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桃
摘 要:目的 改革歷年教學方法,針對護士職業資格考試對學生進行集中輔導培訓,使學生能更好的應對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方法 通過對輔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教師的調研,討論如何更好的將執業護士考試內容納入培訓輔導教學中。結果 歷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夠完善,無法在短時間內取得很好的學習成果。結論 對我校歷年教學方法進行討論,改革教學模式,完善護士執業考試考前輔導,提高應屆護理、助產專業畢業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
關鍵詞: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b)-0193-01
從2009~2012年我校護理系各教研室對應屆學生完成了三次考前輔導,總結考前輔導的效果及經驗,經過反復思索及論證,對2009級護理、助產專業教學改革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我校2009級護理(1)~(11)班和2009級助產(1)~(3)班,共計985人。
1.2 方法
1.2.1 教師座談召開講授《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和《兒科護理》《傳染病護理》等科目的教師座談會,討論如何更好的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內容與常規教學緊密的融合起來,并在學生結束實習后進行為期14天的集中培訓輔導[1]。
1.2.2 專家座談召開我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我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由我校校領導、教務科、護理系基礎教研室、外產教研室、內兒教研室、人文教研室和各科相關人員組成)會議,探討如何改革我校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科目培訓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應屆畢業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
2 結果
2.1 教師座談結果
各科教師均同意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內容整合到常規教學中,并在集訓輔導時使用新的教學方法。
2.2 專家座談結果
我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專家們一致認為:學校教學必須與學生的就業崗位需求相一致,對實施性教學計劃進行修正勢在必行,如何轉變教學觀念、調整教學模式、改革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使學校護理教育與護士執業考試要求接軌,針對2009級護理、助產專業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科目,并提出對期末考試方式進行改革,完善對畢業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考前輔導,培養真正適合市場需求的實用性人才。
3 討論
3.1 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內容融會貫通、深入淺出
針對現有學生入學基礎差,學生經過實習返校難免對理論知識有些生疏,加之參加考試時間緊迫,要提高校畢業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就必須對考試內容分析徹底,將各科目知識融會貫通。重點吃透本專業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及考頻高的知識,充分備課,將知識點濃縮精華,深入淺出,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重點,在教學中貫穿歷年真題,替學生梳理難、重點知識,從課前充分備課、課堂精講授課、課后模擬考試、考后正答率分析、重點答疑等方面貫穿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使學生熟悉和掌握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知識點,為應考打好堅實的基礎。
3.2 做好2009級護理、助產專業學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輔導工作
3.2.1 制定2009級護理、助產專業實施性教學計劃:見表1。
在學生結束實習后,將2009級護理及助產專業學生分批次返校進行集中輔導培訓,將以上《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和《兒科護理》等科目按學時分配,由各課程任課教師對學生進行一輪為期2周的專業課程輔導。輔導以2011年公布的《2011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指南》為藍本,對學生進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內容及知識點、考點的理論輔導、串講。
3.2.2 購買《2011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指導》
學校在3月初組織購買《2011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指南》一書,《2011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精講》要求2009級護理、助產學生人手一本,便于學生課堂上進行學習和及時復習。
3.3 改革原有的考試方式
為更好的讓學生學習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學生集中培訓期間,實行白天按科目學時進行授課,晚間對各科目模擬試卷考核。歷年學生畢業考試方式為《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和《兒科護理》進行各門課程的考核,全部通過才可取的畢業證,為了更好的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接軌,我們將學生畢業考核科目定為專業實務和專業實踐能力,即合理的綜合了各們課程知識,也讓學生模擬感受護士執業考試模式。
3.4 加強各部門協作、強化考前習題練習
執業護士資格考試制度已成為我國護理改革的重要舉措。應屆護生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已成為應屆畢業生和所在高校共同面臨的實際問題,做好圍繞護士資格考試的教學改革是很好的應對方式。我們將跟蹤觀察改革后的實施效果,并不斷的進行教研教改,完善教學計劃,突出對護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校護理教育與護士執業考試要求接軌,使之能培養出更加適用于臨床和適應社會的使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7號 護士條例[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