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史量才(1880~1934)是我國新聞史上著名的報業企業家,人們稱之為“新聞巨子”、“報業泰斗”。1912年,他接辦1872年在上海創刊,但到民國初年已每況愈下、連年虧損、發行量僅有7000余份的《申報》以后,對辦報思想、報紙內容、出版發行、廣告經營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把一張嶄新的《申報》呈現在讀者面前,開創了《申報》的“黃金時代”。在他提出的諸多辦報理念中,影響最大的是“辦報記史”的思想。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國學大師章太炎一語雙關地稱贊他的這一辦報思想為“史家辦報”。
史量才認為報紙報道現實就是在記錄歷史事實,報紙應成為“史家之別裁,編年之一體”。報紙應為后人修史建立完備的檔案,提供完備的資料。為此,他要求新聞記者應“負直系通史之任務”、“同人則以史自役”。在這一辦報方略的指導下,他針對在其接辦《申報》之前申報館沒有留下一份《申報》創刊以來的完整報刊的狀況,組織人員搜集、整理出了一套完整的報紙。尤其在以后的辦報中更是把采寫報道視同撰寫當代之《史記》,盡力全面、詳盡地報道當時每天發生的國內外大事和社會生活的形態,不僅為公眾提供了豐富的新聞信息,而且成為記錄中國近代社會歷史的百科全書。史量才的這一“辦報記史”的新聞理念,在當今時代仍然有著深刻的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
為了“辦報記史”,史量才要求《申報》記者、編輯要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事物。他認為,在新聞報道中,陳述事實高于一切,只有這樣,才能給后人留下“真史”、“信史”。史量才的這一理念,至今也應是辦報人遵循的基本原則。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媒體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迅猛發展。然而,在鋪天蓋地的新聞信息傳播中,胡編亂造、無中生有,道聽途說、聽風是雨,添枝加葉、合理想象,亂扭角度、歪曲事實,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虛假不實新聞時有所見、屢禁不止。這些虛假不實的新聞,不僅損害了當代公眾的權益,極大地傷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而且給后人留下的是殘缺的、虛幻的甚至是虛構的歷史,終究要被歷史所淘汰、拋棄。新聞媒體和記者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自覺地維護新聞真實性這個基本原則,按照新聞用事實說話這個基本規律采寫報道。無論是報道事物還是人物,都要報實情、講真話,有喜報喜、有憂報憂,最大限度地探究事實真相。重大事件的報道往往會成為歷史的元素和文獻,媒體和記者要做到既不漏報,也不誤報,更不曲報,把事實準確地記錄下來。尊重事實、敬畏事實,這不僅體現了媒體和記者對公眾利益的忠誠,對主流價值的認同,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對職業道德的恪守,也體現了對歷史的使命和擔當。
史量才把擴大報道面,豐富報道內容,既作為增加報紙信息量,在更大的范圍內通達民意、吸引更多讀者的追求,也作為為歷史留下更多更好的細節和史料的追求。他接辦《申報》以后,在我國報界第一個改變了編輯、記者不分工的狀況,對編輯、記者進行了分工,聘請了一批特派記者,在南京、漢口等國內29個大中城市設立了申報分館,以便及時地采集到全國各地的重要新聞。在國內以及國外的倫敦、巴黎、羅馬、東京、華盛頓、紐約等地建立了特約記者和通訊員隊伍,把報道觸角延伸到了世界各地。在《申報》上,國內外大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等方面的新聞無所不有,文件、條約、協議、統計數字無所不包。多年來,人們在研究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撰寫地方史志、行業史志時,都把《申報》作為資料寶庫。現在,我國的新聞事業雖與史量才所處的那個年代不可同日而語,但無論是綜合性報刊還是專業性報刊,無論是機關報還是都市類、生活類報刊,也都應該根據不同的定位和分工,開闊新聞視野,拓寬報道思路,不斷充實和豐富報道內容,這既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滿足不同讀者的需要,也可以為后人撰寫歷史、研究學問,留下全面、翔實的材料。
史量才認為,要“辦報記史”,辦報人員就必須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史官剛正不阿、秉筆直書的優良傳統和精神。他曾說過:“報紙是民眾的喉舌,除了特別勢力的壓迫之外,總要為民眾說些話,才能站得住腳。”他告誡申報同仁:“人有人格,報有報格,國有國格。三格不存,人將非人,報將非報,國將非國?!痹谒愚k后,在當時漆黑一團的舊中國,《申報》不顧反動政府、軍閥和惡勢力的血腥統治和種種利誘,在新聞報道中直面現實,對五四運動、“四一二”屠殺共產黨人、“九一八”事變的前因后果、工農紅軍開辟蘇區根據地的遠方信息、上?!耙弧ざ恕笨箲鸬膶崨r都如實進行了報道。1931年11月,傾向與共產黨合作的國民黨左派領袖鄧演達被蔣介石殺害后,宋慶齡撰寫了《宋慶齡宣言》對蔣介石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嚴厲的譴責。當時,許多報紙都不敢刊登這個宣言,史量才卻毫無畏懼,在《申報》上全文登載出來,在全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由于史量才堅拒蔣介石的威脅利誘,堅守自己的辦報原則,1934年11月被國民黨特務殺害?,F在,我國新聞報道的生態環境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由于種種原因,記者要將一些事件真相報道出去、公之于眾,仍面臨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干擾、干涉、阻力和壓力。同時,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記者面臨的各種誘惑也很多,一些意志薄弱的記者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為此,記者應像史量才那樣以一個史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為權所迫、不為威所懼、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動,把記下真實的歷史片斷作為最大的擔當,做到守土有責,當職盡責,不辱使命,保持記者獨立的人格和正直的名節。
史量才“辦報記史”的新聞理念和實踐,是我國新聞事業的一筆寶貴財富,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弘揚和發展。
(作者單位:中原油田培訓中心)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