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福

今天的中國,幾乎人人都在提創新。從政府到企業,從傳統行業到互聯網。但回到現實中看,創新卻依然是我們最缺乏的東西。
美國《商業周刊》雜志曾經以“3C”來評價中國互聯網,Copycats(抄襲成風)、Super Competitive(過度競爭)及Copyright Issue(版權問題)。在移動互聯網上,這些問題依然存在,表現在市場上,依然是創新能力和意識的缺乏。
個人在互聯網行業從業的12年中,我也常常會反思一點:為什么十年的中國互聯網,始終沒有出現真正的全球領袖企業?也許問題可以從創新的三個角度來解答:創新的土壤、創新的氛圍以及創新的動力。
創新土壤:平等
平等是培育創新的土壤,也是創新的前提,只有平等才能有自由的心靈,才有創新的無限可能。
在跟一些來自運營商的朋友交往中,他們常常會問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做好產品?我的回答是,運營商要做好產品,第一件事情要先學會拒絕領導的需求,要敢對領導說不。運營商的領導并不是移動互聯網的典型用戶,你滿足了他的需求,必然滿足不了廣大用戶的需求。所以,企業有沒有創新的土壤,就要看員工有沒有敢對領導說不的勇氣,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平等。
比如,UC倡導一種“無總文化”。大家平時可以叫我永福或者班長,但是絕不允許叫“俞總”。叫總就有了層級,就失去了平等交流的可能,提倡平等,除了讓大家敢說話,還避免把管理者給架起來,好像他們都不能犯錯一樣。其實CEO也會犯錯,領導不一定總是正確的。
對創業公司來說,要建立一種沒有層級,完全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文化。而在企業成長過程中,如何讓團隊保持平等氛圍,是保證長久創新能力的關鍵。
創新氛圍:寬容
中國互聯網在過去十年成就了很多很好有價值的企業,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比如卓越改變了購書的方式,京東改變了購買3C和家電產品的模式,凡客改變了買衣服的模式,小米創造了互聯網手機的模式,而UC則用云計算架構重新定義了瀏覽器。
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創新在成功之前,受到的質疑往往遠勝過得到的贊美。換句話說,我們對于創新,質疑的聲音過大,而寬容的聲音缺失。
2011年10月,喬布斯逝世。這位“創新教父”的離去,引發了全球反思。國內也掀起了一輪討論熱潮,大家在追問一個問題:中國為什么沒有喬布斯?但實際上,假如沒有寬容的氛圍,即便喬布斯生在中國,恐怕也很難有今天的成就,因為他將飽受非議。
舉一個例子,1996年12月,在阿梅里奧的支持下,蘋果買下了NeXT,同時聘請喬布斯作為公司“特別顧問”,將他重新帶回了蘋果。但就在第二年,在喬布斯的一系列“運作”之下,阿梅里奧辭職,而喬布斯得以重新坐上蘋果CEO的位置。“他的回歸策略是把NeXT賣給蘋果,借此進入 董事會,然后在那兒等著阿梅里奧出錯”,這是沃爾特·艾薩克森在《喬布斯傳》中對喬布斯在這段往事中的評價。中國人有一種文化潛意識,“人品決定一切”,試想如果喬布斯在中國,我們能否寬容這樣一個并不完美的人?
事實上,中國還有句古話,叫唯才是舉。創新就是要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我們要允許“異類”的存在,對事不對人,不能求全責備。
創新動力:理想
最后,如果創新需要平等的土壤和寬容的氛圍,理想則是持久創新的內生動力。
很多中國企業,包括互聯網公司在內,都有一個通病,有Mission,無Vision。我們總是有很多量化的目標,營收達到多少?用戶數達到多少?員工規模達到多少?但是達到這些目標之后呢?我們最終的理想究竟是什么?
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話: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作為創業者,除了腳踏實地做好產品,也需要時常仰望星空:想想我們創業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我的理想是希望能夠使UC成為一家源自中國,全球領先并令人尊敬的技術企業。這也是過去幾年,我們之所以在國際化和內核技術研發上堅持投入的原因,沒有核心技術只靠Copy,不能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證明自己,是不可能贏得全球尊重的。
還是那句話,中國不缺大企業,但我們缺偉大的企業,大和偉大,一字之差相去甚遠。創新就是要做別人沒做過的事,它成功概率很低,但作為創業者,我們依然會在這個道路上各自努力,因為我們相信產品的力量,相信創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