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萍
〔關鍵詞〕 課堂教學;學生;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7—0029—01
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人際交往作用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傳遞的信息要為學生接受、加工、順應或同化,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相互間展開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當師生間的垂直交往與學生間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暢通無阻時,學生的認知主體性才能充分發揮,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順利與和諧,交際能力的強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本文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展開討論。
一、從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發,把課堂交際能力訓練內容具體化為三個“學會”
1. 學會傾聽他人的發言。傾聽他人發言包括傾聽教師講課和傾聽同學發言。這就要求學生積極做好傾聽的心理準備,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學習問題,先獨立想一想對這個問題是怎樣想的,然后虛心傾聽別人的發言,逐步學會記住他人的發言要點,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學會用言語信號和非言語信號作積極的信息交流。所謂非言語信號,主要包括交換目光、側耳傾聽、舉目凝視等;所謂言語信號,主要是對他人的發言贊同、接受時,說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語,如,“我也是這樣想的”、“我覺得你說得對”;如果他人所說的不全或是答錯了,則應該陳述自己的觀點,擴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見;學會質疑、發問,學會向他人請教,請求對方作進一步解釋。
2. 學會修正他人的觀點。修正他人觀點,主要指修正同學發言。我們要求學生先肯定對方發言中好的、對的方面,再誠懇地指出不足,說出自己的意見,切忌講傷害對方的話。
3. 學會接受他人的意見。接受他人意見包括接受批評與建議。要求雙方本著平等的態度,耐心地傾聽對方的建議。意見中肯,點頭表示感謝;意見不太符合實際情況,甚至不恰當時,也要聽得進去,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二、課堂交際能力的訓練,關注的不僅是訓練的目標和內容,更重視訓練的過程和方式
1. 認知指導。課堂交往技能的訓練,首先要教給學生有關交往的策略知識,以指導交往行為。教師可以通過言語講解指導學生應該做什么和怎樣去做。講解時,應遵循交際能力的基本規律,在把握交往能力總體結構的基礎上,將其分解為一系列的具體行為,分要點進行訓練。如,傾聽能力分解為:注視對方目光、身體前傾、點頭微笑等。在分項講解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綜合應用于實際交往中。
2. 榜樣示范。課堂上進行訓練的一種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師為學生提供榜樣,學生進行模仿。教師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對學生來說,教師應是交往方面的“專家”、“典范”。因而,在課堂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發言,不隨意打斷,不輕易否定,哪怕學生說錯了,教師也要耐心等待,讓學生說完,充分展示其思維過程。教師還要注意為學生樹立榜樣,因為學生觀察到自己與榜樣的相似性,才會更加用心學習。
3. 行為演練。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課堂情境中抓住契機進行練習,也可設定相關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為。練習時,當學生的交往行為表現接近預期目標時,應給予適當的鼓勵,從而促進交往技能的保持與內化。
三、教師要強化課堂交往技能訓練的意識,促使偶然性轉化為必然性,促使學生的課堂交往行為規范化
1. 課堂交往技能是一系列行為的、認知的、情感的過程和諧地結合起來的能力,因而訓練時應靈活、綜合運用各種方式。認知指導是訓練的起點,體驗引導是訓練的中介,行為演練是訓練的落腳點。如,課中提問,學生應答時,教師輕輕地提示一句“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這是對別人的尊重”,將會受到春風化雨般的教學效果。而當學生答錯被部分同學嘲笑時,教師則應及時引導,對學生的行為給予積極的強化。
2. 訓練時間的長期性。課堂交際能力的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復雜過程。這不僅因為訓練的內容是豐富的,而且還因為訓練是一個從分項到綜合、從簡單到復雜逐漸完成的過程,因而學生對課堂交往技能的掌握也必然要經歷由不會到會、由不熟練到熟練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師在進行訓練時不能試圖“畢其功于一役”,而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