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宗梅
摘要: 自2006年政府開展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以來,高等職業教育得到迅速發展。在此背景下,為充分發揮國家政策的導向作用,本文全面研究了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政策的基本精神,以及其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為了繼續滿足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基于高職教育快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2005年10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首次提出要在全國范圍內重點建設100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一年后,國家正式出臺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就如何建設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提出具體的目標任務,標志著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正式實施,充分展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視和支持,激活了新一輪的高職教育改革熱情。
一、示范建設政策的基本精神
(一)發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
周濟在國家示范建設視頻會議上明確要求:示范建設絕不僅僅是投資建設的示范,更應該是發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國家示范建設政策的目的就是通過建設示范校,引領和帶動全國1100多所高職院校改革和發展,深化高職教育內涵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發展的示范。在辦學模式上起到模范和帶動作用。這就要求示范院校要明確辦學理念、定位和方向,作改革的先鋒,積極探索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
改革的示范。進行國家示范建設本身就是高職教育的一次大膽改革。這次改革對于示范院校來說,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規模、辦學條件、招生人數的擴大,更應該是深層次的改革,如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雙師型教師隊伍、社會服務、課程體系、專業建設等方面的改革。
管理的示范。一是要在示范建設項目總體規劃、管理和實施過程中發揮模范作用;二是要在示范院校教學管理(招生、培養、實習和就業等環節)和內部管理起到示范作用。
就示范建設具體內容而言,示范院校應該在素質教育、專業建設、產學結合和社會服務中發揮領先作用。
1.素質教育的領先。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尤其是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示范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突出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專門人才。
2.專業建設的領先。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發展的生命線,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載體。示范院校要突出地方特色,堅持相對穩定和適度超前的原則調整優化專業結構;結合地方經濟特色,探索有針對性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融入產業要素,構建職業能力本位的課程開發體系;校企互聘,打造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順應產業需求,本著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
3.工學結合的領先。示范院校要突出實踐教學環節,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在課堂理論教學中要結合實踐教學的內容,通過演、講、練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在校內實訓實習教學環節中,要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綜合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校外實訓實習教學環節中,要耦合行業企業,共同搭建管理平臺,實現校企合作共振,共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4.社會服務的領先。服務社會是高職教育的落腳點,主要體現在: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高技能人才;開展技術服務,引領提升相關產業;開展社會培訓,服務所在社區,參與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5.領導管理的領先。示范院校的領導管理領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領導班子要有先進的辦學理念、戰略規劃能力、科學決策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管理骨干隊伍要有較強的執行能力;二是要建立系統思維下的開放式管理平臺和保障有力的考核機制。①
(二)國家政策主導,明確各方責任,加強績效監控。
從14號文到44號文,再到12號文,可以清晰地發現政府加大對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政策指導力度,政策重心由宏觀建設指導轉向規范發展指導。在這個過程,國家政策始終占據主導地位。
44號文首次對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申報工作進行部署,在組織領導、工作任務、建設內容、項目申報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明確示范院校建設的預審標準和指標內涵。
12號文的第五條到第八條,從四個層次明確規定了各方的職責。第一個層次是教育部和財政部;第二個層次是省級教育和財政部門;第三個層次是項目院校;第四個層次是項目院校法人代表。
為了規范專項資金管理,提高使用績效,12號文件在第十三條到二十七條表示為加強各項目實施之前的充分論證,實施過程中的監控,以及項目完成后效益評價,建立以部際聯合監督檢查、地方監管和項目院校自我監測為基礎的三級監控考核體系。為加強建設期間的監控、管理和指導,設立計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并每年度組織第三方機構對項目院校的建設情況進行分階段檢查和績效考核。
二、示范建設政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國家如此強勢推進示范建設項目,就是要借此機會強力推動高職院校改革,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高職教育的道路。
(一)示范建設帶來的機遇。
1.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增強了高職教育工作者的信心。我國長期受“學而優則仕”、“三教九流”等思想的影響,人們對職業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偏見。高等職業教育并不為所有人認同,不少人認為學習不努力的人才去讀職業技術院校,從事職業教育更是一種沒有前途的工作。然而示范建設政策給高職教育帶來新的生機和動力。實施以來取得的成果,尤其是近幾年的示范建設院校的高就業率影響了人們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看法。人們開始認識和接受高等職業教育,2008年有四分之三的示范建設院校的錄取分數線高于三本分數線的學生比例。
2.加大財政投入,擴大辦學規模。截止到2008年中期,中央財政累計到位17.8億元,地方財政投入20.3億元(未含2008年金額),行業企業專項投入5.5億元,示范建設院校生均元算內經費增長了705元。②雄厚的資金注入,為示范建設院校改善教學實訓條件、加強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改革課程體系、建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等方面提供了經費保障,擴大了示范建設院校的辦學規模。
3.搭建交流學習平臺,發揮示范輻射作用。示范建設政策的實施,有力促進各示范高職院校全面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天津職業大學的“旺入淡出,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的“校企互融”訂單培養模式,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學工場”培養模式和“創造工作室”模式的實踐和探索,對其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具有借鑒意義。同時,通過示范建設,創建了包括專業信息文獻、網絡課程、專業圖片、專業視頻、考試題集、多媒體課件等內容的專業教學資源庫,為打造開放式的網絡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平臺。
4.生源數量、質量逐步提升,一次性就業率穩步提高。從單獨招生來看,2008年單獨招生試點專業120個,報考學生32160人,計劃招生3745人,錄取學生3852人;從生源質量來看,2008年70所示范建設院校有50所院校的“錄取分數高于三本分線的學生比例”超過10%;從就業率來看,有62所院校的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到90%以上,其中有46所院校保持在95%以上。③
(二)示范建設帶來的挑戰。
1.師資隊伍建設的挑戰。教師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的智力因素。如何打造高素質專兼職的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是示范建設政策帶來最大的挑戰。并不是說引進了幾個行業企業專家就是打造好了專業教學團隊,也不是說專職教師考取幾個技能證就都能稱為雙師教師。如何建設適合高職教育發展有別于本科教育的職稱評定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及雙師教師評審制度,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實訓條件改善的挑戰。自示范建設政策實施以來,在中央財政的主導下,地方財政的大力支持下,在行業、企業的關心下,示范院校的實訓基地項目建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是主要集中在數控技術、電工電子與自動化、計算機應用與軟件、汽車運用與維修、建筑技術、護理、生物技術、煤礦安全八大類技能型緊缺人才專業,其項目的數目和設備總投資額均占總數的88.7%。④這種資金投入的不均衡性,制約了其他非示范建設項目專業的發展,如何讓非示范建設項目專業也能享受到示范建設政策帶來成果,促進他們的發展,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此外,已建的示范院校實訓基地項目的后續發展,以及如何適應企業生產變動性開發實訓基地新功能,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3.學生實習就業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實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如何實現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定崗實習管理全過程,并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和機制;怎樣創立嚴謹、科學、有預警功能的學生頂崗實習評價系統;如何創建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怎樣將滿足社會需要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結合起來。
注釋:
①王章華,顏楚華.示范性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28,57.
②③④馬樹超,郭揚.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28,229-233,151.
參考文獻:
[1]馬樹超,郭揚.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1,228,229-233.
[2]王章華,顏楚華.示范性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3]周濟.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推動職業教育又快又好發展[R].北京: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