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玲
摘要: 語言模因論揭示了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為研究語言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以模因論為基礎,本文分析了傳統(tǒng)英語教學方法的有效使用對語言學習所具有的意義,并認為模仿背誦應當滲透到聽說讀寫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語言材料的恰當選擇,靈活創(chuàng)新的使用都是有效的運用策略。
一、引言
面對人們熱衷的交際性,啟發(fā)性語言教學方法,一些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方法諸如模仿,背誦等顯得有些呆板無趣,缺乏活力,甚至被認為是妨礙學生發(fā)展交際能力的絆腳石。但隨著專家學者們在語言教學領域的不斷實踐與探索,上述傳統(tǒng)語言教學方法又逐漸回歸人們的視野,其價值也正得到人們的重新認識。模因論作為語用學領域的新理論,對研究語言教學有較大的啟發(fā)與幫助作用。我在其指引下,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回歸現象產生了較大興趣。本文擬以該理論為基礎展開分析,對英語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提出些許見解。
二、模因論與英語傳統(tǒng)教學方法
Richard Dawkins在其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了“meme”這一概念。“meme”在國內有許多種譯法,何自然教授將之譯為“模因”。[1]模因作為文化基因,靠復制、傳播而生存,語言是它的載體之一。語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詞、句乃至篇章層面上表現出來。[2]語言通過語言使用者的模仿,復制,得以不斷積累,運用,最終實現了傳播。可見,模因與語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而模因論也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對語言教學起到指導與啟發(fā)作用。
從本質上看,模因的核心就是模仿。語言本身作為一種模因,其傳遞復制自然也離不開模仿。結合模因復制的四個階段——同化,記憶,表達與傳播來看,模仿行為貫穿其中。同化記憶階段表明只有通過與模因的接觸,并且反復接觸才能使模因真正進入宿主大腦;表達傳播階段使得模因被輸出,并傳遞給其他個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模因。這是模因完整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發(fā)展過程,缺一不可。著眼于此,語言的學習或者說語言模因復制、傳播的過程中,學習者必須通過模仿復制輸入,表達輸出,最終實現語言交流的目的。因此,模仿、背誦這些傳統(tǒng)方法理應成為語言學習的一部分,幫助學習者增加語言輸入,并為其語言表達做好鋪墊。它們與諸多現代教育理念方法并無沖突,而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礎。當然,要使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好“基礎”這個作用也并非易事。模仿、背誦不能成為語言學習的目的,也不能孤立地將語言學習等同于模仿、背誦。如何將模仿、背誦合理運用到語言學習中,將模仿、背誦與語言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將模仿、背誦靈活地融入到語言交流中都成為大家需要思考的問題。
三、基于模因論的英語傳統(tǒng)教學方法運用策略
提高模仿、背誦這些傳統(tǒng)方法有效度能更好地實現其幫助語言學習者積累正確的語言,運用地道的語言,從而促進語言傳播的功能。我認為合理有效的模仿、背誦要杜絕任務式的,孤立的,不加選擇的死記硬背。結合模因論相關內容,本文對這些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運用提出一些策略以供參考。
1.模仿、背誦需滲透到聽說讀寫各個環(huán)節(jié)
從模因復制傳遞的四個階段看,模因在同化階段進入宿主的記憶,在記憶階段較長時間停留在宿主記憶中,實現其內化;隨后,模因通過宿主和外界手段在表達傳播階段得以輸出。同樣,語言模因在人類社會中也必須經過這四個階段復制并傳遞下去,既需要前兩個階段的輸入行為,又離不開后兩個階段的輸出行為。
結合我們現實中的語言學習來看,在聽與讀的語言訓練中,模仿、背誦地道的,有價值的英語材料可以幫助學習者接觸,反復接觸,理解,內化這些語言模因,這與二語習得中的語言輸入假說不謀而合。充分實現語言可理解性輸入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表達所需的各種語言形式。在聽力練習中,純正的聽力材料可以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音環(huán)境,地道的語言表達。學生的任務不僅局限在聽懂并完成練習題這一階段,而且應該就某些對話通過Pairwork進行模仿,提高語音水平,熟悉地道的口語表達。比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中的Speaking Out板塊,通過讓學生模仿Model,幫助他們糾正改善語音,還可以幫助其掌握一些常用表達,譬如,表達喜好厭惡之情,除like,dislike以外,還可以用“Im crazy about...”,“They make my stomach turn.”之類的表達。它們形式不同,但都表達了相同的信息,這也正合乎“形式不同,內容相同”的基因型模因的復制傳播規(guī)律。就“讀”這個環(huán)節(jié)而言,我們大多數的精讀課堂都正努力融入這些傳統(tǒng)手段。我認為,背誦段落并不是模仿背誦的唯一形式,我們還有許多形式有待挖掘。我們應鼓勵學生借助錄音跟讀,大聲朗讀,通過模仿強化學生對連讀,吞音等形式的掌握。我們還可以適當補充與課文主題相關的閱讀材料。與其說這是重復,不如將其看成一種模仿。兩篇相似的文章有助于學生熟悉某一話題或者領域文章的風格,抑或有助于用詞或句式等語言形式的重復性強化輸入。譬如,學生學習完《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Time-Conscious Americans這篇文章,我們又選取了另外一份材料The Voices of Time,文章內容既幫助學生強化有關時間觀的語言表達,又有助于其對文章提到的因時間觀的理解差異造成的文化沖突做進一步理解。
當然,模仿、背誦也應當與說、寫訓練相結合。以上述聽、讀的語言訓練為基礎,我們應將模仿、背誦延伸至說、寫訓練中,使模因實現其完整意義上的一個周期。同樣,我們就上述例子作進一步延伸。當學生輸入“Im crazy about...”,“They make my stomach turn.”之類的表達之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該模因加以表達傳輸才能保證這一語言模因成為真正的語言模因。因此,我們布置給學生這樣的任務:根據所在單元的Music這一話題,討論音樂與情緒的關系,并將所學like/dislike的相關表達融入對話中。這樣,學生就實現了對該模因的最初步的運用。就寫作而言,將開頭,結尾,過渡等常用句型結構,不同風格篇章的詞句特點等介紹給學生供其模仿是非常好的辦法。但是,使模仿成為靈活模仿,使所寫篇章達意,自然而不造作則成為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
2.模仿、背誦與科學選取的語言材料相結合
在很多聲音相互競爭得到拷貝的情況下,最成功的聲音乃是在保真度、多產性、長壽性三個指標上表現值都很高的那些聲音。[3]據此,模因又可分為強勢模因和弱勢模因。強勢模因復制的保真度高,被復制的機會多,傳播的范圍廣,存活的時間長。[4]因此這為我們科學的選取語言材料提供了依據。一般意義上講,在英語學習中我們應該選取的是含有強勢語言模因的語言材料。結合強勢模因的特點,不難發(fā)現這樣的語言模因往往是得到廣泛接受的,使用頻率高或者說交流中被廣泛運用的模因。模仿背誦這些模因將為學習者現實生活中語言的表達,思想信息的交流提供有力的基礎。因此在一般的英語學習中,我們就不能選取過于專業(yè)的,涵蓋較多生僻詞匯的語篇。而一些含有經典話語的篇章則是選擇中的佳品。它們實用性較強,歷經時間的沉淀為大多數人接受,語言一般也較精湛優(yōu)美。比如,名人演講等內容經常會用作模仿背誦的材料。
當然,選取材料還應依據學習者自身的專業(yè)背景做適當調整。與其專業(yè)相關的語言材料對他們來說也可看做是某一領域內的強勢模因。比如,藝術類的英語教學,教師就可以補充一些藝術英語材料。一方面,這些語言材料對學生自身專業(yè)的發(fā)展能夠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這些語言材料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變動的強勢模因是在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特別活躍的模因。[4]因而,在這個特定歷史時期,我們必須熟悉具有時效性的語言。對它們的模仿背誦有利于我們理解生活中用到的新的語言現象,并幫助我們準確表達時效性的信息。這一點在科技領域,政治領域表現尤為明顯。英語學習過程中,與時代發(fā)展相一致的語言材料應當予以重視。為此,充分利用網絡優(yōu)勢,媒體優(yōu)勢,我們可以挖掘很多相關的語言材料。
3.模仿、背誦與語言運用的統(tǒng)一
語言變異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語言現象。凡是活的語言,都應當說無時無刻不在變異之中,這也可以解釋為語言模因在復制、傳遞過程中出現變異。語言正是語言模因不斷變異而豐富和發(fā)展起來的。[5]
因此,模仿、背誦與學習者語言運用或語言創(chuàng)新并不矛盾。模仿背誦是理解基礎上的記憶活動,不是死記硬背;學生將原文一字不落地背誦完畢并不意味著背誦任務的終結,還需要被靈活運用到現實語境當中,甚至產生語言變異,形成新的模因復合體。
從語言模因的復制與傳播方式來看,語言學習者既要掌握“內容相同形式各異”的基因型,又要掌握“形式相同內容各異”的表現型。只有當學習者可以以不同形式表達同一信息,也能以相同形式套用不同內容時才能實現其根據不同語境靈活準確地表達思想這一交流的目的。作為傳播過程中的宿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應該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模仿背誦,以及隨后的語言運用中。從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使用機會逐步過渡到學生自己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習者通過替換性練習掌握某些固定語塊或者稱為語言模因,然后通過翻譯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學生在完成翻譯等實際任務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運用了語言。此外,我們還可以再創(chuàng)造語境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譬如,通過“film”話題的材料學習,鼓勵學生課后用所學詞匯、語句編造對話,討論自己喜歡的電影及喜歡的原因,引導學生使用電影獲獎情況,演員陣容,電影組成要素等所學知識點。我在授課班級中發(fā)現學生表現力很強,他們能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熱門影片展開討論,自然融入很多所學知識點。此外,學生在表達喜好時,還對前一單元所學的表達喜好的語言結構加以模仿。在運用語言模因的過程中,如果學生能恰如其分地創(chuàng)造新的模因組合,對語言靈活的甚至是創(chuàng)新的使用也就得以實現。
四、結語
總之,從模因論角度看,模仿背誦等傳統(tǒng)教學方法對語言學習仍具有較大意義。對其有效利用可以為廣大師生搭建堅實而又豐富的學習平臺。模仿背誦應當滲透到聽說讀寫各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語言材料的科學選擇,通過靈活創(chuàng)新的使用,這些語言模因一定能為學生理解,并最終活化為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2):200-209.
[2]何自然主編.謝朝群,陳新仁編著.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53.
[3]Blackmore著.高申春,吳友軍,徐波譯.謎米機器(The Meme Machine)[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54.
[4]李捷,何自然,霍永壽.語用學十二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49-150.
[5]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108-114.
基金項目:上海市高校選拔培養(yǎng)優(yōu)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資助——“從模因論角度反思傳統(tǒng)英語教學手段”階段性論文(thc1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