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 李創
摘 要:結合機械制造領域產業集群特點,分別論述了以單一企業為主導的縱向產業鏈協同和以集群企業為主導的橫向產業鏈協同,并從供應、生產、銷售、物流和服務等節點具體闡述了兩種情況下存在的各種協作模式。
關鍵詞:集群式供應鏈協同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b)-0198-02
集群式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的物流價值鏈體系,從價值鏈角度進行集群式供應鏈優化,利用價值分析工具對集群企業間供應鏈物流活動進行價值量化,建立目標為最優成本投入比例的模糊線性規劃模型,可確立供應鏈上各個物流活動的價值貢獻,進而重建一條更為優化的物流價值鏈,以實現物流價值的增值(物流成本的降低),提升集群企業供應鏈物流一體化的競爭優勢[1]。
1 單一企業主導的縱向產業鏈業務協同
現代產業集群內,以某一單個企業為主導的縱向產業鏈協同模式幾乎包含了單一協同方式的各種形式,是一個集成的測試床,其協同模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采購協同
單一企業的采購是通過企業內部的專業分工和橫向整合,以及企業之間在供應鏈上的縱向協同,逐步建立起虛擬的供應商網絡。采購的最終目標需達到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通過實行品類管理創造持續價值;二是制定供應商關系管理協同計劃,高質量投資少而優秀的深層次的供應商;三是優化成本結構,采用外包運營采購;四是通過更加戰略化和以價值為基礎的合同制推動總體持有成本方法的貫徹。為了實現協同采購模式,制造企業需要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進:
第一,企業必須加強對供應商的管理,建立長效、完善的供應商管理機制。第二,企業需要不斷提高采購績效、行為模式和庫存量的信息透明,以減少“非合約采購”。為此,企業應考慮組建集約化采購組織,實施集中統一的供應商管理,同時制定與主要供應商的主合同。第三,企業的采購管理人員應在合同管理和支出分析方面提高技術應用和流程執行的有效性。此外,企業應基于延伸的供應鏈開發績效考核體系,以涵蓋集成的供應網絡、全球采購組織和外包流程的管理需要[2]。
1.2 設計協同
某單一企業與客戶合作,設計過程中與客戶和供應鏈服務提供商緊密配合,采用組件化和相應標準,以更低的成本設計各種產品。為將創新轉化為盈利性的結果,企業需要首先認識到新產品開發在客戶市場競爭中的戰略角色并做出理性評估,因為這關系到企業合理分配資源和時間,并保證新產品開發流程的運作。其次,企業需要顯著提高與客戶的協同能力,進一步實現與供應商的整合,與供應商共同探討改進可能的措施,從而更好地了解并滿足客戶需求,以實現整合設計和采購,推出更多具有競爭力的新產品。第三,企業必須擴展當前的新產品研發實踐,例如,采用標準化組件進行設計和開發,定制產品配置與技術規格,規范產品或服務的開發流程,從而更加快速高效地在市場上推出更多新品。
1.3 制造協同
先進的產品設計與分析保證了降低物料成本前提下的設計成為可能,通過持續流程優化與驗證,實現精益制造與持續改進,在此過程中與客戶、供應商和制造服務提供商協作提高競爭力,利用先進的制造能力快速應對市場變化。在這種協同制造模式下,制造企業為將質量和利潤要求轉化為生產績效,應廣泛實行質量管理計劃,如精益制造、持續改進和六西格瑪管理體系。同時,許多企業的外包加工成功案例也為制造商提高生產靈活性,優化加工成本結構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1.4 物流協同
某單一企業建立高度集成的物流網絡,以靈活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這一網絡可在結構和成本方面靈活地加以調整,將非核心物流職能外包給先進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與主要服務提供商及其他供應鏈伙伴整合端到端流程,整個供應鏈上客戶、產品、供應以及物流信息的實時可視和事件監控,通過監控事件和異常情況管理物流網絡。
為了更加高效的開展物流活動,制造企業當前實行的物流外包模式應進一步擴展,以提高供應鏈的靈活性,降低成本。同時,必須重組物流流程縮短訂單周期,提高訂單供品率和準時交貨率。采用倉庫管理系統或運輸管理系統等先進技術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物流管理能力和績效指標。其次,技術的應用已成為實現端到端供應鏈集成與同步,顯著提高部門間庫存和發貨信息的可視性和可靠性的重要舉措。供應鏈技術可以為客戶提供提交訂單和接收供貨通知的在線或EDI工具,可以使買方、賣方、金融機構及其他相關方之間支付、相關文件和信息的流程實現自動化,并支持所有相關各方提高透明度、改進工作流。
1.5 銷售協同
通過整個網絡緊密協同,制造企業得以快速應對市場變化,與客戶合作協調需求計劃和預測,完善銷售商庫存規劃與部署計劃,有效制定企業內部及延伸的供應鏈網絡上跨職能的銷售與運營計劃,根據市場上客戶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差異化供應鏈戰略。
為了實現協同銷售模式,制造企業首先要進行組織內部整合,然后將這種整合擴大到客戶和供應商,從而實現協同供應鏈規劃、提高實時信息透明度和市場需求響應速度。然后,企業結合既定目標,制定績效考核指標以追蹤進展和收益。企業需要加強技術和系統的充分利用,如將技術應用于銷售與運營計劃、需求計劃、生產與庫存計劃流程,會使供應鏈績效管理表現更好。同時,企業應當擴大企業網絡風險共擔能力,降低供應鏈風險。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與銷售商共享預測的能力、建立周計劃流程、利用系統生成供求計劃,以提高供應鏈的績效水平。
1.6 服務協同
單一企業通過在供應鏈上的縱向協同,進一步緊密整合與客戶的關系,最終實現業務流程與主要服務提供商及其他供應鏈伙伴端到端的集成,根據客戶細分提供差異化產品和捆綁服務。同時,可以為全面、實時的服務支持提供增值功能,如產能儲備或基于協同的設計和執行的訂單配置。第三,企業內部及外部供應鏈伙伴可以共享產品設計規格、需求信息、產能及供應限制。第四,在緊密關注市場波動的情況下滿足客戶服務需求。
因此,制造企業首先需要識別每個客戶或每組客戶的獲利能力。為此,企業首先需要明確如何細分和管理客戶,如何組織客戶服務管理結構以支持企業的服務策略并提高服務的成本效益。隨后,企業應更加廣泛地實施客戶焦點小組和自動交叉服務等客戶關系管理(CRM)實踐,提高客戶滿意度。企業還需要建立跟蹤和控制關鍵服務指標的有效管理機制,從而確保客戶服務管理與企業策略相一致,不斷提高整個服務的績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