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新章
輿論監督是黨和政府賦予新聞媒體的重要使命,也是新聞記者的光榮職責。然而在新聞實踐中,進行輿論監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究其原因,“難”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有些單位和個人對輿論監督不是聞過則喜,而是聞過則怒、聞過則跳、聞過則鬧。領導開脫者有之,托人說情者有之,指責“失實”者有之,投訴告狀者有之,常弄得新聞單位不得不“打一巴掌揉一天”。二是由于輿論監督報道者的政治修養、理論水平、業務素質、報道技巧上的欠缺,在報道的選題和尺度的把握以及所報道事實上出現漏洞或差錯,輿論監督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產生負面效果。
因此,如何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輿論監督的質量,是每個新聞記者應該認真思考、積極對待的問題。
圍繞中心,慎重選題
輿論監督的內容大多是社會熱點問題,而這些熱點,既是群眾議論的焦點,也是各級政府解決的難點,所以選好題特別重要。要選好題就要注意三個方面。
一是政策法規的制定、出臺或修訂,黨和政府各個時期的工作中心、工作重點。抓住中心可以從上到下營造一種濃厚的社會氛圍,可以清除某些阻力,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二是巧妙對待社會輿論的冷熱問題。一般來說,對群眾要求迫切而領導又重視,能夠解決的問題,要抓住不放,及時監督;對群眾有要求而政府只能逐步解決的問題,要巧妙監督,適可而止。
狗是人類的朋友,但狗太多的時候,尤其是城市的狗太多的時候,就稱之為“患”了。平頂山的狗就特別多,尤其是到了春夏兩季,狗擾民、狗咬人的事件就接二連三發生,市民意見很大,紛紛打電話要求治理。2009年8月,平頂山市政府法制辦就擬出臺《平頂山市城市養犬管理辦法》征詢意見。抓住這個時機,平頂山電視臺立即推出《關注狗患》系列報道,引起了市民的熱議,使問題得以徹底曝光,也為《平頂山市城市養犬管理辦法》的正式出臺營造了氛圍,更為《管理辦法》更完善、更具操作性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事實上,選好題就是講究時宜,使“上”、“下”完美地結合起來。只顧“上”而不顧“下”,容易脫離群眾,無法準確及時地反映輿情民意;只顧“下”而不顧“上”,容易使輿論監督工作無法顯現效果。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幫忙而不添亂”的良好效果。
三是不要貪大求全,要口小面窄。對涉及的問題貪大求全,往往會顧此失彼,掛一漏萬。因此,我們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采取“大視角,小角度”的方法,從具體的事件入手,從一點突破,突破口越小越好,涉及面越窄越好,把握好有理、有據、有力的素材,“以線穿珠”,最終引申出大道理,從而達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社會效果。
深入采訪,內容真實
進行輿論監督比采訪一般新聞難得多,當事人要么不出面、要么不講實情,證明人或盡量回避或互相推諉,有人甚至設置陷阱讓記者上當。因此,記者進行輿論監督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要學會用辯證法觀察和認識問題,以求達到新聞的本質真實。真實常常隱藏在現象的背后。在采訪中,記者必須深入調查研究,多方聽取意見,充分掌握材料,除應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搞準確外,還要把背景、相互關系及所造成的影響等與批評有關的諸多因素弄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僅要做到所報道的單個事情的真實、準確,而且要注意和善于從總體上、本質上以及發展趨勢上去把握事件的真實性。”
二是要有“證據意識”。采訪實踐證實,批評報道發出后,一些當事人在強大的壓力下,會否認接受采訪時說過的某些話,從而給記者帶來壓力。因此,記者應當牢記,不管被采訪者的職業、社會地位如何,都應進行取證。如果沒有進行取證,就要做到不把沒有證據支持的內容報道出去。
從這個層面上說,記者獲取證據,目的不僅是為了將其直接報道,還是為了“留一手”。很多時候,證據是不公開的,但記者手里有沒有證據,效果大不相同。證據的威懾作用往往超過證據直接被報道的本身。你手里有證據,被批評者就不敢來找麻煩。
現在,一些年輕記者在采訪中忽視查找和保留證據,一是對證據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二是為了圖省事,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三是存在僥幸心理,以為不見得會有人來找麻煩。
依法監督,把握好度
從事輿論監督的新聞記者,不僅要有法制觀念,還要在實踐中努力學習法律知識,對所報道內容涉及領域的法律知識搞不懂時,要主動向權威部門請教,做到防患于未然。幾年前,我們報道葉縣有關部門上路亂收費、市區某電力部門多收費的事件,為使批評能有理有節,擊中要害,我們反復學習有關法律、政策,并向監察、糾風、審計、物價等部門進行法規、政策咨詢,力求批評報道所批評的每一件事都與法律、法規和政策相吻合,從而確保了批評報道的萬無一失。批評報道只有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法規政策為準繩進行采寫,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有人說,輿論監督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在許多問題上并不在于報還是不報,而在于怎么報。這個怎么報有很大的學問。
輿論監督不能以偏概全,把個人行為當作集體行為,把個別現象當作普遍現象,把局部問題當作整體問題,把偶然事件當作長期存在的問題;不能對一個地區、一個行業、一個部門甚至一個問題在一段時間內集中進行輿論監督,否則就會總體失真。比如,一段時期內,電視上出現過多搶劫、殺人、盜竊案件,就會給人留下這個地方治安狀況很差的印象;一段時間內,對某個縣批評過多,就會給觀眾造成這個縣一片黑暗,問題積重難返,前途黯淡無光的印象。要留給監督對象采取措施解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把已經曝光的問題再拿出來曝光,監督報道說話要留有余地,切記把話說得過滿、說得過頭。
與人為善,留有余地。批評報道的目的不是批評,而是為了解決問題。因此,新聞記者不要一直端著“架子”,居高臨下,要進行善意的批評,避免使用過激的言詞,注意褒貶結合,既讓他們感到輿論的壓力,又讓他們“有臺階下”,沒有抵觸情緒,這樣才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尋求支持,聯合作戰
輿論監督要真正有所作為,必須在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開展工作,這應當成為媒體的“自覺行動”。例如,我們曾經曝光公車私用、大吃大喝等現象,如果沒有平頂山市紀委、監察部門的配合,可以說很難進行。進行輿論監督時,新聞記者要主動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避免輿論監督陷入單兵作戰、孤掌難鳴的窘境。上下同心,各界合力,問題的解決就容易得多,新聞監督的目的也就容易達到。
利用多家媒體優勢,形成輿論合力,是開展行之有效的輿論監督的一種方法。幾年前,魯山縣發生了一起特大毀林案件,當時平頂山電視臺采訪的內容不僅在本臺播放,而且向河南電視臺、《大河報》傳稿,形成了較強的輿論壓力,有力地推動了問題的解決。實踐證明,遇到較為棘手、較難攻破的問題時,一家新聞單位就顯得勢單力薄,及時聯系數家新聞單位共同參與采訪,往往能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達到輿論監督的目的。
跟蹤監督,反饋結果
輿論監督發布后,要關注事件的發展過程。有些報道可能一時不會引起有關人員的重視,達不到監督的目的,記者要及時進行追蹤或連續報道,直到問題解決。
多數輿論監督一經報道,就會引起相關部門和相關人員的關注,很快他們就會規范或改變既定行為,改進工作。記者也要對這些變化及時進行宣傳,反饋輿論監督的結果。比如,去年,平頂山一學校附近汽車修理部的排氣筒正對學生宿舍,修理部的污水排到學校院內,給師生帶來了許多的不便。平頂山電視臺予以報道后,環保局稽查隊工作人員趕到現場查看情況,對該汽車修理部下發了整改通知書,要求其對院子里的水池污水排放和排氣筒進行改造,對后院墻體加高封閉,以免影響學校師生的生活和學習。隨后,汽車修理部進行了整改。這種追蹤報道既顯示了輿論監督的力量,也表現了有關部門的作為,又有利于他們今后與我們媒體的配合。
總之,新聞記者只有在不斷的探索中,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報道藝術,才能充分行使輿論監督的權利,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
(作者單位:平頂山市廣播電視總臺)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