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自從海爾開啟“人單合一”的互聯網革命之后,孫根經常要跟來拜訪的同行切磋經驗,在講到一些傳統企業互聯網化的技術話題時,如流程優化、數據挖掘、用戶脈搏、創意工場等,同行們興致頗高,而一旦觸及支撐這些創新的倒三角管理模式,不少人紛紛搖頭,無奈的說一句“只有海爾可以,我們做不了”。
孫根名片上印的職位是“互聯網應用創新經營體長”,該部門是海爾獨創,隸屬于海爾集團的系統與流程創新經營體(下簡稱PSI),同行中鮮有類似的建制。
海爾目前擁有著2000多個經營體,獨立運作,自負盈虧,而孫根的經營體也許是海爾這個龐大制造機器中最互聯網化的一環——它更像是一個紐帶,一端是制造體系下運轉的各個業務部門,一端是日益碎片化、聚合化與個性化的互聯網用戶需求,孫根要做的就是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基因揉到一起,融為一體。
“我們為正在做的事情感到興奮,但壓力也非常大,因為直接面向用戶的一級經營體會不斷提出各種倒逼的要求。”關于壓力的來源,孫根看得很清楚:玩法變了,“用互聯網工具”跟“做互聯網模式”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做法,海爾要做的顯然是后者。
互聯網應用創新經營體的轉變是從2007年開始的:在此之前,它只是一個網上訂單推進部門,主要負責互聯網平臺如海爾官方網站及海爾商城的搭建,“KPI考核也較為簡單,有時就是催促業務部門及時在網站上更新內容”;2008年孫根的部門正式并入PSI,并成為了獨立運作的自營體,收益與它所支持的一級業務經營體掛鉤,壓力也由此而來,一級經營體會提出各種需求,例如產品型號經營體會要求它拿出產品使用體驗調研,社區店經營體則關心能否從線上引來更多的客流,而售后部門則希望能將微博打造成另一塊海爾服務的金字招牌……
“傳統制造企業以生產能力為中心的體系正在消解,海爾不再只是一個制造工廠,而在構建一個生態系統。”孫根說,從研發到生產,從營銷到售后,從電商到物流,海爾已進入一場全員性質的互聯網模式革命中,它席卷了全海爾8萬名員工,沒有人可以置身其外。
“用戶脈搏”計劃
黃熠越來越喜歡泡在網上跟用戶聊天的感覺,作為海爾冰箱模塊企劃平臺虛實網互動經營體長,他現在總能從PSI搭建的用戶互動平臺上找到靈感。該平臺在海爾內部稱為“創新工場”,自去年3月上線,普通用戶、設計發燒友、海爾企劃人員等均可以登陸,設計人員有任何難題都可以發起討論,以眾包的方式收集用戶建議,而用戶也可以提交自己的創意設計。
去年5月的時候,黃熠就有了一個大的發現,在提交創意的用戶中有30%都希望冰箱能夠有智能提醒功能,例如顯示天氣預報信息、提示冰箱中存放了哪些物品等。黃熠馬上進行了對用戶的跟蹤回訪,結果發現他們幾乎都有著相同的行為:提前買足未來一周要用的食物,放入冰箱,但一忙起來就會忘記哪些食品將要過期壞掉。他們所提交的創意需求最終歸于一點,就是希望及時了解冰箱中是否有壞的東西。
黃熠多方尋找資源,終于找到了一種氣味傳感器技術,它能夠辨別出食品腐爛帶來的異味,這一創意也被提交到了超前設計部門,黃熠還為此申請了專利。整個過程下來,花了不到半年的時間,而按照以往的設計周期流程,至少需要一年。
黃熠覺得還可以更快,他現在經常會向孫根的互聯網創新應用經營體“索要”更新鮮的用戶信息。久而久之,孫根也摸索出了很多種法子:例如他會在互動平臺上設計一些小游戲,以虛擬的方式在用戶冰箱中放置物品,或者干脆發動用戶將自己的冰箱開門,拍照,然后分享到互動平臺或微博,他會進行一些智能化分析,并將報告提交企劃部門。
孫根也經常會有一些有趣的發現,例如在六門冰箱中,用戶在中間兩門偏愛放入母嬰食品或藥品,而海爾以前只是按照溫度高低來進行冰箱門的劃分,類似的發現會直接影響海爾新款六門冰箱的設計。
在海爾內部也一直流傳著“賣生猛海鮮”的說法,即迅速觸摸新鮮的用戶需求,并更快、更直接地滿足需求,這將是互聯網時代企業競爭力的最好體現。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也多次闡釋做出這一判斷的原因:企業和用戶之間永遠存在信息不對稱,在傳統經濟時代,信息不對稱的主動權在企業,但在互聯網時代,用戶在網上可以看到所有企業的信息,企業要跟上用戶點鼠標的速度。
一項“用戶脈搏”計劃也就由此展開,它充分利用了海爾在虛網(互聯網平臺)和實網(營銷網、物流網、服務網)的優勢,覆蓋范圍廣,而又極其敏銳。孫根將這些觸手形容為榕樹的觸手,一根根深入大地,為主軀干提供了新鮮而充沛的給養。
在線上,互聯網創新應用經營體設計了觸摸用戶脈搏的三層體系平臺:第一層是“融入用戶群的接觸點”,這包括了海爾官網、海爾商城、微博、SNS社區、子品牌官網、區域性論壇網站等,充分與用戶進行互動。僅以新浪微博為例,海爾擁有著100個賬號的微博矩陣,粉絲數超過500多萬;第二層是“互聯網宏觀觸點”,通過類似百度爬蟲搜索的技術,針對第一層所沒有觸及到的互聯網領域,收集有關海爾的相關信息,目前每天返回的數據約3000多條;第三層是“聚焦真實消費者”,將真實用戶對海爾產品、服務等各種評論及時抓取,并迅速傳導到一二三級經營體,此前這項工作多交由外部調研公司完成,費時而且準確率低,但現在已完全可以實時監測。
在這個互動平臺上,目前各經營體可以針對任意一款產品進行多維度分析,例如用戶對于產品外觀的評價,用戶抱怨的地方可以細化到類似噪音大小的細節。
在線下,你可能想象不到海爾離你有多近,它的自有渠道(海爾社區店及專賣店)正建立起一套龐大的用戶檔案,精細到小區的戶型、鄉村的自來水壓值、每一戶家庭的成員數量等信息。“整個青島市的1775個小區,每個小區里有多少用戶這些我都很清楚,用戶經理所做的就是建用戶檔案,拿出來就說明干了,拿不出來,說什么都沒用。”青島社區店經營體長趙峰稱,他每天從早到晚想和做的也就是同一件事——如何獲取更多的用戶資源。
產品經營體也會參與進來,例如三門冰箱經營體發明了入戶跟蹤的方法,持續跟蹤用戶使用多年的冰箱存在哪些問題,相關的競品有何優點,用戶希望在哪些細節有改進等。
虛實網觸手帶來的這些“生猛海鮮”正帶來獨特價值,它使得海爾的產品創新經常有著驚人的創意,例如帶鎖的冰箱(適合合租人群)、小型洗衣機(給寵物洗衣服)以及帶隔間的冷凍器(能保持冰激凌松軟嫩滑)等。
“笑口”曲線
劉長文在提到海爾“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時,經常會遇到有些專家的質疑,很多人覺得“零庫存”與“即需即供”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體,無法放在一起。
此時,他大致會列舉幾個數字:5天——海爾目前的庫存周轉期,負10天——海爾目前的現金周轉天數,24小時——海爾將產品送到用戶手中的最長時間,這些都是目前海爾流程再造所達到的效果。
劉長文現在是海爾流程與系統創新部1169流程信息經營體長,1169是海爾在香港上市公司海爾電器 (HK:01169)的代碼,主營業務主要包括海爾自有渠道、日日順(海爾的電器分銷渠道)、海爾物流、海爾電商、海爾服務、家居等,其背后的信息化與流程優化由劉長文的經營體負責。
在此之前,劉長文在海爾集團輪轉過很多崗位,參與過海爾的物流、人力和供應鏈的信息化,以及海爾ERP項目的建設,對海爾產業鏈的流程運作熟稔于心。
那么,海爾如何把兩種看似相互矛盾的模式融為一體?劉長文認為,兩者其實是互為前提、相互正向影響的:企業如果有較大數量的庫存,就根本不存在即需即供,而只是把生產出來的產品推銷給用戶。傳統的做法是壓貨給經銷商,而經銷商一旦手里還有庫存,就不會急于促成供應鏈快速生成交貨,也就形不成倒逼效應;同時如果做不到即需即供,即使實現零庫存也不會滿足用戶的需求。
于是,海爾采取了一種看上去比較極端的方式,如取消DC(配送中心)庫存,對于用戶的訂單,限定在一周以內完成生產,并進入發貨流程。這在海爾內部叫做“1-6-1流程”,所有訂單一周一排產,并能夠隨時進行排產的調整,由此倒逼生產部門必須借助于模塊化與柔性化生產的方式,在盡可能短的周期內完成訂單的排產與制造。
看上去這與大規模定制理論并沒有太大差別,但海爾的突破在于它不只是生產部門在單兵作戰,而是構建了一個迅速反應的生態鏈有機體,其大致的運作方式是迅速觸摸和傳遞用戶和市場的需求變化,通過企劃、生產、營銷、物流及售后服務等多個部門的網狀協同,快速滿足用戶需求。這不只是制造能力的改良,而是在拼整個供應鏈的反應和服務能力。
同時,運作機制也發生了巨大改變,用張瑞敏的話來說就是“營銷人員需在產品不進倉庫的前提下找到用戶,因此要先銷售后生產,取消倉庫,全流程都必須圍著用戶個性化需求轉動”。
例如,海爾為企劃部門設定了一條硬線:沒有與用戶互動的產品創意不能進入生產流程。按照傳統制造的生命周期管理(PLM)模型,起點就是來自研發工程師的設計,然后進行生產,這個節點在海爾被叫做P0階段,但海爾認為這不是起點,并由此設計了一個P-1階段,即觸摸和傳導用戶和市場的需求,并分為市場常規需求與破壞性創造需求,企劃部門必須預先進行全面的用戶互動。
海爾企劃與用戶的互動平臺是孫根的經營體負責落地上線的,他給出了這樣的數據:每個產品型號的研發工程師都會登陸該平臺與用戶互動,目前共收到9000多份用戶提議,其中真正有價值的產品研發方案有2718條,有2項申請了專利,有73條提案已經進入內部評審流程,作為海爾未來產品創新的研究方向。孫根未來的設想是,將更大范圍的海爾員工帶入互動平臺與用戶溝通,從而實現需求的快速反饋。
線下的海爾社區店及專賣店也進行了銷售模式的轉向,以前集團只是把貨塞給他們,但并不太清楚不同地區的用戶到底需要什么產品。現在,這些營銷業務經營體完全自負盈虧,這逼著他們必須建立本地區的用戶檔案,然后在此基礎上提交具體的銷量和產品型號需求,這種“包銷定制”的模式,使得海爾在不同地區可以進行差異化的需求滿足。
售后服務經營體也參與進來,以往他們是以電話回訪的方式進行用戶調查,但海爾認為流程可以再簡化,去掉中間的信息過濾環節。現在,海爾的用戶已經可以通過海爾的互聯網觸手來提及需求,例如你可以發一條維修或空調移機的需求微博,并@海爾相關的微博賬號,稍后你就會接到來自海爾服務部門的回訪。
海爾集團執行副總裁周云杰將海爾 “人單合一”的經營模式創新稱為“笑口模型”,這不同于施振榮提出的制造業微笑曲線,它的中間是建店和銷售,前端是創造用戶資源的能力,后端是營銷渠道、服務部門與用戶融合的能力。
按照傳統制造的流程路線圖,用戶回款是整個流程的終點,但周云杰稱這恰恰是海爾營銷的起點,通過跟上用戶點擊鼠標的速度,迅速滿足用戶需求,這會讓用戶再次不斷點擊鼠標,從而使得這些回款用戶最終成為海爾的忠實用戶資源。
“關系化”協同
作為海爾電器品牌部運營總監,王梅艷現在要想盡辦法聚集并引爆增權消費者(Empowered Consumer)的需求。今年3月,她在海爾統帥品牌的官網上策劃了一個“統帥冰箱繪愛繪生活”的活動,通過一個簡單的互動設計游戲,消費者可以上傳自己喜歡的圖片作為冰箱的外觀,下單以后,他們就能夠收到自己獨一無二的統帥冰箱。
幸福的生活照、游戲CS卡通圖、革命斗士切·格瓦拉頭像、蘋果公司Logo、自家的寵物特寫……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如同找到了一個傾訴的入口,瞬間涌向海爾。活動持續了一個月,王梅艷在活動線上前后都做了統帥的品牌知名度媒體調研,認知指數12%驟升至52%,同時,活動還帶有新浪微博的分享功能,約有5187萬用戶參與轉發、評論。
“消費者已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要成為產品設計的參與者,提供專屬定制的新體驗越來越重要。”王梅艷總結了統帥的兩大特質,一是通過在線個性化定制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二是提供虛實融合的網購體驗,虛實網的融合可以為用戶提供售前、售中及售后的綜合體驗。截止今年7月,統帥銷售額達到15億元,增長率100%,利潤同比增長102%。
這是一種需要集團協同作戰才能完成的M2C(Manufacturer to Consumer)電商模式:統帥的定制頁面下單時會轉到海爾商城的頁面,提交訂單后,海爾的生產、物流、售后、信息化等部門將圍繞訂單運作,完成服務的最終交付。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每個涉及其中的經營體都會提出改進的需求,它們相互之間建立了一種SNS關系化的網狀協同模式,以此實現對于用戶需求的快速滿足。
“在海爾的電商大戰略上,我們終于想明白了。”有海爾商城內部人士稱,在2010年之前,海爾商城僅僅是一個接單平臺,自己不備貨、不定價,物流也沿用海爾的B2B物流,即由線下專賣店完成配送和安裝服務,“集團一直在提虛實結合,但海爾電商當時確實沒有找到合適的切入方式”。
海爾商城首先選擇跟統帥部門進行洽談,希望將統帥電器放在海爾商城來賣,并且要走互聯網定制模式,雙方一拍即合:2010年10月1日,7天的時間賣出了1500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隨后的雙11大促中,海爾電商經營體又嘗試將定制模式復制到海爾的天貓旗艦店,完全由海爾電商自己備貨,并實現了80%的訂單都是個性化定制。到了2010年底,海爾電商終于實現了自己備貨、自己定價,并完全切換到了制單模式,而銷售額也不斷攀升。
在電商大戰日益慘烈的時代,海爾商城一直在思索品牌商的電商戰略究竟該如何走,包括張瑞敏及周云杰在內的集團高層給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堅持不可比性,實現網上產品的個性化定制,并堅持線上產品專供的策略,以此避免渠道的互搏;二是依托海爾的虛實網融合,提供包括24小時限時達、送裝一體等綜合服務體驗。
“24小時限時達”是一個非常大膽的設想:顧客在網上下單后,海爾承諾在全國400多個城市,其中包括非常多的二三線城市,將商品從下單到送貨上門的時間限定在24小時內,一旦延期,海爾將會免單。物流是其他電商的痛點,但在海爾眼中卻是電商發力的優勢所在:目前,海爾在縣級市場的專賣店門店數量近7000 家,覆蓋了全國2000多個縣,覆蓋率近100%;海爾日日順物流在全國有83個物流中心,未來將擴張到91個,其中模塊化、標準化一級自建倉11個,戰略性布局二級倉29個、三級倉51個。
在海爾商城將這一需求提交給日日順物流之時,已嘗試了近一年的互聯網定制模式,系統一直都比較穩定,所有人都覺得沒有太大問題。但24小時限時達活動開啟時,海爾幾天內就收到了幾千臺的電視訂單,都是非標準化的定制產品,在訂單執行和物流配送方面還是出現了問題,最終有幾臺電視沒有送到,海爾當即免單。
日日順物流隨之行動起來,他們找到了海爾商城及PSI,組建了一個跨界合作團隊,要求對延誤原因進行分析,并作出針對性的流程優化。
經過PSI的數據分析,他們研究了經常出現延誤的線路,重新修訂了最佳配送路線;通過GPS實時跟蹤,轉配點不再是到貨再找車,而是實時配置送貨車輛,以縮短時間;為了嚴格考核24小時送達的指標,PSI在商品出倉時就會給消費者發一條密碼短信,送貨人員必須憑借此密碼才能完成整個流程,這樣避免了個別想蒙混過關的情況出現。
海爾商城覺得還不夠,又提出了“送裝一體”的需求。原先海爾的物流網與服務網是分開的,貨送到后,顧客還得打電話預約安裝。于是,海爾服務經營體也加入進來,實現了送貨與安裝的同步進行,這是京東或蘇寧易購等電商目前所無法提供的增值服務。
“剛開始,物流與服務經營體還有些不理解,也難以接受這些要求。但海爾電商將大家的利益點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協同效應。”海爾內部人士稱,日日順已經在做社會化物流擴張,24小時限時達與送裝一體是海爾物流差異化的優勢,而對服務網點來說,它們本來也要去安裝,一體到位還能賺一筆配送費用。
如此一來,海爾電商幾乎將型號、PSI、物流、服務等諸多經營體都拉入進來,緊密咬合在一起,通過一次次的需求倒逼,踐行海爾追趕用戶點擊鼠標速度、創造用戶感動的訴求。
近期,海爾電商正醞釀推出一項新服務“滿意后付款”,用戶可以在電視、冰箱等都調試好了以后再付款,如果用戶說不好,海爾會馬上換貨或重新安裝,直到用戶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