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立
在中唐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中,有一位頗有影響的領(lǐng)軍人物,不僅在散文創(chuàng)作領(lǐng)域與韓愈齊名,而且在哲學思想領(lǐng)域也有相當高的建樹,被譽為宋明理學的先驅(qū)。他就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李翱。
李翱 (772—841),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幼時“勤于儒學,博雅好古,為文尚氣質(zhì)”, 曾師從著名學者梁肅學習古文,后與韓愈相識,并結(jié)為終生好友,是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的重要參與者與鼓動者。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進士及第,曾任校書郎、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諫議大夫、刑部侍郎、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等職,武宗會昌元年(841)病逝于襄州任所,享年70歲,世稱李文公。
少年時代的李翱也像其他讀書人一樣志在仕途,很早便致力于科舉考試,但由于他性格耿直,議論無所避忌,權(quán)貴雖“重其學”,而“惡其激訐”,雖然26歲就考中進士,在官場拼搏40余年,始終 “仕不得顯官”。在從政治國理念上,李翱十分推崇先儒的民本思想,主張薄賦輕斂,養(yǎng)民富民,并針對當時的政治現(xiàn)實,多次上疏闡述自己“用忠正、屏佞邪、改稅法、絕進獻、厚邊兵、通雍弊”的政治主張。比如在《平賦書》中,李翱提出“善為政者莫大于理人,理人者莫大于既富之又教之”的觀點,認為治國理政應(yīng)先讓百姓富足,然后才有可能施行教化;如果百姓不富足,就會“視其長上如仇讎”。他十分痛恨重斂百姓的做法,認為“重斂則人貧,人貧則流者不歸,而天下之人不來,由是土地雖大,有荒而不耕者,雖耕之而地力有所遺,人日益困,財日益匱,是謂棄天之時,遺地之利,竭人之財”,只有薄賦輕斂,“則人樂其生,人樂其生則居者不流而流者日來,則土地無荒,桑柘日繁,盡力耕之,地有余利,人日益富,兵日益強”。這些主張雖然是為封建國家的長治久安進行設(shè)計,且具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但從中可以看出李翱思想中的民本主義特征。
李翱一生“敏于學而好于文”,主張“文以載道”,以古文的形式繼承儒家傳統(tǒng)思想。他認為文章應(yīng)文、理、義三者并重,“義不深不至于理,言不信不在于教勸”,“義深則意遠,意遠則理辯,理辯則氣直,氣直則辭盛,辭盛則文工”,因而他的文、賦、書、傳等“創(chuàng)意造言,義深理當,文詞高簡”,頗有韓愈散文之風骨。
李翱在儒學方面的最大貢獻就在于試圖重建儒家道統(tǒng)的心性理論。在他的哲學思想代表作《復性書》三篇中,李翱以《中庸》為立論根據(jù),以“去情復性”為旨歸,以承仰“孔門四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所謂“道統(tǒng)”自任,以“開誠明”和“致中和”為其復性之至義,以“弗慮弗思,情則不生”為其復性之方,以“虛明”變化和參乎天地為致用,以“昏昏然肆情昧性”為可悲,闡述了重建儒家道統(tǒng)的思想體系?!稄托詴飞掀傉摗靶郧椤奔笆ト酥P(guān)系,中篇言如何修養(yǎng)成圣的方法路徑,下篇勉勵人們進行修養(yǎng)。李翱的“性善情惡論”在思想深度上遠遠超過了他的師友韓愈,開了宋明理學特別是“二程”思想之先河。其一,他把“性”與“情”分開,認為“性善情惡”,“性”是天授,所以是善的,而其惡是因為被“情”所昏蔽,這一點啟迪了后來理學家對“天命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的分野,亦是理學家“天理”、“人欲”之辨的根源。其二,他的“弗慮弗思,情則不生”的所謂“正思”的修養(yǎng)方法,對北宋二程“主敬”的工夫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也成為朱熹“中和”理論的基礎(chǔ)。其三,李翱把《中庸》看作是孔孟思想之精髓,這也開了宋儒重視《中庸》的風氣之先。
李翱在《復性書》中還從人性論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教育的根本任務(wù)在“復性”, 這和孟子教育的途徑是“求本心”、“求諸己”一脈相承。在他看來,世人皆有天然的善性,只因為妄情所惑,通過教育可以使“妄情滅息,本性自明”。很明顯,李翱的這一主張從另一個角度補充和深化了儒家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對理學“存理滅欲”教育思想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在所有教育中,李翱認為對于百姓的教育是最應(yīng)受到重視的,應(yīng)該主要針對基層乃至家庭中的主要成員,施之以相應(yīng)的教育。如“教其父母使之慈,教其子弟使之孝,教其在鄉(xiāng)黨使之敬讓?!比绱?“與之居則樂而有禮,與之守則人皆固其業(yè)?!比绨傩战阅馨卜质丶?慈孝禮讓,則可使天下太平,儒道暢行,人性復歸,長治久安。
在李翱的學術(shù)思想和教育思想中,儒佛的思想、觀點和方法是雜揉在一起的。他雖然自稱“擇《中庸》之蹈難兮,雖困頓而不改其所為。”將《中庸》作為自己的思想核心,堅守不移,但卻在人性論、教育論、儒家道統(tǒng)等方面對傳統(tǒng)儒學作了重大改革,是中唐以后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思想家。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