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宏
〔關鍵詞〕 音樂教學;學習興趣;
多媒體;導入;創造能
力;學習欲望;思想品
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7—0073—01
音樂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面向全體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如何激發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廣大一線小學音樂教師長期探討的話題。下面,筆者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興趣是音樂學習的基本動力。要激發當代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教師不僅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合理的教學組織形式,同樣需要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來豐富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音樂教師應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教學服務。一是利用電子白板展示教學內容,以使模糊的音樂形象具體化,使復雜的內容簡單化。二是利用幻燈呈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刺激,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三是利用多媒體播放器播放有關樂曲,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
二、巧妙進行導入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教學伊始,教師若能夠通過巧妙的課堂導入喚起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則可以有效地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如,在教唱歌曲《嘀哩嘀哩》時,首先,我和學生一同討論春天都有哪些景色。然后,進行提問:春天到底在哪里,表示春天來臨的特征是什么?最后,教唱歌曲。這樣做,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新課學習,他們對學習新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進行音樂創作實踐和發掘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貫穿于不同的教學領域。心理學研究證明:當學生的行為表現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賞時,他們則會產生愉悅、積極、輕松的情緒體驗,并以飽滿的熱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學習中去。為此,教師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不應以“標準答案”或“統一模式”去束縛他們。如,《我有一只小羊羔》是一首深受小學生喜愛的歌曲,歌詞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在教學這首歌曲時,有位學生對我說:“把歌詞改一改,行嗎?”我欣喜地說道:“當然行!大家都可以改一改,還可以畫一畫。”課堂氣氛立即變得活躍起來,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歌詞修改意見,他們的創造能力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得到了發展。
四、 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不論是教師的范唱還是所用肢體語言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應通過自己的歌聲、語言和動作,將音樂之美展示給學生。一是通過教師的范唱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的范唱應符合歌曲要求,要便于學生學習。其間,不論是輕松舒緩的歌曲還是活潑明快的歌曲,教師都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要全身心地投入范唱。如,歌曲《愉快的夢》,其旋律優美,教師一定要用優美、抒情的嗓音來進行范唱,當學生聽到教師富有感情的范唱后,會把自己的思緒融入到那優美的旋律之中,進而產生學習新歌的欲望。二是通過教師的肢體語言來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舞蹈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舞蹈中的動作節奏通常是以音樂旋律的節奏為基礎,而音樂的節奏又需要通過優美的舞蹈動作來形象地展現出來。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律動、舞蹈表演等形式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和節奏感,提高他們的音樂理解能力。
五、 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音樂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唱歌、識譜等,更為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在音樂藝術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良好的行為習慣及愛國主義情感等。為此,音樂教師要將思想品德教育寓于音樂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實現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其一,通過音樂教學內容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真善美,使他們學會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其二,要借助美妙的音樂旋律,喚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激發他們的聽賞興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其三,要讓學生編創舞蹈動作,演唱歌曲,使他們學會表現美。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