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平
問題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它是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積極因素;問題意識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保證. 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這對實施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一、營造輕松學習環境
營造輕松學習環境,是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主要策略. 我們知道,學生產生問題意識,需要一定的前提和基礎. 一直以來,由于受過去那種傳統落后的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和制約,教師擁有絕對的權威,因而導致了很多學生不敢提問. 因此,教師要積極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充分尊重學生、愛護學生,要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盡量幫助學生解決緊張和害怕的心理,盡量為學生創造提出問題的時機,鼓勵他們大膽地提出質疑,敢于創新,不斷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他們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和樂于提問. 只有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學生才能敢于提出問題.
例如:在教“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時,有兩位教師分別上同年級的兩個班,他們的教學業務水平幾乎相當. 其中一位教師不茍言笑,課堂氛圍比較嚴肅與呆板,導致很多學生的學習情緒較為低落. 當老師提問時,學生明顯地不配合,也沒有學生愿意舉手. 最后,還是在教師的引領下才算完成了教學任務. 另外一位教師卻是完全不同的風格,他的課堂氛圍比較輕松,他經常激勵學生提問,使得學生們都樂于接受他的觀點. 這節課學生提問的激情明顯高漲. 在課上,有一名學生提出問題:“老師,我試過了,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好像也是平行四邊形,但我卻找不出反例.”這位教師首先肯定了學生積極提問的態度,同時鼓勵其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積極思考,善于提問,勇于創新. 隨后,順著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給學生滿意的解答. 這樣,在教師的一一解答下,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從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反饋來看,顯然后者的教學效果比前者好得多.
二、激活學生問題意識
“新課標”提倡“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要學有用的數學,學生有了學習欲望,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走出小教室,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數學信息資料來重組教材. 例如:在教“列方程解應用題”時,我圍繞“我當家”的主題,讓學生們根據當家必須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等具體事情,結合錢、時間如何安排等具體情況,設計了一系列的數學方程應用題,如要如何統籌安排買菜做飯的時間,買菜的時候用同樣的錢可以買哪些不同的菜……這樣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三、創設情境鼓勵提問
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及培養,不僅依賴于知識和能力的基礎,而且要依賴于問題情境的創設. 因此,教師要創設新奇別致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中,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質疑興趣,以趣生疑,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 例如:在教“分數的意義”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讓學生拿出自備的線繩折出它的1/4來,折好后,讓同桌之間比較長短. 當學生比出長短后,我問:“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這時,學生問:“大家折出來的都是線繩的1/4,為什么長短不一樣呢?”我表揚這名同學問得好,并讓學生把各自的線繩拉直再進行比較,得出:各人自備的線繩長短不一,也就是單位1不相等,所以它的1/4也不相等. 這樣,由學生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并想方設法的去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他們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以后他們就愿意去問問題,對于他們的數學學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四、故事激發學生善問
大家知道,任何事情如果沒有用,就用不著花大力氣去做. 只有當學生明白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們才會想問. 因此,要想辦法在學生中造成提問的濃厚氛圍. 比如:科學家為中學生樹立了很好的問的榜樣,讓學生認識到愛因斯坦、牛頓、畢昇、李時珍等之所以能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就在于他們能想別人所不能想,問別人所不能問的問題,通過對學生進行科學史的教育,認識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教師也應該明確指出:能提出好問題的學生與解決問題的學生一樣優秀;不會提問的學生絕不是一個優秀學生;沒有問題的學生往往也不是好學生,通過自己認真思考而提出探索中的問題,本身就是一種科學能力,從而自覺地把培養問題意識,作為自覺地學習目標之一,不滿足于簡單、機械的記憶課本知識.
五、鼓勵學生探索猜想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首先是要讓學生具有積極探索的態度,猜想、發現的欲望. 當學生學習一門嶄新的課程、一章新的知識乃至一個新的定理和公式時,對學生來說,就是面臨一個新的問題. 例如教材的引言部分,就可以讓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平面幾何是怎樣的一門學科?這門學科是怎樣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代數和幾何有什么關系?平面幾何將要學習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在實際中有什么用?學習平面幾何應注意些什么問題?在教學中經常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就會讓學生逐步養成求知、好問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總之,讓學生多問、善問,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關鍵在于教師的啟發、引導、培養和不斷訓練. 放手讓學生自己生疑,比通過被動地回答問題,更能催發學生創造力的萌發. 只有讓學生做生疑的主人,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才會更濃,學習責任才會更強,思維潛能才會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