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博
創業板三周歲的生日即將來臨,此時,我們難有喜悅,更多的是反思。
在2009年10月開板之時,創業板曾被寄予了無限的期望。從“中國的納斯達克”,到“資本市場多層次化”;從“成熟金融體系重要標準之一”到“積極應 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又一新亮點”。三年后,這些溢美之辭言猶在耳,但投資者眼中看到的創業板現狀卻可以用“凄凄慘慘戚戚”來形容。
超募1260億元
截至2012年8月14日,創業板已有345家公司,但這些公司中超過6成跌破了發行價,超過8成跌破了上市首日收盤價,跌跌不休的創業板給二級市場投資者帶來的損失相當驚人!
創業板大比例破發和投資者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市場的另一面卻是歌舞歡騰——作為融資方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三年來合計募集資金為2272.61億元,其中超募資金為1260.73億元,超募資金占募集資金總量的55.47%。作為中介機構的券商保薦人、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合計獲得了157.79 億元的發行費用,發行費用占募資比重高達6.94%。
三年以來,創業板還創造了什么呢?數以千計的億萬富豪,以及層出不窮的“業績變臉”型公司。
我們并不否定創業板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結構之一的重要存在意義,亦不可能要求創業板從誕生開始就可以迅速達至完美。但是,三年以來,我們在創業板看到了太多的怪現狀,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創業板及其運行機制進行反思。而唯有反思,方能令創業板保持更長久的生命力。
我們試圖將創業板市場厘清為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他們為創業板上市公司提供了急需的發展資金,甚至是大大超過上市公司計劃募集的資金,但三年來他們獲得的回報如何?
第二個層面包含券商保薦人、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三年來中介機構在創業板業務上盈利幾何?又為市場提供了怎樣的投資標的?現行發行機制下,中介機構的行為怎樣被扭曲?
第三個層面是作為融資方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以及由上市衍生出的眾多億萬富豪。在獲取融資后,創業板公司是否給出了“高成長”的回答?身家暴增的億萬富豪是否名副其實?
為何成了“造富板”?
不是“2”,也不是“4”,而是數字“3”。
對于創業板來說,“3”是一個神奇的數字:創業板股票的代碼是以“3”為開頭的;控股股東承諾鎖定股份的期限是36個月,即3年……
3年前,當創業板大幕徐徐拉開的時候,恐怕很多人都沒有料想到創業板在未來3年運作中打造富豪的速度是如此的神速。
經過3年的突飛猛進,創業板家族已形成了擁有345家公司龐大的群體。而目前每家創業板企業中平均就有3位億萬富翁誕生。有統計數據稱,截至2012年2月27日,創業板發行一共造就億萬富翁856人,10億級家族富翁則高達116家。
不難發現,在這場造富的盛宴中,包括創業者、原始股東、PE等在內的身價一夜之間過億已成為常態。然而,在股東們財富驟增的同時,其上市公司的業績卻難言樂觀。與這些暴富的人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投資創業板的中小股東傷得體無完膚。
值得注意的,若按發行價計算大股東持股市值與目前持股市值進行比較,有295家公司大股東市值都出現縮水,占比高達85.5%。其中縮水程度最大的為世紀鼎利,其大股東葉濱按發行價計算的身家達63.36億元,而目前僅有7億,縮水達88.9%。
此外,東方日升的林海峰、新大新材的宋賀臣、奧克股份的奧克集團股份公司持股市值縮水幅度都在80%以上。據統計,共有168 家公司的大股東持股市值縮水在50%以上,占創業板公司總數的48.7%,已接近50%。
事實上,與大股東持股市值縮水對應的 是,這些榜上排名靠前的公司往往都是股價下跌得最厲害的,比如,東方日升、新大新材、奧克股份等都排在破發公司的前列。這也意味著,投資者一旦在開盤當日買入這些股票將虧損相當嚴重。
當一批又一批批富豪從創業板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創業板造富功能的明顯被扭曲。這種造富并不是建立在創業板公司投資價值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新股高價發行、上市公司股本結構扭曲以及市場投機炒作的基礎上。
創業板在造富的同時,又將巨大的投資風險轉嫁給了投資者。隨著三年鎖定期將解禁的到來,這一風險將變得更大巨大,富翁們一旦套現,投資者就得為富翁們的套現買單,并承擔高估帶來的高風險。
超六成公司跌破發行價
345家創業板公司近三年以來,發生過重要股東減持/增持行為共計2373次,其中減持行為2040次,增持行為333次。減持的股份參考市值為174.23億元,增持的股份參考市值為9.47億元。
不難看出,創業板各公司的重要股東三年以來仍是以減持股份為主,減持股份的參考市值為增持股份參考市值的18.39倍。相形而言,創業板公司重要股東出現的增持行為顯得零星而又力量微薄,增持部分僅相當于減持部分的“零頭”。
更離譜的不是減持,而是虧損。
截止2012年8月21日,就有三家創業板公司正式宣布虧損,天龍光電、恒信移動和菇木真在2012年中報就分別虧損了6232萬元、1502萬元和917萬元。另外三五互聯、新高興、向日葵、鼎漢科技、堅瑞消防都已經預告虧損,虧損程度從360萬到6900萬不等。
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虧損的公司正在翻倍增加,2010年中報,只有國聯水產一家公司虧損,當季度國聯水產虧損1336萬元;2011年中報虧損僅有兩家,是國聯水產和恒信移動,分別虧損了一千多萬和五百多萬。從零到一家,再從一家到兩家,中間的增幅是100%。
但是從2012年看,這個數量有可能增至8家,從2011年的2家虧損到2012年的8家,增幅達到400%。
而對應的時間點,創業板公司分別是90家、238家、349家,也就是創業板公司的擴容速度是160%,50%左右。
也是就是在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期間,創業板公司的問題開始密集暴露,在2012中期預虧的公司大部分是2010年上市,有兩家是在2009年上市的,也就是說創業板開板之后一年內已經出現了泥沙俱下的情況,這些情況大部分在兩年后就開始暴露。
但是可怕的是這些創業板公司變臉的速度越來越快,據統計,創業板開板一年后的2010年10 至2011年年底,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有148家公司在創業板IPO,但是在2011年的年報已經有39家公司的凈利同比下滑,最夸張的是在2011年12月29日上市的匯冠股份,2011年的凈利潤已經同比下降了19%。
到今時今日只能說,時間是最好煉金石,在時間的打磨下,原來卸下粉黛的創業板竟也是寫滿了滄桑,投資者突然發現去掉美瞳和假睫毛之后的雙眼睛是原來也是這般無神。
據統計,截至2012年8月14日,創業板共由345家公司構成,但以8月14日收盤價計算,跌破發行價的卻有218家,破發比例高達63.19%。以“創業板第一股”特銳德為例,其8月14日收盤價為11.04元,向后復權后為17.01元,仍低于23.8元的發行價。
除了大面積破發外,創業板公司跌破發行價的幅度也值得關注——有35家公司破發比例超過50%,這意味著,投資者如果最初申購這些公司并持股不動,也難逃“腰斬”的厄運。
由于大量創業板公司跌破發行價,我們可以計算出“投資者損失”,即發行價減去現價(向后復權),再乘以首發數量。統計結果顯示,218家跌破發行價的創業板公司共造成“投資者損失”高達507.42億元。當然,在另外一方面,現價高于發行價的公司,也給投資者帶來 了超越發行價的收益,這部分相對于發行價而言的正收益在390.28億元。兩相比較仍可發現,創業板的二級市場投資者作為整體仍然是處于虧損嚴重的狀態, 投資者整體凈損失約為117.1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