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自學
摘 要:教育水平取決于教師的業務素質,教育是振興民族的希望,新時期高校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提高民族素質使命,應該培養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
關鍵詞:高校教師修養職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7(a)-0216-01
高校教師承擔培養人才和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高校老師不僅要更新知識,提高教學、科研水平,更需要加強自身修養,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
胡總書記在紀念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指出,高等學校教師要培養良好的師德,要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教改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要成為一名品德高尚的高校教師,必須牢牢把握自己的價值觀,以“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作為行動指南,志存高遠,做學生的指路人,幫助他們健康成長;要建構正確的人生目標,掌握適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為人師表、教書育人中砥勵自己。
1高校教師提高品德修養的途經
(1)發揚敬業精神,熱愛教育事業。愛崗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和從事的職業;敬業就是以恭敬、嚴肅、負責的態度對待工作。教師首先要熱愛教育,把自己從事的勞動和為國家培養人才聯系起來,就會感到當一名教師的光榮與自豪。將自己的職業情感轉化為具體的職業行為,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學生服好務。
(2)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高等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應歸結為“一流教學、一流本科”;大學承載的使命是通過教學傳播知識、通過圖書館保存知識、通過研究擴展知識、通過應用轉移知識。教育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教師的綜合素質,因此,高校教師必須刻苦鉆研業務以提高自己。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師德的根本標志,也是教師整體素質的核心部分。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首先要用自己的品德、修養和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樹立良好的師德榜樣,潛移默化地感化學生良好品性。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不斷獲取新知識,注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調整;注重實踐,總結出適合不同類型學生的教育規律和方法;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新時期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一流的人才需創新型的教師,教師只有勇于創新,才能改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3)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我們學校提出十二五的三個重要轉變:從規模發展向提高質量的轉變;以工、醫優勢向綜合優勢轉變;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大學要讓學生自由發展,讓學生成為他們自己。高校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有個性特點、感情豐富、甚至有些叛逆性格的青年學生,愛學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是搞好教學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應具備的道德行為。教師要引導學生的發展,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信任學生,根據學生特點“對癥下藥”進行教育,才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結合高校開展的各種型式的教學評價、教學競賽活動,高校學工處、教務處等職能部門需多組織老、中、青等教學優秀的老師對不同授課需要的老師進行培訓;利用國家精品課程的平臺更新、豐富和完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有條件參與其中;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教學,在課堂上形成與學生的良好互動;創新課堂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將授課內容以圖、文、聲及嵌入式動畫效果,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日常生活中與講授課程相關的內容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將啟發式教學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生命周期中。
2教師加強道德修養的現實意義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實中的大多數教師都能夠恪守教師職業道德。但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觀念也不同程度影響了學校這片“凈土”,部分高校教師少了奉獻精神;有的老師敷衍本職工作,熱衷于第二職業;有些教師過分強調個人本位,失去了在學生中應有的表率作用;還有些高校教師認為只要完成教學任務就行,課余時間與學生接觸少,缺乏與學生進行溝通,等等。這些現象制約了高教師德在社會上的正面研判,甚至一度出現社會上對高等教育工作者品性的質疑,網絡和新聞等媒體開辟專欄來對教育、師德滑坡的進行專題討論。
推動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重要資源的結合點,在國家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高教體系培養了眾多的專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雖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但從總體上看,我國高等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和老百姓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高校教師只有不斷提高思想品德,才能為培養人才、社會服務、科學研究及文化傳承創新等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3結語
教師是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生力軍,而高尚的師德對學生的教育力量巨大而深遠。高校教師要明確專業與品性修養的規律性認識,堅定對教師職業敬仰,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業務水平,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參考文獻
[1] 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修訂版)(第2版)[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5).
[2] 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