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涵
【摘要】作為新媒體中的佼佼者,微博獨特的傳播特點革新了信息傳播方式,它優于現有傳統媒體的特點,使其逐漸成為新聞采集與發布的一個新的重要的平臺,其專業性雖無法與專業新聞機構相媲美,但在突發事件及直播事件、娛樂事件等新聞中微博的速度與力量不容忽視,而且,微博這一新媒體發現新聞、創造新聞及制造輿論的能力愈發增強。本文將在論述微博的媒體特點和傳播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討微博對傳統媒體產生的巨大沖擊和影響。
【關鍵詞】微博;新聞傳播;新聞價值;媒介融合
微博的興起與發展
所謂微博,也稱即時博客,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建立在Web2.0基礎上的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AP、手機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發布信息并即時分享信息。微博,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它信息源豐富、傳播速度快、傳播方式便捷、傳播密度緊、擴張力度強、影響力大,特別是它的信息傳播方式,既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也不同于網絡媒體的網狀傳播,它是一種與傳統媒體迥然不同的裂變傳播。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國的Twitter。早在2006年3月,blogger的創始人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最先推出了Twitter,它一經推出就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Twitter在牛津字典里的意思是“激動地或緊張地唧唧喳喳地說話”。口語化的說法就是“嘮叨”或“碎碎念”。國外Twitter的“大紅大紫”,迅速影響到國內。校內人人網的創始人王興就迅速抓住了這一機遇,他在2007年5月在國內創建了飯否網,借鑒了Twitter的運作模式,成為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為廣大網民提供類似于Twitter這種網絡產品的微型博客服務網站,用戶可以通過網頁、WAP頁面、手機短信/彩信、IM軟件(包括QQ、MSN、Google Talk)和上百種API應用在自己的飯否頁面上發布消息(限定140字以內)或上傳圖片。用戶間通過互相關注、私信、或@對話等方式互動。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線,并迅速成長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新浪微博一經推出,其他各種形式的微博,比如垂直門戶微博、電子商務微博、獨立微博客、綜合門戶網站微博、SNS微博等博客網站也應運而生,就連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臺和電信運營商也分別在各類電視節目和短信服務平臺中開辟了微博服務通道。由于博客這個新媒體所具有的快速高效的傳播特點,使我國現有的傳統媒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但也正是由于傳統媒體加入了微博這支強心劑,中國開始進入微博時代。目前,微博網站還在成長和擴張之中,將來,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的進一步發展,微博的發展空間將進一步擴大。
互聯網實驗室認為,我國微博將向工具化、細分化、移動化和開放化等方向發展。以微博的發展情況來看,微博的私人化、個性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便捷性、原創性、即時性的特點更突出。與社交網站相比,微博更像是新聞媒體。
微博的媒體特征分析
微博具有自媒體特性。自媒體是指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自媒體與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有別,它是由普通百姓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把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理念。微博的自媒體特征主要體現在其平民化、個性化、圈群化、自主傳播、即時分享的特性上。
第一,微博最大的特點是互動交流、內容共享,同時可以提供“最新資訊”的信息個性化服務,也基本滿足了人們媒體個性化的需求。微博用戶可通過手機、客戶端等方式來發布簡短、快捷的即時信息,打破了傳統媒體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使信息發布和傳播的速度加快。
第二,微博的發布帶有自媒體的性質。微博用戶使用微博的目的主要是隨時記錄自己的心情、尋找與自己興趣相投的群體、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等。用戶將微博作為一個及時信息的交流平臺,除了發布自身信息以外,還會轉發和評論他人的信息。在內容的選擇上,用戶傾向于關注即時信息、熱門信息,并對感興趣的信息進行轉發,實際上形成了以微博用戶為中心的自媒體。微博的自媒體性使得其在報道突發事件時具備便利性。突發事件由于突發性、復雜性、破壞性等備受人們關注,而且在短時間內準確消息無法快速傳播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大量謠言的滋生和蔓延。所以微博既是突發性事件中謠言傳播的絕佳工具,同時又因其公開性,又是辟謠的好平臺。
微博的影響力快速提升。現在是一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融合的時代。傳統媒體的專業性和主流地位不可替代,但其受沖擊最大的是外在形式,主要包括介質、傳播手段和內容的呈現節奏。作為社會性媒體,微博具有傳統媒體難以超越的即時性、廣泛性、互動深入等特點,其裂變式傳播的特性使其影響力劇增。方舟子遇襲、唐駿學歷門、閩籍船長沖繩獲釋回國等熱門消息,都是在微博首發之后傳播開來的。微博迅速快捷高效的傳播方式在當今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里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其社會影響力不容小覷,就是這樣的優越性,使得突發事件在發生時能夠利用微博這個平臺迅速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并快速得以解決。
微博易制造新聞熱點和形成輿論環境。微博在信息發布、評論、轉發等行為中實際上已經參與了信息內容的傳播和建設。由于傳播的快速便捷和錯綜復雜的粉絲網,微博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輿論環境也快速形成。當發生影響公共利益的突發事件時,能夠引起大多數人的圍觀,在大家的討論圍觀下,微博能夠快速建立信息庫,起到搜集信息、整理觀點、尋找有價值意見的作用。微博發布的信息不一定都重要,但從大家討論話題的密集度、轉載度、熱門度等方面我們卻可以發現新聞點,可以發現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這樣聚合多個微博信息之后,我們就能夠及時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進行新聞報道。特別是名人和社會熱點問題,容易形成微博輿論熱點。新浪微博“郭美美炫富”事件,網絡輿論更是引發了一場公共道德的大討論,一度成為新聞熱點。這也表明微博不僅在新聞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微博的新聞價值特征及新聞性拓展
以前沉默的大眾現在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拿起自己手中的手機參與其中,也可以坐在電腦前敲擊手中的鍵盤參與進來,這樣使得微博傳播個體既可以是現場新聞發布者,也可以是新聞參與者或評論者。微博傳播的新特點是:互動深化的受眾參與,充實細化的新聞內容,即時泛化的新聞傳播。這樣的特點已經顛覆了傳統的新聞文體和傳播路徑,“內容為王”的理念得到了張揚,大眾傳播的價值在分享中得以全面體現。2009年9月,新浪網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新聞策劃”:以名人微博搶占先機。隨后各級傳媒在當年全國兩會前夕也紛紛推出微博,新聞人的敏銳顯露無遺。
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并非隨時隨地發生,有價值的觀點卻可以隨時隨地產生。所謂有價值,就是公眾的廣泛關注度,就是具備5W新聞要素。微博最大的價值就是可以通過對新聞事件的發布和評論,提高新聞事件的價值,即提高新聞事件的關注度。難能可貴的是,微博的觀點表達,在其人際關系網和因共同興趣形成的粉絲群的傳播網絡中,觀點產生交鋒,信息產生裂變,影響巨大。雖然微博作者不是政府新聞發言人,也不一定站在國計民生的高度,但在“圍觀即表態,轉發即參與”的網絡互動中,微博可以聚合成強大的輿論力量。[1]
微博對傳統媒體的影響
微博有助于為傳統媒體及時提供新聞線索。在博客、微博、網絡論壇等社會性媒體流行的今天,傳統媒體的信息源明顯擴大,從社會性媒體獲取的信息時常成為傳統媒體的報道內容。過去,傳統媒體獲得信息的渠道比較單一,報道相對被動和滯后。微博有其天然優勢:微博用戶人人都是信息源。所以,微博只需要用戶下載一個程序,獲得一個用戶號,就可以在朋友之間傳遞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和線索,顯然微博已經成為信息時代的一個快捷、安全、方便的信息獲取渠道。
從突發性事件的特點來看,最先知道這個新聞線索的人不一定是新聞媒體,可能是參與其中的人,也可能是現場的觀望者。現場的觀望者或者參與其中的人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將這一新聞事件播報出來,這有效降低了新聞事件的播報門檻,人人都可以是新聞記者或線人,而且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利用互聯網發表自己的觀點,微博這種新聞方式是公民參與最大化的最好詮釋。名人微博也是新聞媒體獲取相關最新資訊的寵兒,傳統媒體恰恰利用了名人微博的資源信息的隱藏性,深入發掘其隱藏的有價值的新聞進行相關的后續深度追蹤報道。
微博有助于傳統媒體創新采編方法。傳統的采編方式是在一個精心準備的采訪地點對被采訪對象的現場采訪,采訪結束并離開采訪對象后寫作成稿。寫作的過程完全憑借采訪記錄和大腦記憶,寫作成稿發布后不能及時調整或改變。微博用戶不僅可以突破傳統的采訪編輯形式,現場寫作、現場編輯、現場發布,而且在微博內容發布上網后,可以及時查閱,不會擔心內容被篡改。若發現失誤,作者可以刪除或轉發更正,事件當事人也可以轉發或發表不同意見,而且微博采訪的對象也不會緊張,他可以在沒有錄音筆等傳統錄音設備的情況下暢所欲言。微博用戶需注意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要明確微博新聞發布的要求,要強化新聞信息發布者的自律行為,這樣才能保證信息的真實、公正和公平;其次,要了解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強化新聞寫作能力,保證在140字之內能夠把意思表達清楚;再次,要加強對技術和信息編排的駕馭能力,能夠及時與用戶進行信息分享和互動。
微博時代傳統媒體的發展策略
傳統媒體開設微博。在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微博聯姻是明智的選擇。選擇傳播速度快、受眾廣的微博網絡平臺,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媒體的知名度和信譽。目前,報紙、雜志、電視臺、電臺、政府新聞網站、媒體網站等紛紛入駐新浪微博。例如,《新周刊》原是一本比較普通的平面媒體,現在卻是新浪微博里最火的雜志,開博一年來,已有近百萬名粉絲,其品牌價值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另外還有《東莞時報》,它本是一家地方性報紙,自開通微博之后,由于數次在重大新聞事件報道中視角新銳、版面新穎,引起全球各地微博客的關注,大大提升了其知名度和發行量。[2]
傳統媒體改變傳播方式。微博在某種程度上屬于人際傳播活動,屬于一種非制度化的傳播方式。微博通過用戶對信息的關注、轉發或回復功能實現海量信息的重新組織。[3]其不受人為制度的約束和影響,具有自發性和非強制性,是一種自由的表達和主動接收的傳播活動,充分體現了雙方在傳播活動中地位的平等。《新周刊》、《創業家》等雜志就是利用微博與讀者、觀眾良好互動的特點,把微博互動結果和觀點呈現在雜志上。這種與觀眾互動的方式既調動了觀眾的情緒,也宣傳了媒體。
綜上所述,微博的產生促進了傳統媒體的發展和應用,革新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方式,促進了傳統媒體的融合和媒體的轉型。在當今這個高速發展的全球信息化社會里,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必然產物,微博的產生和快速發展使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了媒介融合的發展前景。當然,傳統媒體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優勢,它應該利用好自身的社會公信力、社會影響力、自己的人力資源以及社會資源,在堅持媒體專業性和繼承發揚自己優勢的基礎上,努力尋求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利用微博這個信息平臺在新聞傳播領域占據主流地位,在傳播策略和傳播手段上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李海鵬.新聞信息傳播的新平臺——微博初探[J].商情,2010(15).
[2]封新城.微博讓《新周刊》核裂變[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189534.
[3]萬麗萍.微博的特性及其輿論監督功能[J].新聞愛好者,2012(3上).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