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娥
摘要: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附屬品。不管是家庭還是社會,我們的責任都是教給他們生存的方法,而不是將他們“圈養”,“監控”會羈絆孩子成長的腳步,有耐心的家長會在此時循循善誘、慢慢引導、用足夠的愛心感化孩子。孩子也會在家長的鼓勵和引導下逐漸迎頭趕上。
從事小學教育工作已十年有余。十年的教育生涯,讓我有幸和很多稚嫩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因為這些孩子的紐帶關系,我有幸接觸到了很多不同的家庭,目睹了一些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這些家教理念,讓我意識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地位和這一社會教育形式在目前社會環境下的很多欠缺之處。
當前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三大誤區。
一、對孩子的教育就是“監控”
近年來,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整個社會的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核心家庭是當代中國最普遍的家庭類型,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少。城鎮家庭的現狀是六個長輩看一個孩子,農村家庭的孩子也最多不過兩個。這種家庭結構使得孩子在家中的分量超出了一切,孩子是家中的寶貝疙瘩,整個家庭的榮辱就跟這個“寶貝疙瘩”聯系在了一起:孩子好了、爭氣了,整個家庭都抬頭挺胸;孩子不好、學壞了,整個家庭都垂頭喪氣。所以家庭的命運全掌握在孩子手中,這樣,一個家庭對孩子的重視程度便可想而知。于是,相應的“重視”教育也就因此產生了。
在家里,長輩們把孩子能做的一切全包干了,管吃、管住、管學、管送、管接……一個“管”字,把孩子牢牢地拴在了長輩們手中。這樣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失去了自由、自立的機會,更失去了自我意識。這樣的家庭教育會導致孩子成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我班里就有幾個這樣的孩子。我帶他們小學六年,他們剛入學時聽話、懂事兒,品學兼優,在我眼里,他們文靜、好學、乖巧。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發現他們的成績在下降,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差,甚至不約而同地表現出孤僻。盡管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他們越來越勤奮,可收效甚微。在多次的家訪后,我終于發現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他們沒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一切都被家長監控著;他們很聽話,可不會自我判斷,不管是非,家長怎么說,他們就怎么做;他們很乖巧,但沒有了孩子該有的自信和個性。
失去了天空的雛鷹,怎么學會飛翔?沒有了嘗試走人生旅途的機會,又怎能見到沿途迷人的風景?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附屬品。不管是家庭還是社會,我們的責任是教給他們生存的方法,而不是將他們“圈養”。
“監控”會羈絆孩子成長的腳步。
二、對孩子的教育就是“放手”
家長都說:“我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甚至超過了其他父母。”大部分家長說:“我想盡辦法,盡可能地送孩子去最好的早教中心,最好的幼兒園和最好的小學……不知道托了多少關系,花了多少錢……我已盡了最大的努力!”
家長都無比重視孩子教育,希望孩子早日成才,但是,當遇到以下問題時,時常束手無策。
孩子不像你想象的那樣熱愛學習,更多情況下,是討厭學習,雖然你說得口干舌燥,但仍然無濟于事……
孩子總難使自己滿意,不聽話,經常胡鬧,沒有一刻能安靜下來……
在學校里,總是問題多多,很多時候不愿跟同學交流,上課時三心二意;沒有一件事能乖乖做好,丟三落四;電視永遠看不夠,每一刻都需要你在旁邊,自己累得半死,但沒見孩子有多大長進……
看別人報班,就為孩子報了很多,但是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要那樣做……
平時孩子總是爺爺奶奶或保姆在陪著,總感覺不太對,但自己實在太忙,也沒有其他辦法……
這些讓人頭疼的問題,是任何學校都解決不了的,因為老師要同時面對幾十個孩子,無法面面俱到,孩子的成長就非常容易出問題。當孩子出現這些問題時,家長們的處理方式就截然不同了。
有耐心的家長會在此時循循善誘、慢慢引導、用足夠的愛心來感化孩子,孩子也會在家長的鼓勵和引導下逐漸迎頭趕上。
大多數家長則會不停地對孩子進行責罵和埋怨。這樣的處理方式會使孩子覺得家長已經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覺得自己已無可救藥,他們便會“破罐子破摔”。于是,惡性的循環就產生了。在反復埋怨、責罵卻沒有效果之后,家長們就會想:“干脆讓孩子自由成長吧!”
當深入研究他們的家庭教育規律時,就會發現,“永遠沒有所謂天賦神童,而只有意志堅強的家長”。
美國的愛迪生,只上了三個月的小學,后來,發明了電燈,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家。很多人認為愛迪生是天才,其實,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情況是,愛迪生的母親承擔起來所有教育的重任,要求極為嚴格,甚至讓人無法想象。今天我們用上電燈,首先要感謝那位偉大的母親。
中國的一個鄉村醫生——蔡笑晚,雖然僅有高中學歷,但是他的六個孩子個個成才——五個是美國博士,一個是碩士。他的孩子們說:“我們的成功絕非偶然。”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對此贊嘆不已,還親自找他取經,這不能不說是家庭教育的奇跡……
孩子從來都不是輸在起跑線上,確切地說,要輸也是輸在父母自己手中。孩子的一切毛病、缺點、不良習慣,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其父母身上找到答案。如果想讓孩子順其自然、像野花一樣成長,就將會毀了孩子。永遠別奢望天才隨便就能產生,要成就一個天才,就得給予孩子天才的教育,不要讓“放手”羈絆孩子的成長。
三、對孩子的教育就是“愛如潮水”
海水白天漲落叫做潮,夜間漲落叫做汐,所以海水漲落也叫潮水。中國古書有“大海之水,朝生為潮,夕生為汐”的記載。看到“潮水”一詞,我們的頭腦中馬上會閃現這樣的概念:潮水,有進,有退。進時波濤洶涌,退時悄無聲息。
用這個詞來比喻當下的家庭教育,我們覺得它既新穎又耐人尋味。
現如今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心血來潮了就如同潮漲之時,氣勢恢宏:對孩子百般照顧、緊追不舍、狂轟濫炸,恨不得一下子把他們這輩子能干的事兒、能學的知識、能長的見識統統塞進孩子的小腦瓜,絲毫不顧及孩子是不是能夠接受、能夠消化。
而在勁頭退卻之時,則似潮水退去,默默無語:對孩子的一切表現充耳不聞、熟視無睹。即使孩子把天捅出個窟窿來,家長們也不會有任何反應。
長期這樣下去,孩子的適應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該有的對策也會應運而生:氣氛緊張時,孩子會唯唯諾諾、言聽計從;“嚴打政策”結束后,孩子們也就如釋重負、各行其是了。
俗語云“一口吃不成胖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習慣培養是一個長期而又緩慢形成的過程,需要家長更多地、長久地關愛和陪伴才能實現,絕非簡單的三言兩語所能成就,不要讓如“潮水”的愛羈絆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