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凡
證券市場“股強債弱”的格局,已經被打破了嗎?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至今,A股市場不但沒有在關鍵的點位形成上漲,反而是伴隨著經濟的下行,屢屢跌破“黃金底”、“鉆石底”。相反,在債券市場上,國債、企業債、公司債卻持續上升,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
央行近日發布的《2012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中寫到,開年以來企業債券凈融資8244億元,同比增長1656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495億元,同比減少1182億元,僅企業債的融資量就已經將近股票融資量的6倍。
根據Wind數據統計,上半年企業債券共發行188只,發行規模為3123億元;公司債共發行97只,發行規模為1030億元,兩種債券的發行規模均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這是好事”,銀河證券首席總裁助理左小蕾表示,在很多發達國家,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也是大于股票市場的。
事實上,自2008年以來,債市一直處于上行趨勢——國債指數、企業債指數、公司債指數在四年間分別上漲了11%、38%、38%,而上證指數則離當年的6124點還有4000點之遙。
“僅就今年上半年來看,債市走強的主要原因還是經濟增長的放緩及貨幣政策的寬松”,國金證券基金分析師張琳琳表示。截至7月18日,央行今年已經分別兩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進一步向社會釋放資金。
華泰聯合證券債券基金分析師王昉稱:“半年來股市低迷的表現也許會促使一部分資金轉投債市,但尚且無法確定這部分資金的確切數額。下半年債市恐怕難現上半年的行情,但是鑒于經濟仍有下行可能,那么債券價格還應處于安全區間。”
無論“牛頭”、“牛尾”,債券市場目前的表現至少還能符合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北京、長沙等地也出現“儲蓄式國債幾分鐘內被搶購一空”之類的事件。反觀股市,統計顯示,上半年來滬深兩市合計凈流出資金達3851.78億元,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了用腳投票。
同樣,對于融資方來說,上市與非上市公司也出現了“股市轉債市”的跡象。截至6月25日,今年滬深兩市共有75只公司債發行,總額約980億元;而同期國內市場上股權再融資共發生57次,合計約1199.08億元,尚不足去年全年總額的1/3——自2007年國內開始發行公司債以來,上市公司的公司債融資額與股權融資額從未如此接近。
然而,A股的擴容進程仍在繼續,甚至下半年兩市IPO還有提速可能。如此年景下持續擴容,無疑將加劇股市“失血”,但監管層卻多次公開表示不會因市況低迷而停發IPO。
“停發IPO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充其量是權益之計”,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證券研究所所長呂隨啟表示:“停發IPO實際上就是減少市場供給來抬高‘物價,如同為了加強通貨膨脹而讓工廠停產,純屬治標不治本,因為問題的根源并不在此。”
呂隨啟認為,中國股市設立的出發點奠定了事態發展的主基調。從根本上講,中國股市更傾向于解決融資問題,并沒有考慮太多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他現在很難想出如何使股市擺脫低迷的方法。而左小蕾則更直接的稱:“我沒有觀點,這就是我對中國股市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