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波
摘 要:謹慎性原則是企業會計核算中運用的一項重要原則,它是針對經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要求人們在會計處理上保持謹慎小心的態度。當某些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有兩種以上的方法可供選擇時,在不影響合理選擇的前提下盡可能選用一種不虛增利潤和夸大資產的方法與程序進行會計處理,使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者保持警惕,以應付紛繁復雜的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把風險損失縮小或限制在較小的范圍內。
關鍵詞:企業會計謹慎性原則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b)-0201-02
1 謹慎性原則的含義及作用
1.1 謹慎性原則的含義
謹慎性原則又稱穩健性原則,新會計準則中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確認、計量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不得計提秘密準備。謹慎性原則要求體現于會計確認、計量的全過程,包括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等各個方面。
1.2 謹慎性原則在企業中的作用
(1)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
會計謹慎性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有利于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道德風險問題,并有助于減少投資決策的失誤問題。
(2)稅收最優化。
如果公司采用的會計政策與國家稅收法規是一致的,在應用謹慎性原則下產生的收入和利潤都可能被低估,因此使得公司的納稅支出減少或推遲至以后年度,這樣公司當年的稅務負擔便減輕了。
(3)減少訴訟成本。
從會計實務的角度看,應用謹慎性原則可能會低估凈利潤和凈資產,由此產生的財務會計信息可能不會導致投資者做出過于激進的投資決策,從而減少公司未來可能發生的訴訟成本。
(4)降低合同風險。
公司與公司之間、公司與金融機構之間在簽訂商品買賣、勞務、借款合同時往會參考公司的財務會計數據,對方總是希望及時得到公司經營業績和凈資產的最新信息,問題在于大部分有利于公司的信息往往很難被證實,因此較為穩健的會計信息將會降低合同的未來風險。
2 謹慎性原則在企業會計中的應用
2.1 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應用
(1)固定資產折舊。
固定資產折舊處理采用加速折舊法也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由于技術進步,固定資產不僅存在有形損耗,也存在無形損耗。如果采用直線法,可能會造成企業設備陳舊、更新速度慢;而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等加速折舊,則可以實現加速設備的更新,同時計提折舊也會更切合實際情況。
(2)資產減值準備。
企業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只是預計金額,并未實際發生,會計上稱為減值準備。減值準備的提取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及其在會計核算中的全面運用。企業對其所擁有的資產計提減值準備,一方面可以改善資產質量,避免企業虛列資產,使資產負債表如實地反映企業真實的資產狀況;另一方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可以防止企業虛盈實虧,實現資本保全。
(3)無形資產及研發費用。
新準則將企業研發支出分階段處理,既允許研究階段支出費用化又允許開發階段支出資本化,既遵循了謹慎性原則而且又與國際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協調一致。
(4)或有事項。
或有事項并不符合負債或資產的定義,是否確認為資產或負債應以未來事項發生的概率來確定。或有事項的確認和披露也是謹慎性原則的具體體現。常見的或有事項有:商業票據背書轉讓或貼現、未決訴訟、未決仲裁、債務擔保、產品質量保證等。
(5)公允價值的運用。
新的會計準則擴大了公允價值的適用范圍,但依舊體現了謹慎性原則。
采用公允價值能夠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在企業價值中應該占越來越大比重的某些無形資產在現有的計量模式下遇到了難題,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風險也因此不能得到如實反映。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有用性。而公允價值的運用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這些風險,體現了謹慎性原則。
2.2 謹慎性原則在財務分析中的應用
1)短期償債能力。
謹慎性原則在短期償債能力分析中的作用是通過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來體現的。
(1)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從謹慎性原則出發,應當在計算流動比率指標時予以扣除或根據具體情況按一定比例扣除。因此,在分析流動比率時,對于流動資產中各個項目的構成的考慮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在資產負債表的流動負債中最好應加上將有可能發生的可以預計的或有負債,如應收票據貼現、訴訟賠償金等。
(2)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所謂速動資產是指變現能力較強的流動資產,它包括現金、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在有價證券上的短期投資等,但不包括存貨和待攤費用等。速動資產不包括存貨是因為存貨轉化為現金的能力相對較差,并且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而待攤費用雖然屬于流動資產,但是它的變現能力或償債能力是非常低的,幾乎是零。速動比率更充分地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的要求。
2)資產營運效率。
謹慎性原則在企業資產營運效率分析中的運用是通過應收賬款周轉率來體現的。應收賬款周轉次數=銷售收入凈額.應收賬款平均余額=365/應收賬款周轉次數
從謹慎性原則來看,(1)應收賬款周轉次數中的分子應采用賒銷凈額,而不用銷售收入總額,因為只有賒銷業務才能產生應收賬款,用賒銷凈額計算的比率會更有意義;(2)應收賬款平均余額應該是包括了壞賬準備的應收賬款總額,而不是應收賬款凈額。因為銷售收入凈額既包括了可能收回的金額,也包括了可能無法收回的金額,那么應收賬款賬戶就必須相應地反映應收賬款總額,而不能只反映扣除壞賬準備后的應收賬款凈額;(3)在計算應收賬款周轉率的時候,應該包括由于賒銷而產生的應收票據。因為應收票據也是由賒銷產生,計算應收賬款余額時如不包括進去,會使相當一部分債權失去有效的風險管理。
3 謹慎性原則在實際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3.1 稅法對謹慎性原則的制約
現行稅法對稅前列支的費用規定與會計制度的規定不同.稅法上只承認壞賬準備,對其他的各項減值均不予以承認,等實際發生減損時才允許從損益中扣除。
3.2 與會計一般原則的沖突
3.2.1 與真實性原則的沖突
謹慎性原則要求在會計實務中確認可能發生的但尚未發生的損失和費用,這明顯與真實性原則相矛盾。此外,謹慎性原則在維護出資者和企業利益方面的傾向性十分明顯,它一種種方式促使企業采取“審慎”的行動達到既定目標,最終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場。
3.2.2 與可比性原則的沖突
可比性原則要求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會計處理方法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隨意變更。但是謹慎性原則允許企業根據自身具體情況的變化改變會計核算的口徑和方法,因而會與可比性原則發生沖突。
3.3 在會計政策下運用的局限性
(1)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用,是采取加速折舊法還是采用直線折舊法,會影響到當期利潤偏高或偏低。
(2)企業計提壞賬準備的方法(一般有應收賬款余額百分比法、賬齡分析法和銷貨百分比法)和比例由企業自定。
4 謹慎性原則的改進措施
4.1 縮小稅收政策與會計政策的差異
4.1.1 放寬對會計方法的選擇限制
稅法目前應降低對折舊年限的規定,并允許企業采用加速折舊方法,從長遠角度看,加速折舊法不會降低企業應納所得稅總額,僅僅是延緩了企業納稅時間,對稅收不會產生太大影響。為防止企業利用會計政策的變更而達到調節納稅的目的,可以規定當企業發生會計政策變更時,必須報請稅務機關批準或備案,并且一經確定在一定年限內不得變更。
4.1.2 縮小對會計政策的選擇范圍
為避免企業在執行謹慎性原則上的隨意性,盡可能縮小會計政策的選擇范圍。在適度謹慎性的會計實務中,可以對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前提和應用條件進行必要的約束。
4.2 擴大謹慎性原則運用范圍
應用謹慎性原則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它的運用程度,過度謹慎性或謹慎性不夠都會降低應用謹慎性原則的優點,使企業的財務情況和經營成果得不到準確的揭示,從而使企業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在決策等方面受到誤導。可行的方案是尋找一個應用謹慎性原則的平衡點,以使謹慎性原則的優點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將其自身的缺陷約束在最小的范圍內。因此,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是確保謹慎性原則適度運用的關鍵所在。
4.3 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是進行會計職業判斷的前提條件。要保障會計職業判斷的客觀性,會計人員應有良好的道德修養,高度的自律,這就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從小事做起,遵守社會公德,遵守會計職業道德,加強自身修養,廉沽自律,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公允。
4.4 注重會計實踐
會計不僅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更是一門注重實踐、具有較強操作技能的技術工作。隨著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不斷完善,企業在會計政策方面的自主權增大來了,如何選擇計提折舊的方法,如何計提各項減值準備,如何使企業資產計量更有效,利潤更真實,這都需要會計人員有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因此,會計人員既要加強專業理論學習,又要重視會計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職業判斷能力,使謹慎性原則真正發揮其作用,更加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減少人為的調節資產和利潤情況的發生,使會計信息能夠真實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參考文獻
[1] Henry.J.Allen、William.G.Gael.《The Economic Impact Of Tax System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3] 鐘典.會計準則新體系九大變化.會計師,2006(3).
[4] 李曉慧.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及其完善探微.經濟問題,2006(5).
[5] 陳玉川.關于資產減值準備有關問題.商業會計,2006(8).
[6] 孫錚.中國會計改革新形勢下的準則理論實證研究及其展望.會計研究,2006(9).
[7] 程小琴.審視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應用的“謹慎性”.會計之友,2006(12).
[8] 孫彧朗.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運用.科技咨詢導報,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