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秋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中,地震先導波一出現,就被海底地震傳感器監測到;之后,日本地震速報系統在地震實體波到來前13秒鐘,成功發出地震預警,日本新干線接到信號后自動減速停車,避免了車體傾覆和人員傷亡。與此同時,海嘯預警系統對地震數據進行快速分析,預測震后30分鐘將出現海嘯。在短短30分鐘里,日本政府通過防災應急指揮系統,緊急疏散超過27萬人。最初預計,這次兇猛的海嘯會造成30萬人死亡,但最后實際死亡人數低于2萬。在最終傷亡者中,70%是移動困難或不愿移動的老人。
這場漂亮的防災應急指揮戰,幕后的重要功臣,首推NEC研制的多功能地震儀,主導開發的日本地震速報系統、海嘯預警數據模型。
1899年,NEC創始人巖垂邦彥吸收美國西部電氣公司的資金成立了NEC。1977年,NEC首次提出“C&C”概念,預測今后社會將是“信息和通信技術融合”的社會,并把公司業務鎖定在計算機、半導體、通信三大領域。多年以來,從天上的衛星到海底的光纜,從遍布各處的傳感器到臺前幕后的軟硬件平臺,NEC編織了一張巨大的網絡,業務廣泛涉及IT解決方案、網絡解決方案和電子設備三大領域。
這家迄今已有113年歷史的百年老店在發展中歷經數次轉型,以順應時代潮流。今天,面對高度互聯的時代趨勢,NEC把企業戰略鎖定在“云時代智能化社會的基礎建設”上,希望發揮自己在物聯網、云計算上的技術專長和多年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積累的經驗。
智慧城市的關鍵是信息
記者:在您眼中,智慧城市的意義是什么?
遠藤信博:截至2011年11月,世界人口達到70億;根據預測,2050年將增加30%左右達到90億。人口的城市化比例也越來越高,到2050年預計超過70%。
人類社會演進對環境提出的挑戰并不是與人口增長成正比,反而會更高。在人口增加30%,城市化率達到70%的情況下,我們對能源的需求將增加1.8倍,對糧食的需求增加1.7倍,對用水的需求增加1.6倍,溫室氣體排放將增加1.5倍。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利用有限資源,到2050年,人類將難以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而要有效利用有限資源,最關鍵的就是信息——實時收集和掌握全球信息,以此來考量打造和管理什么樣的糧食流通鏈,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水資源,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并把能源提供到最需要的地方。未來,海量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對我們面臨的各種問題和考驗都將發揮有效作用。
海量信息的處理大體有四部分,其中最關鍵的是實時和動態地收集信息;然后,通過打造的解決方案,人們能夠掌握實時和動態的趨勢變化。此后,如果我們能有效利用海量信息做出預測,哪怕比實際情況只提早30秒或者1分鐘,人們就能采取一些預防措施。最后,如果我們通過海量信息能夠預測未來,就能打造出新的服務和系統,并且這種服務能夠在全球任何地區來提供,這就是我們今后要打造的信息社會。
你可以想象未來的社會,各類傳感器和視頻監控收集城市信息和數據,把控城市狀態,降低城市運營成本。土地中使用大量傳感器,把各類數據傳到云中心來,協助制定應對土壤地下水污染的對策;大型機場的電燈、空調、風扇上安裝了數萬個傳感器,從而實現節能減排;汽車云幫助我們實現智能物流、智能交通;還有老齡化社會的健康保健、城市安全的預警系統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是要實現安心舒適的居民生活,人類與自然的共生、共存,整個社會安全、持續、高效的發展。通過物聯網、云計算這些基本技術,我們構建起智慧城市,實現對人和地球友愛的信息社會。
記者:智慧城市的構建涵蓋方方面面,通過您的觀察和調研,哪些是智慧城市構建中最迫切的需求?
遠藤信博:智慧城市概念中涉及幾個基本元素,第一個元素就是“人”,第二個元素是“物”,第三個元素是“流”,包括信息流、通信流、能源流等等。第一要素“人”要生活在一個城市里,他需要考慮什么?他需要健康、幸福、安全的生活。針對第二要素“物”,例如環境、水、電,人們越來越需要提高管控力。
因此,我們觀察,特別是目前的中國智慧城市構建,對安心安全、醫療保健、節能環保和交通物流這四方面尤其有切實需求。具體來說,災害應急指揮、養老和居家護理、樓宇的能源管理、工廠的污水處理、汽車社會的管理,包括未來可能普及的電動車等等,是社會、地方政府和個人最為關注的。
記者:城市向智慧轉型,最好采取一個什么樣的建設思路?
遠藤信博:在智慧城市建設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如何準確實時地收集信息是個核心問題。有了信息收集系統,我們就能夠在這個基礎上構筑平臺,或者在已有的平臺開展各種應用。
以交通系統為例,我們可以在紅綠燈系統基礎上,進一步收集車的位置、車流量、氣象狀況等多方面的信息。這樣,一旦一個地方的車流量比較密集,就可以調整紅綠燈的間隔,減少交通堵塞情況;如果氣象信息顯示現在下雨區域逐漸轉移到其他地方,我們也可以對紅綠燈間隔進行調整。這就是說,繼續保持紅綠燈這個系統平臺,同時建立更多的信息收集渠道,根據這些信息,讓紅綠燈系統創造出新的價值。
此外,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因地制宜和因時而變,智慧城市規劃不是“在某段時間設計最佳城市”,而是要“提供能彈性應對未來變化的結構”。
云計算的核心是海量信息處理
記者: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云計算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和應用,在您看來,這個過程中會面臨哪些新挑戰?
遠藤信博:提到云計算,就不得不提到海量信息。在今后智慧城市、云計算等方面,它將成為一個基本的關鍵技術。我們認為,計算平臺和網絡平臺都必須具備海量信息的處理能力。遺憾的是,雖然通過芯片性能的提高和服務器的虛擬化,計算平臺基本擁有了海量信息的處理能力,但網絡部分目前還沒有完全實現虛擬化,這成為海量信息處理的瓶頸。
為了實現網絡虛擬化,人們提出了SDN(軟件定義網絡)概念和實現SDN的技術之一OpenFlow。這項技術將產品中的軟件部分和交換機部分切割開來。當我們對網絡進行新增、擴容或改變的時候,可以通過控制部分軟件來實現。這樣,網絡虛擬化就成為可能。
記者:在云計算領域,歐美企業表現得非常活躍。與代表性的歐美企業相比,日本企業,包括NEC的競爭優勢是什么?
遠藤信博:很多日本企業,包括NEC很擅長做工程,不太談概念。以前,行業中的概念比較多,各種設備也很多,但是怎么運用起來——尤其是這些系統不只是IT系統,涉及到信息的采集,采集后如何處理,做判斷和預測,然后根據預測結果采取相應的動作,只有這樣才變成一個智能的行為。
從實現智能行為的過程來看,云計算有三個組成部分:云計算上的服務、IT基礎平臺/網絡以及接入元器件。一些企業側重于云計算上面的服務,另一些企業關注云計算本身,也就是IT基礎平臺和網絡,但云計算還包括一個部分——接入元器件,這部分包括傳感器、智能手機甚至提供信息傳輸的衛星等等,我們都把它們作為元器件來考慮。在這三個部分,我們都開展業務,這是NEC最大的特點之一。
而且,NEC在基礎技術方面有優勢。例如,我們的臉部識別算法,在美國軍方的評測中,準確率是全球第一,我們就把這項技術應用到公共安全等相關領域,這塊市場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我們還有一個擅長的領域是鋰離子電池,生產量位居全球首位。世界上銷量最大的日產凌風電動汽車的電池、混合動力汽車的電池都是由NEC提供的。除了汽車電池業務之外,我們還為電力系統和可再生能源系統提供超大型電池業務。在有效利用電力和可再生能源方面,電池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還有傳感器技術、指紋識別技術、數字病理圖像診斷分析技術等,這些基礎技術是其他很多歐美企業所沒有的。我們希望發揮這方面的實力,推出具備獨特優勢的解決方案。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