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世杰
新聞戰線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走轉改”活動回答并解決了“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增進了新聞媒體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提高了新聞媒體服務群眾的能力。結合開封電視臺的工作實際,筆者認為要切實踐行“走轉改”活動,必須克服“四種傾向”,把握好“七字真言”。
當前電視新聞報道中的四種不良傾向
重領導活動,輕群眾生活。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報道有關會議和領導公務活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過多地關注會議和領導活動就必然會擠占其他新聞的播出時間,導致一些地方電視臺的新聞節目除了會議還是會議。這導致電視新聞畫面生動、直觀、活潑和感染力強的優勢蕩然無存,而對于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基層工作、群眾活動的關注嚴重不足。
重典型人物,輕普通百姓。典型人物的帶動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在當前的電視宣傳過程中,對典型人物的宣傳存在著越來越多的形式主義。一方面,典型報道的形式陳舊、模式化;記者作風不扎實,采訪不深入,報道浮于表面,毫無生氣;過分追求轟動效應,對典型人物拔得太高;不能堅持啟發、教育式報道,千人一面,沒有吸引力,沒有可信度。另一方面,對普通群眾的報道少之又少,不能很好地反映群眾的生產、生活,沒有下功夫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議、所求。
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媒體越來越重視經濟效益。而對經濟效益的重視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一些廣告商借自己的廣告優勢向新聞媒體施壓,例如新聞形式的軟廣告,極易誤導消費者。更有甚者,為獲得經濟效益作虛假報道、有償新聞,嚴重影響了新聞宣傳的公信力,助長了新聞界的不正之風。而社會效益作為一個媒體社會責任感的體現,由于其高投入、低產出的特性,慢慢地被媒體弱化。
重發達地區,輕落后地區。新聞報道不能過于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某一地區、某一行業。對發達地區過分關注必然會減少對落后地區的報道時間和頻次,造成對落后地區的關注和報道嚴重不足。現在有些電視臺一味地重視發達地區,好像只要是經濟建設上去了,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或者說根本不存在其他問題了。而落后地區似乎就沒有值得報道的地方,關注少、投入少、產出更少。
出現不良傾向的幾種原因
電視新聞報道的這些不良傾向,固然存在一些客觀原因,但主觀原因還在新聞工作者本身。這些原因主要表現在:
認識不足。我們的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這就要求媒體要堅持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可一些記者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新聞的活力和源泉來自基層、來自民間、來自生動活潑的群眾生活。新聞的價值不是光說好話,更重要的是說實話、說有用的話,說老百姓喜歡聽、能解決問題的話。
利益驅動。一些記者熱衷于有紅包、有紀念品的活動,有利益搶著要去采訪,沒好處躲著不去;喜歡圍著領導轉、圍著機關轉,渴望得到領導的關注和賞識,為自己的利益謀些資本;喜歡到發達地區去,喜歡和有錢的單位打交道,希望能給自己找到拉廣告的客戶,甚至做一些私下的交易,等等。對于和自身沒有利害關系的基層,卻不愿意涉足。
貪圖安逸。一些記者貪圖方便、安逸,不愿意吃苦,尤其是不喜歡到偏僻落后的地方去傾聽那里人們的呼聲和想法。還有一些記者懶惰思想嚴重,缺乏刻苦鉆研精神,稿子千篇一律,甚至是換個人名、地名就能交差。這樣的工作作風,何談鏡頭向下,讓群眾成為電視報道的主角·記者下不去,新聞工作失去了源頭活水,好新聞自然也就出不來。
把握“七字真言”,落實“走轉改”
開展“走轉改”活動以來,開封電視臺的記者們深入基層、走近群眾,把鏡頭對準普通老百姓,采寫了大量有溫度、有質感、能摸到群眾生活脈搏的稿件,有效地克服了新聞報道中的不良傾向。事實證明,要走進基層、走近群眾,發掘出真正的好新聞,就必須做到“寫發帶幫做攻促”七字真言。
貼近群眾“寫”。基層是新聞生命的源泉,是記者成才的沃土。讓普通老百姓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角,就要沉下來去寫他們。2011年9月下旬,開封電視臺組織了大型系列報道《我在基層》,記者們來到田間地頭、企業車間、百姓家園,活躍在城市建設的最前沿,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最底處,寫出了一大批散發著“泥土芳香”、透射出生活熱力的稿件,受到了廣泛好評。不少記者表示,貼近群眾之后,才真正認識到,原來缺的是對普通群眾生活狀態的深入了解,缺的是“源頭活水”,缺的是發自內心的感情。
辟出時段“發”。為落實“走轉改”活動精神,開封電視臺在黃金時段播發了一大批來自基層、發自現場的優秀新聞報道,真正給了這類稿件廣闊的“用武之地”。與開封人民廣播電臺聯合開設的《行風熱線》專題互動欄目每天上午直播一個小時,晚上反饋記者的調查結果。《行風熱線》欄目不但幫助群眾及時解決反映的問題、疏導群眾情緒,而且起到了督促相關工作及時落實的作用。群眾認為這是專門為他們開設的欄目,紛紛積極踴躍參加。
堅持頭條“帶”。不少細心的觀眾發現,哪怕是一個群眾的煩心事、一個巡邏隊員的日常工作都可以在電視臺新聞節目的頭條播出。如棚戶區居民住上了現代化新樓房,街頭修鞋匠的幸福生活……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栩栩如生,感染力強。記者李書才深入尉氏縣用近一年的時間采訪基層共產黨員朱金喜辦養豬場帶領群眾致富的事跡,推出的四期連續報道《共產黨員的標桿》在新聞節目頭條播出后,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通過頭條稿的帶動作用,越來越多的記者在基層找到了用武之地,寫出了動人的稿子。
解決難題“幫”。從“走轉改”活動一開始,開封電視臺的領導就要求,活動要與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通達社情民意結合起來,要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記者李洋在通許縣孫營鄉盧家村采訪時,發現該村的胡蘿卜滯銷,這使靠種地吃飯的不少困難戶家中更是雪上加霜。她了解情況后寫出了《胡蘿卜滯銷,誰能幫幫這些困難戶·》的報道,節目播出后,不少企業主動聯系我們,要求我們選擇困難群眾,他們以給職工發福利的形式高出市場價收購胡蘿卜,村中20余戶困難群眾的生計問題得到了解決。
深入體驗“做”。報道要上去,記者要下去,好新聞只有跑了才能寫出來。開封電視臺記者按照體驗式報道的工作要求進行采訪,有的記者為了采訪一篇稿件能在一個點待三四天;有的記者拍清潔工,自己動手掃大街;有的記者拍鍋爐工,自己體驗鏟煤燒鍋爐。播音員齊偉平來到化工廠,在學習工人師傅推氧氣瓶裝車的過程中,虎口都磨出了血。他寫出的稿件融入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和感受,以平民視角、平實語言來敘事,讓讀者、觀眾感到真實可信,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宣傳效果。
抓住熱點“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越來越多,而這些熱點問題往往又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關。圍繞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這一目標,開封市整合旅游資源,對書店街進行整治,大力實施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對違法營運的三輪車進行治理,對鼓樓進行復建……這些項目無一不是熱點問題。就這些熱點,開封電視臺按照“走轉改”的要求,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中進行采訪,把治理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深入、詳細的報道,把調查出的問題及時向市委、市政府進行反饋,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了參考。
建立機制“促”。“走轉改”活動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開封電視臺充分總結成功經驗,要求要在不斷深化上下功夫、在拓展延伸上下功夫、在務求實效上下功夫。從臺長、部室主任到記者、播音員,都建立了自己的基層聯系點。同時,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考核機制,對單位所有采編人員都布置了硬性工作任務和目標,并納入到每一名記者的年度考核中;要求有深度的基層報道上頭條,規定了每月上頭條的最少條數;要求領導帶頭走基層、帶頭寫稿子。從而確保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長期、深入、扎實開展,力爭使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成為新聞工作者的自覺行動。
(作者單位:開封廣播電視臺)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