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波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知識和技能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學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倘若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為學生設計生動有趣、喜聞樂見的可操作的學習內容,則既可打開數學與生活的屏障,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又可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發展學生的數學技能.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 為培養學生數學生活化的賞析能力,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以下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把生活中的數學帶進課堂讓學生盡情賞析一些做法.
一、創設教學情境,使課堂氣氛生活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數學. 我在教學時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細節中抽象出數學問題,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學實踐中,我根據學生生活背景設計生活情境,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情境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身邊處處有數學,感到數學問題親近好學,自然就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教學“分類”時,讓學生4~8人一組,圍成扇形坐好,并在中間隨意堆放許多書、本、學具、文具等物品,讓學生感受教室里的雜亂,從而激發學生要整理自己教室的欲望,這時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分組討論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樣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的情境,就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有的數學問題無法實物再現,我就借助現代教學技術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 如在教學“比較輕重”時,可將課本中的動畫換成小朋友們在上幼兒園時玩蹺蹺板的紀實錄像情境,借助這樣的場景,不但能激發學習興趣,還能鍛煉學生用眼觀察認識事物的能力.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例題講授生活化
教材中的例題是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而設置的,教師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變地按教材中的例題授課,要創造性地聯系生活實際重新設計例題,使例題更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 例如在講授六年級下冊第59頁“用比例解決問題”時,把例題5“張大媽上個月用水8噸,交水費12.8元,李奶奶上個月用水10噸,要交水費多少元?”改成“我們學校每月用水大約是80噸,每噸水是2.5元,請同學們算一算學校每月的水費是多少元.”并制成課件播放出來,課件上配幾張學校全景,從不同角度拍攝到的幾個水池的照片圖(其中一張要抓拍到水龍頭長流水的情景). 關于計算水費的問題學生在生活中也遇到過,用算術的方法計算水費他們也會算,用解比例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就比較難一點,讓同學們小組討論,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主動找出用比例的方法來解決含有歸一、歸總數量關系的問題. 在討論中學生肯定能發現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分析一下,有的辦法是以前就會的,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決水費的問題就比較容易了. 出示這道題的目的主要是想一箭雙雕:既讓學生掌握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又想通過數學教學來教育學生平時要節約用水. 這就是我特意設計一張水龍頭長流水的情景的意圖. 這樣既使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又明白節約用水的道理.
三、擴展生活實例,使練習設計生活化
學生的課后練習是為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第59頁“用比例解決問題”例題5后,我設計這樣一個練習題:“泰坦尼克”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艘游輪,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出海遠航,就撞上了巨大的冰山,游輪右側底部撞破了,冰冷的海水洶涌地涌入船艙,5分鐘后就約有24噸海水進入,照這樣的速度,當游輪進水約192噸左右就將全部沉沒,可當時離它最近的“海神”號也要90分鐘才能趕到,能來得及救到“泰坦尼克”號上的游客嗎?設計意圖:其一是讓學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豐富解決問題的思路;其二,教授本節課時,正值3月11日日本發生9.0級地震后的第5天,海嘯和核電站的爆炸等災害致使死亡人數慘重,世界許多國家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中國也派出救援部隊抵達日本,同時帶去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真正體現了中國人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博大胸懷和大愛無疆的精神. 這樣設計既使學生感覺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數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也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用生活化的數學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這就要求我們把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主動地觀察、思考、分析,揭示規律,再用于指導生活實踐,體驗研究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所在. 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更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去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在經歷了發現、討論、實踐、交流的活動過程后,一方面使學生親身體會到,在生活中有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結果往往具有多樣性,但其中必有一種是較符合生活常理的,我們在解決問題、安排和籌劃工作、生產和生活時,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比較,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由此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數學生活化的賞析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