象化,的確能夠收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學中不加選擇、不加節制地盲目地濫用多媒體,則有可能對數學能力的培養造成不良的影響。
一
數學學科著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計算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主要靠邏輯推理和演算這些方法來實現,而多媒體教學忽視了數學內在的邏輯性,大量通過聲音、圖像、動畫等媒介作用于學生的聽覺和視覺,這種形式看起來好像使數學學習變得輕松愉快,使數學信息傳遞更加快捷與形象,但恰恰是它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數與形及其關系的思考,進而影響了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
(一)過于注重激發興趣,忽視了數學思維。
有的老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一味地追求課堂的趣味性,將教學內容過分包裝。如,有位老師在教學《軸對稱圖形》前,用幻燈片展示了天安門、故宮、埃菲爾鐵塔等十幾張世界著名建筑的圖片,并詳細描述了它們的雄偉壯觀,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最后說出結論。學生好像跟隨老師旅游一樣,看到了許多景點,但是最后都沒有說出老師預設的軸對稱圖形。老師這樣做,無非是想創設一種富有形象性的情境,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但是多媒體圖片的泛濫則成了為情境而情境,喧賓奪主,適得其反。其原因就是忽視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忽視了數學的學科特點,也忽視了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過于注重形式的多樣華麗,忽視了教學效果。
有的老師在教學中,如果對多媒體作用點設計得過多,過多地插入動畫和視頻剪輯,就會導致課件容量過大和過于花哨,且播放時間過長。如,有位老師在教學《圓柱和圓錐》時,展示了一段非常精彩的PPT,既有圖片,又有配音,還用動畫演示了用等高的圓錐杯向圓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滿的過程。這種做法固然很漂亮,卻忽略了學生內在發展的需要,將學生課堂關注焦點導向了外部形式,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習慣于感官刺激而懶于思考,造成知識點模糊,進而影響了學生對數學新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過于注重演示現象,忽視了揭示過程。
多媒體課件大部分以文字、圖形、音像、動畫等組成,有的老師設計了“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教學過程”、“鞏固練習”、“小結”、“作業”等教學環節,上課時只需按既定的步驟一步步展示講解即可。如對于數學的一些定理證明、公式推導、作用等,制成了多媒體課件用于課堂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只見步驟,不見過程,給學生看的是電腦顯示,沒有看到教師的推導過程。這樣的課件重視演示現象,忽視知識的形成、發展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仍然是重“教”而忽略“導”和學生的“學”,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四)過于注重內容演示,忽視了師生交流。
傳統教學中,應該考慮“教材、學生、老師”的關系,現代教學則應充分考慮計算機技術的影響,教師的教學設計需要正確處理“教材、學生、計算機技術及教師”四者的關系。有的老師把教學活動中的“師生”關系,簡單地轉變成“人機”關系,利用先進的電腦技術,上課前做好一個課件,不需要做認真的準備就可以輕松走向講臺,打開電腦,動動鼠標,敲敲鍵盤演示教學內容并講解,甚至可以不講,使課堂教學由“人灌”變成“機灌”,教師就像一個解說員或操作員一樣。這樣的課件著重演示內容,把傳統教學手段排斥在外,缺少課堂教學的精髓——師生的情感交流,忽略了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的啟示、誘導作用,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二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要認識到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并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首先,是否使用多媒體應因課而異。老師在備課時若考慮運用多媒體技術,就一定要認識到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性和工具性地位,并有效地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如板書等。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嚴密的推理過程和極強的邏輯思維,并加深對數學知識本質的認識。例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投影或播放文字、音頻、視頻等課堂導入材料;可以在習題課中直接投影例題,避免抄題浪費時間,然后利用黑板分析解答,最后用多媒體投放書寫規范格式,并強調易錯易漏的地方;可以呈現課堂教學難點的產生過程,如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圓錐曲線圖像的變化過程等;可以在布置課堂練習或課堂作業時,事先點幾位學生在自己位置上做,做好后交給教師直接投影點評,也可以等到點后隨機抽查幾位學生的練習或作業來投影點評。
其次,課件的制作應力求簡明合理。一般說來,課件的版面布局可以分為本節課的主題版塊、主干知識版塊、例題或習題版塊等。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應本著是否有利于知識內容的教學、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原則,要關注到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因素,注意圖片、動畫、聲音、色調的使用。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圖片、動畫、聲音等,都不要出現,以便突出主體知識。例如:教學《橢圓定義》,在課堂導入時,老師先播放行星運動過程動畫,引導學生觀察,并布置任務,引入概念;第二環節,動手實踐,同時提出思考題;第三環節,觀察屏幕上的各種建系并在黑板上推導出公式,最后得出橢圓的標準方程;第四環節,例題講解,采用投影題目,黑板板書解答;第五環節,課堂練習,教師投影學生練習并點評;第六環節,課堂小結,教師先跟學生回顧本節課內容,最后呈現課堂小結內容;最后一個環節,布置作業,投影作業內容及思考題。這種做法對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受知識產生的過程,節省時間,引導學生規范和感受數學的邏輯性,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總之,多媒體只能作為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來使用,不能偏離數學學科的邏輯本位,更不能忽視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