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華 李立
摘要: 高職數控加工實訓教學在設計、組織、實施等存在諸多問題,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工作時,觀念與態度等方面與企業的要求存在著一定差距。因此,作者針對企業對數控人才的要求,就傳統的實訓教學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數控加工實訓教學采用企業化管理的模式,并對企業化管理模式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
“現在做得很累,都獨立做了,工資還是實習的錢……其實我都不想做了,這數控太累了……”有位同學在畢業實習的周記中這樣寫道。數控技術人才的緊缺,曾使數控技術專業極為熱門,全國各地各高職院校紛紛開設,成為高職招生中的最熱門的專業之一。如今,高職數控技術專業的辦學已經有些年頭,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像浙江這樣經濟相對發達的省份,數控技術專業畢業生“轉行”從事其他工作的甚眾。從學生棄專業轉行的高峰時間段來看,絕大多數是在畢業實習結束后。一些學生在畢業實習時,經過制造類企業一線工作的洗禮,動搖了心中的早時樹立的專業目標。幾年來,數控技術專業辦學一直強調數控技能,實現學校與企業的在技能方面的“零對接”,以解決社會上數控技能人才嚴重缺乏的問題,卻沒考慮到技能對接的問題:一線的工作辛苦勞累,薪金低,工作時間長,不少學生走出校門一時難以適應制造業的就業環境。如何留住數控相關專業畢業生能效力于自己所學的專業領域,而不使學生一進入企業實習即被企業的管理所嚇倒,學校的教學必須承擔起怎樣的職責,這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兩年來,為力求與企業在管理上實現對接,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就有一個適應企業的緩沖過渡期,我們對高職數控加工實訓采用企業化管理模式進行了實踐探究。
一、數控加工實訓教學原有的組織方法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1.從數控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看,課程關注的是學生的數控技能的培養。
數控技術是先進制造業的核心,有預言認為21世紀機械制造業的競爭實質是數控技術的競爭。國內數控機床包括高檔數控機床的用量劇增,對掌握有良好應用型高級數控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數控技術專業的辦學如雨后春筍般得以發展,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制造業大量需要數控人才。正因如此,各學校普遍關注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要面對的是企業的具體情況。
2.從數控加工實訓教學目的看,技能訓練是教學的唯一。
加工實訓是數控技術專業重要的綜合實踐教學環節。確實,只有經過本環節的錘煉,學生才能很好地具有數控編程與數控加工的實際技能。但是,一直以來實訓教學只強調技能,目的只有一個,使學生的技能水平盡可能地與企業的要求接軌。為此,各學校投入了大量的財力與物力,大手筆置辦數控硬件設備、實訓設備,從高檔的生產型數控機床、昂貴的數控刀具到實訓用的鋁合金、原鋼等原材料。學生實訓的學業評價指標只有一個——技能水平。
3.從實訓指導教師的工作看,只關注實訓技能教學任務的完成。
實訓指導老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圍繞教學目的,緊扣數控技能的培養,羅列包括編程、加工、測量、刀具、裝夾等的各種技能點,教學過程中僅僅把握學生技能點的掌握進度、掌握情況,以教學任務完成為主要工作。
4.學生對實訓教學的認識不足,主觀能動性弱,不能很好地在實訓中鍛煉自己能吃苦耐勞、專于技能、能獻身專業的精神。
“80后”、“90后”的年輕學生在吃苦方面有欠缺,他們更希望自己能收入較高,能“體面就業”。畢業生招聘會上,就有數控專業學生對企業提出這樣的要求:“不要加班,不要夜班,宿舍要有免費網絡。”處于制造業一線的企業,所接訂單的生產任務的時間性要求高,況且訂單的突然性強,工作的辛苦是自然的事。
二、數控加工實訓的企業化管理模式的實踐嘗試
1.把數控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的前瞻性與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
在企業中,因技能性強,操作使用的設備檔次高,從事數控工作的人員在企業一線人員中的地位也高,在外行人看來是很體面的工作。但現實與理想總是有差距。
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考慮到對學生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了解專業的前景,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靜下心來專注于自己的專業,把個人的前途與專業結合在一起。
在新生入學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時,要讓學生了解員工職業晉升的路徑,并通過優秀校友的經歷,使同學們認識到,踏踏實實從底層干起是晉升的基本條件。
2.認識實施實訓教學的“新員工”入職教育。
實訓伊始,實訓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以企業化管理為模式的實訓教學,做好“新員工”的入職教育顯得非常重要。入職教育的內容包括:模擬介紹企業的發展歷程、企業的產值規模、企業產品(展柜)、企業文化(勤奮、敬業、合作、創新等)、薪資(考核)、請假制度、交接日工作移交(崗位輪轉)、工量具領還、必要的禮儀與規范、安全制度等。通過入職教育,要強調如下幾點。
一是對待工作要擺正心態,放下身段,要學技能,更要鍛煉情商。要懂得“不經歷風雨,怎么能見彩虹”、“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厚積薄發,決勝千里。要在企業里得到重視,除了要有熟練的技能,還要有極強的責任心。
二是要培養有融入“企業”之心,把自己看成是機器的主人,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從學校管理的意義上說,這些規矩是有強制性的。但企業可不是如此,制定制度是為了使企業能高效地運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一項規章制度都不是針對某一個人的,不要對企業的某一項不合自己心意要求的條款耿耿于懷。
3.實施6S管理,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
6S管理是一個企業加強質量保證,追求質量完美,創造舒適工作環境的管理方法。它是現代企業現場管理的一種有效模式,其內容為: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安全、素養。為了使實訓工作現場與企業生產現場的場景與氛圍具有一致性,實現工作場景的遷移,我們在數控加工實訓教學工作引入6S管理,在6S環境氛圍中展開實訓教學,使6S活動達到始于素養、終于素養的成效。
為實施6S管理,師生進行角色扮演,由實訓中心主任擔任廠長,指導老師擔任車間主任,部分能力強的學生擔任班組長,其他學生為員工,并有學生兼任質檢等崗位,使6S深入心中。
一是組建廠部與車間,廠部與各車間均要求嚴格按6S方案管理。深入持久地加強宣傳,多指導幫助,使每位“員工”具備6S素養。
二是制定6S管理評比措施進行強化管理。各車間各機床間開展6S管理評比,評比表格在大廳張榜公布,以促進相互提高。
三是成立車間6S管理組。在車間主任指導下,由班組長帶頭對6S管理進行檢查、督促,保證6S管理的成果。
4.建立有“仿真”效果的“薪酬”考核制度。
薪酬對工作有強大的吸引力,改革技能考核與考勤結合的考核方式,代之以“企業薪金”方式的考核。“企業薪金”由“基本工資”、“計件工資”、“質量工資”等多項內容構成,最后以薪金折算成加工實訓的評定成績。
“基本工資”組成要素為6S管理執行評價、禮儀、出勤等。在6S管理中要求做好生產現場的“整理”、“清掃”等,做到工具箱內工具、刀具、量具等擺放規范,工作區域分工明確,工量具使用后及時歸位,等等。通過班組長的監督、評定考核,使生產現場在整理以后的規范得以持續保持,保證每天生產現場的清掃作為一種標準化活動。
“計件工資”是以額定的工時內“員工”完成工件要求的進度率作為計件工資的計薪方法。這里計件非單純意義上的工件數量。通過計件促使學生在工作過程中抓緊時間完成工作任務,不拖沓。
“質量工資”是對產品完工后的質量進行評價,評價由員工自己、質檢員、班組長、車間主任進行,發現問題,持續改進。
三、對數控加工實訓的企業化管理模式的幾點思考
1.實訓指導老師現場管理的能力有待提高。
高職實訓指導老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數控加工理論知識豐富,但企業現場管理經驗少。因此,除給實訓指導老師提供技能提升的機會外,應鼓勵他們參與企業實踐,到企業的生產管理中進行鍛煉,提升生產現場管理能力,更好地開展企業化管理模式的教學實訓工作。
2.“仿真薪酬”的考核辦法如何得到深化。
企業的薪酬是實實在在的貨幣,學校教學中最終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則是分數,分數最終兌換成“薪金”,“薪金”中的各組分占比如何分配,使得優良中及格的比例分布更為合理還值得探討。
3.如何真正使學生投入于“員工”的角色。
學校仿真的環境一天下來也就工作6小時,與企業的8小時甚至10小時以上的高強度真實工作環境相比,差別還是很大的。在企業上班,作為員工身份的學生,再苦再累他也不好當場表現出來,只能是在工作之余發牢騷或最后選擇走人。但在學校,他們定位認識是首先我是學生,然后才是“員工”,有時工件的工期管理緊了,幾天下來身體累了,部分學生就會厭倦,工作的積極性與責任心就易下降。這就要求我們繼續探索如何讓新生從進校開始就有面對工作壓力等的思想準備,做好吃苦的準備,做到能吃苦、肯吃苦。
四、結語
數控加工實訓教學的企業化管理模式是一種促使學生以“員工”角色參與到實訓教學中,仿真生產企業工作環境的新型的實訓教學組織形式。經過兩年多在數控加工實訓中應用探索,我們從人才培養模式、職業生涯規劃、企業化管理的實踐教學及其考核等進行了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為更好地指導與開展機械制造類實訓教學的企業化管理模式的活動提供了參考案例。
參考文獻:
[1]橫店集團東磁公司.管理制度手冊,2006.9.
[2]王麗榮.高職實訓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實驗室科學,2011.10.
基金項目:浙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課題編號Yb09131,課題名稱:高職制造類專業實訓教學企業化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