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雅琴
副刊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副刊內容有小說、詩詞、戲曲等。對于廣義的副刊,一般來說是指報紙上用文學體裁反映社會、文藝色彩較濃、能給讀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常見于各種報紙區別于新聞的版面和欄目。在這里,我們說的是廣義的副刊。隨著報業競爭的加劇和厚報時代的來臨,副刊也再次受到人們的重視,而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傳統副刊對思維、文化多元化的讀者來說,已經不能滿足其閱讀需求,漸漸失去了其原有的吸引力。怎么才能適應社會需要,辦好副刊,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筆者以為,用新聞眼光做副刊,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
新聞理念做副刊的輝煌歷史
副刊自民國誕生以來,在不同的報社中一直都受到不一樣的待遇,不容置疑的是,把它放到重要位置的報社都將其放在了增加競爭優勢的重要砝碼上。這場報紙戰爭的硝煙最早起于《申報》和《字林滬報》之間,但不久,五四時期的文人們就徹底顛覆了《字林滬報》這種專門刊載詩詞、小品、樂府、傳奇之類帶有消閑性質的作品而用于消閑、遣愁、解悶、醒睡、除煩的副刊概念。[1]
“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當時,胡適提出的這一理念成了建設新文化的口號與方法,“民主”與“科學”精神一再被倡導。“日報的副刊要兼談哲學科學,自是決不可少。但是我很希望各種專門和普通的學問,都漸漸地有人起來組織雜志從事研究和傳播,使我們日報的附張(即副刊)卸去這個重擔,仍回復原來的地位,讓人不把它當作講義讀,去把它當作高等娛樂的場所看。”[2]主編《晨報副刊》的孫伏園把副刊與其他文化傳媒做了區別,認為傳播“學理”需得“趣味”先行,仍把副刊看成是“高等娛樂的場所”。但是歷史證明,不管是晦澀的還是娛樂的,無論用哪一種方式,當時的“學理”之風在報紙上的確為改變中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時的副刊有許多文章涉及哲學、政治學、文學、科學等學科,學術性很強,而且編輯常常把學術話語置于社會政治改革、新文化建設、婦女解放等社會文化語境中,從大眾關注的問題中尋找話題由頭。這樣的編輯處理,已經有了用新聞的眼光做副刊的意識。魯迅、周作人、松年、陳大悲、胡適、蔡元培、梁啟超等名家通過報紙的各個欄目,把筆觸自由地伸入到當時的政治、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寫了大量的小品文,迅速反映瞬息萬變的社會問題,從而得到了廣大讀者的紛紛響應,并深刻地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可以說,五四時期,副刊在報紙中所占的分量及其在社會上所起到的作用,都達至報紙的巔峰狀態。而這一點,和這些激進文人把做新聞的理念融入副刊是分不開的。
金庸先生曾形容副刊是“報紙的靈魂”,講的就是副刊的這種“指導社會,矯正社會”的求真、求知、求大同的精神。如果脫離了面向社會各階層的探究的新聞眼光,一味地風花雪月,副刊永遠只能在報紙中唱配角,甚至只能充當填充版面的“報屁股”。
20世紀80年代,副刊也曾經歷過引領人們思想和審美潮流的輝煌時光,90年代以后,在許多報紙版面中地位逐漸下降。直至近些年,才有一些報紙又把辦好副刊放到了增強競爭力的高度。
時代需要再次創辦“大副刊”
然而,隨著互聯網、手機報的迅速崛起和報業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報紙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也在改變。[3]網絡的快捷和大容量,讓報紙甚至電視的新聞傳播處于劣勢地位,而各個電視臺除了以其電視劇、電影和及時的第一手新聞吸引觀眾外,近年來頻頻推出《百家講壇》、《發現與探索》、《舌尖上的中國》等各類文化類節目,并因此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尤其是一些中國文化內涵豐富的節目大受追捧。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成長壯大,世界希望通過各種途徑認識中國,而許多中國人也希望能通過了解傳統文化重新審視自己和整個民族。通過文化類節目的傳播,可以不斷幫助人們尋找民族認同感和對中國在歷史發展現階段各類問題的思考。這是那些優秀電視文化節目成功的社會背景。同時,許多報紙也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國青年報》推出的《文化周刊》和《閱讀周刊》,《經濟日報》推出的《藝術品投資與收藏》,《南方都市報》和《南方周末》的《文化周刊》,《北京晚報》的《五色土》,《濰坊晚報》推出的《人文濰坊》,《彭城晚報》的《彭城周末》等,都把眼光從以前狹義的副刊轉投為廣義的“大副刊”,他們把人們的衣、食、住、行、娛、游、購等領域都放到了一個大文化背景中,以新聞的眼光解讀文化,從中發現冰點和亮點,讓厚重的歷史以另一種輕松的形式走上了版面,走上了“新聞招客,副刊留客”的路子。這些版面,無不跳出了以賣弄文字技巧為主的純文學路子,把注意力轉向了對歷史的解讀、對人生的思考、對現實的反思、對社會和人性的探索和引導當中,形式新穎,內容厚重,自成風格,成了體現報紙“含金量”的品牌欄目和贏得穩定讀者群的利器。而快節奏的新聞傳播之余,報紙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把文字和圖片以靜態的方式保存下來,可以讓人們在閑暇之余閱讀、品味,這些副刊內容把報紙這一優勢發揮到了極致,為讀者提供了一些耐品耐讀的內容,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報紙在新聞媒體競爭中的地位。
怎樣用新聞眼光做副刊
報紙不僅需要較高的文化品位,還需要一種勇于擔當的氣概,只有這樣,副刊的分量才能重起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還需要借鑒新聞的采寫方法,從以下三點著手:
首先,副刊要抓好貼近性。在文化陣地中,我們也要緊跟時代步伐,不能遠離社會熱點,并盡量策劃話題性文章。副刊除了需要一些花花草草、靚男美女、小貓小狗等風月雅談之外,還需要一些有挑戰性和殺傷力的話題和文章,以引起讀者的共鳴,引導人們的思想。不管是散文、言論、小說還是各種特稿,都可以以其獨特的語言魅力間接地反映當前新聞或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現象,并用藝術的手法感染讀者,讓其警醒、振奮、感悟或愉悅,從而對社會進步起到潛移默化的指導和推動作用。在這當中,還有一點需要提醒,現在有許多報紙的副刊文章長于1500字就不予刊登,字數其實不能作為是否刊發的依據,如果文章有分量、有見解、有真情實感,長了何嘗不好·像梁衡的《大有大無周恩來》、《覓渡,覓渡,覓何處》那樣有文采、有深度、亦有長度的“猛稿”,又何嘗不能發·
其次,副刊要立足本土化。早些年,藝術界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話放到辦報上來說,可以套用為:“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在目前許多新聞千文一面的情況下,獨家文化類的副刊內容可以成為一個亮點。而在這方面,不管是大報還是地方報,都各有自己的優勢。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而挖掘地方文化,可以讓當地讀者在解讀自己周邊風土人情的同時產生出閱讀自己的報紙的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在文化方面,許多人對本土文化都有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隔膜感,對歷史人物、歷史沿革、俚言土語、名勝古跡等進行生動細致的描述和深度解讀,有助于普及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提高報紙的趣味性,一石雙鳥。
最后,副刊要注意提高互動性。在文化領域,人們非常關注認同感,特有的文化意蘊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民族或屬地自豪感,并能夠從中得到放松、調整和思想上的進步。如果版面內容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和興趣,那么這些讀者就會成為報紙的固定客戶和潛在的廣告客戶,而互動是提高報紙認同感的有效手段。而且一些話題性的策劃還可以把觸角伸入到社會、生活、經濟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并可以把衣、食、住、行、娛、游、購中一些有文化內涵或特色的內容包裝上版面,不僅方便了讀者參考,而且也為報紙的發行和廣告打好了基礎。比如,有些報紙的副刊本地化以后,推出了許多在各個領域里都“玩得轉”的草根精英,對這些人或涉及領域的報道,不但可以引發一般讀者的認同,更可以提高新聞人物或新聞事件周邊人群的興趣,甚至這些深入社會及百姓生活的欄目有了社會影響后,會有讀者主動提供線索,形成報紙和讀者的良性互動。而這些領域里,本身就有著廣闊的市場,隨著這些內容被媒體的日益重視,其市場也會增強與報紙的合作。
總之,如果能夠以新聞的眼光做好副刊的話,副刊就會擺脫配角的尷尬,在報紙版面中唱一出精彩的獨角戲。而且,副刊是凝聚有相同、相近文化品位的讀者的強大紐帶,一份報紙如果能充分利用好副刊這塊陣地,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報紙的競爭力和生命力,還能有力地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實現報紙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共贏。
參考文獻:
[1]湯樹儉.我國報紙副刊起源小考[EB/OL].(1982-03-28).http://www.doc88.com/p-605272625597.html.
[2]謝慶立.五四時期著名報紙副刊的文化傳播策略[EB/OL].(2011-07-17).http://xwcb.100xuexi.com/ExtendItem/OTDetail.aspx·id=D2B0C35A-EB5F-4F68-BE46-3BE19142C5C5.
[3]徐曉帆.多元化社會與辦好副刊[J].新聞愛好者,2010(5上).
(作者單位:濟源日報社)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