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福

9月,又到了大學新生開學的日子。選擇哪所大學是最重要的人生選擇之一。選擇的依據很多,但有個理由相當普遍:某個長輩或朋友曾在這所學校念過書。
用戶選產品,跟考生選大學一樣,同樣會受“關系”的影響。過去幾年,社交網絡興起,“用戶關系”越來越受到重視。據說它還成為了一些投資人衡量產品價值的核心指標,于是“賬號系統”成了標配,“用戶粘度”成了很多創業者標榜的自我價值。
但從做產品的角度,“用戶關系”并不那么靠得住。
產品要先立得住
互聯網上只有兩種類型的業務,一類有用戶賬戶系統,比如即時通訊、Email、SNS以及網絡游戲等;另一類業務并不需要用戶賬戶系統,比如搜索、門戶、視頻、輸入法、瀏覽器等等。從表面上看,第二類似乎沒什么用戶粘度:今天假如百度的服務器宕機了,用戶會毫不猶豫去用谷歌,新浪打不開,用戶會毫不猶豫去登陸搜狐或網易。
但是現實是,雖然沒有所謂的用戶關系,在搜索和新聞這兩個方向上,百度、新浪這么多年老大的位置竟一直未被動搖過。你能說百度、新浪沒有“用戶粘性”嗎?
相反,前兩年風靡一時的“偷菜”、“買賣好友”之類基于用戶關系的產品,火的時候,如日中天,看似粘度極高,熱度一過,瞬間人去樓空。網絡游戲也一樣,每款網游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即便是《魔獸世界》這樣的頂級大作也不例外。
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那些能夠長期保持領先的產品和服務之所以成功,核心其實是把握住了兩點:第一,找到一個用戶長期穩定、健康的需求方向。第二,專注在這個方向上,并始終保持領先。
其中第二點尤其重要,因為用戶對產品的好壞是非常敏感的,他們用著QQ聊天的時候,同時用著百度的搜索、淘寶的購物。這三家公司都是全業務,但用戶并不會因為用了你的一項業務,就接受你提供的其他產品。為什么?因為互聯網產品都是免費的,用戶一定會“免費試吃”主要的幾個產品,大部分用戶能很準確地知道誰的產品好,跟“有沒有關系”完全沒關系!
所以對創業者來說,不必過分糾結自己的業務模式有沒有用戶關系,只要在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方向上做到最好,并持續改進產品保持競爭力。領先時間越長,用戶慣性越強,就像Windows的“開始”按鈕必須在左下角一樣。在商業領域,50%的市場占有率是一個標尺,過了這個門檻,別人想顛覆你就很難了,除非你自己犯大錯誤。在市場占有率到達50%以前,你必須要告訴用戶自己有什么優點,為什么要用我?一旦過了50%市場占有率,用戶就要想想:我為什么不用大家都用的那個呢?
怎么扛住“大家伙”?
在中國做互聯網產品,其實是個風險極高的苦差事,不光產品要立得住,還得能扛住“大家伙”,因為一旦你靠創新積累到了用戶,尤其有了點名氣,“大家伙”就撲上來了。
很多時候,創業者就像石油勘探隊,經過幾波勘探隊(創業者)摸索試驗以后好不容易證明一兩個地方可以出油,“大家伙”們就會跳出來,直接在創業者身邊又打了一口井,還口口聲聲:世界屬于大家的!
更殘酷的是,有的“大家伙”根本不會跟你談買賣,他的原則是“先抄后超”,連產品經理都不用招,你的產品設計就是給他“準備”的,他只要做“復印機”就行。例如,在UC過去幾年的發展歷程中,遇到過太多這樣的“大家伙”,以至于很多外國友人,只看外形,幾乎分不出UC瀏覽器和其他瀏覽器產品上有什么差別,因為他們長得都跟UC像孿生兄弟一樣。
對付“大家伙”,“用戶關系”同樣做不了關鍵武器,因為他們不但有錢,還有用戶,況且有些“大家伙”都是靠用戶關系起家的,比數量,比粘度,創業者都沒戲。要扛住“大家伙”,還是得回歸產品本身,相信產品的力量,相信創新的力量。
首當其中的一點,就是速度。創業者最重要的優勢是“速度”。要知道,創業者是用“一個公司”與“大家伙”的一個部門或小組在戰斗,大公司可以靠錢和用戶資源去推廣,但創業者可以投入自己最好、最強的資源進行產品創新。說到底,復印機只能Copy你已經發布的版本,如果你能保持每一個版本的都有創新,相信用戶的眼睛是雪亮的。
另外,創業者還要善于“統戰”。“大家伙”一般都是全業務,產品線非常長,從內容到渠道什么都做。創業者要更善于團結大多數人,打造自己的統一戰線。
事實上,回想自己當初選大學的過程,我們絕不會僅僅因為身邊有個“用戶關系”存在,就草草跟風。清華、北大,人人想進,并不是大家都有校友“關系”,更重要的是,教育質量高,而且所有人都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