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華
“綁架”狀元的背后
幾名身穿校服的小伙子合力扛起一塊大幅“喜報”,一名胸戴大紅花的男生穿過天窗站立在一輛黑色轎車中,緊隨其后的是數十人組成的腰鼓隊,鬧市區行人紛紛駐足圍觀。日前,一則“恩施高考狀元游街”的微博引起網友圍觀,并且有媒體記者從湖北來鳳縣高級中學校長周曼那里得到了證實。(據《新華網》報道)
“狀元情節”和“狀元政績觀”讓各地一直熱衷于宣傳本地的高考狀元,一些教育部門也借此宣傳政績。商業利益的催化作用更使狀元炒作愈演愈烈。盡管教育部早就規定,不得宣傳炒作高考狀元。但對知識的尊重已經被狀元背后的“利益鏈”擠到了邊緣,究其原因,應試教育衍生的“教育政績觀”難辭其咎。只有轉變觀念,讓教育回歸本真,真正擔當起它的神圣職責,才能把“狀元們”從巡游的轎子里解放出來,教育也才能實現它的本質意義。
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樣重要
美國北得克薩斯大學運動心理學中心主管特倫特·皮特里和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心肺功能更強健的孩子在數學和閱讀測試中成績更好。“孩子身體越強健,考試分數越高。”皮特里說,“我們雖然無法百分百確認強健體魄帶來更好的學術表現,但我們能說的是,兩者之間有著強烈地可預見性關聯。”(據《廣州日報》報道)
中國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口號,目的就是為了讓全民參與運動,提高身體素質。但現實并非如此,學生的身體素質在整體下降。今天,在激烈的升學壓力之下,這種趨勢愈加明顯。平時,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鍛煉身體,沉重的課業負擔從小學開始一直背到高中,所有人最關心的是學習成績,對身體素質“無人問津”。有調查顯示,中國學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神經衰弱等健康問題,高中學生尤其嚴重。教育模式的畸形導致教育發展偏航,造成體育強國與青年羸弱的戲劇性對比。不管身體強健與成績有多大關系,但沒有健壯的身體做支撐,再強大的頭腦也只能是一句空話,畢竟史蒂芬·霍金只有一個。
“減負”應從根本做起
“教育不是為了摧殘人,而是為了培養人!”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韓平在“浙江省教育廳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情況通報會”上表示, “減負的關鍵是轉變育人模式!”韓平呼吁, “減負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質量,減少機械重復的內容,增加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讓學生全面發展。”(據《中國新聞網》報道)
2010年的調查顯示,在學習日,我國中小學生平均睡眠7小時37分鐘,比國家規定最低時間9小時低了1小時24分鐘,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低于國家規定時間的比例達78.1%,比2005年增加了32.4%。數據表明,五年來少年兒童的睡眠時間持續減少,目前近八成中小學生睡眠不足,比五年前增長了三成。
在現實中,“減負”的各種禁令成為一紙空文,不但沒有減,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學校雖然執行教育政策,縮短了學生的在校時間,但往往是“校內減負,校外增負”,于是各種培訓班“遍地開花”。因為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減負”仍然是在考試至上、分數至上的教育框架內進行。無論老師、家長還是學生,死死盯住的仍然是分數,所以學生的負擔僅僅是從左手換到了右手。轉變教育模式,回歸教育本質,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切實推進中高考制度改革,轉變教育觀念,為家長和學生多做實事才是正道。
讓“學”真正“游”到實處
眼下,海外游學正成為今年暑期中小學生“往外走”的熱點。連日來,記者在山東濟南調查發現,五花八門的游學線路價格都在萬元以上,有的線路竟然火到“報不上名”。一位家長表示“其實我不太懂游學到底好在哪,可孩子特別想去,還沒放假就跟我說,有同學已經出去過好幾次了,他也想出去看看。”(據《人民網》報道)
讓孩子走出家門,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以增加見識,開闊眼見,有條件的家庭即使到國外游學也無可厚非,畢竟游學的本意是讓孩子接觸社會,學到一些知識。但是一些游學團打著開闊眼界、感受名校和體驗文化等旗號,卻實為純粹的旅游團、購物團。學生們到當地,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學”,主要內容都體現在了簡單的“游”上。真正的游學應當深入當地社區,在一個游學目的地至少停留兩個星期以上,和當地人同吃同住,真正生活在另一個環境中,而不是走馬觀花。因此,對于各種形式的游學,家長們應該理性對待,真正理解并實現游學的意義,讓“學”“游”到實處。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